五斤醬肘子和兩壺汾河燒刀子,王儉和裴俊拎著熱乎乎的包在油紙里的醬肘子和燒酒,進了右衛(wèi)城西街張鐵匠的家。
喝了一口味道純正辛辣有力的汾河燒刀子酒,精瘦的張鐵匠抹了抹油乎乎的嘴角,向兩個少年講述他的故事。
“那還是我年輕的時候,作為大同鎮(zhèn)的能工巧匠,到京師軍械局輪班。有幸遇見趙世禎大人。趙大人懂得事可多啦!對軍械制造相當的熟悉,看到朝廷經常打仗,便想制造一種軍中利器?!?p> 說著話,不服老的張鐵匠又端起了一杯酒,一仰頭灌了下去。然后砸吧砸吧嘴巴。
“軍械局里有戚大帥造的鳥銃,還有從朝鮮帶回來的鐵炮。趙大人試射過后,都不覺得滿意。恰好南蠻進貢了火銃,射程驚人,威力無比。趙大人就按照南蠻銃仿制了一些?!?p> 說完,張鐵匠便向屋外望去,眼睛似乎穿過了時空,回到了過去。
趙世禎按照來自土耳其的重型火繩槍仿制了一批火銃。當時明朝將奧斯曼土耳其稱之為魯密國,這種仿制的火銃便取名為魯密銃。兵部對這種火銃的威力十分滿意,便請工部予以制造。結果制造出來的魯密銃交給火器營后,竟然被退了回來。
“為什么被退回來了啊!”
裴俊支著腦袋,聽得很認真。
“是因為射速太慢,火器營的兄弟們裝填一次時間很長。說這種火銃在臨陣之時,只能射擊一次,所以就給退了回來。工部的大人們也說不行,制造太困難了,根本無法大批量的生產。后來趙大人又做了掣電銃,火器營的兄弟們和工部的大人們也認為不行,最后就不了了之了?!?p> 張鐵匠說著,惋惜的搖了搖頭。裴俊托著腮幫子,問道:“張伯,能不能將這兩種火銃用筆畫出來?”
“這個魯密銃太長了,比我還高啊,這個掣電銃倒是像把雨傘?!?p> 裴俊坐在王儉屋子里的桌子旁,對著圖紙思考著。
“是??!這么長的槍管,制造困難,裝彈也困難,搞不好很容易炸膛!這個掣電銃看起來好厲害,那么多的槍管,可是這么沉重,一個人怎么端的起來啊,還有這個盾牌,雖然可以擋住敵人的箭矢,可是也擋住了自己的視線??!”
王儉的話,裴俊也感覺有些道理,不禁點了點頭。
等裴俊回家之后,王儉手中拿了兩張圖紙,敲開了傅先生的房門。
第二日中午,王儉和裴俊拎了一只燒雞和兩壺汾河燒刀子又進了張鐵匠的家。
“把火藥提前計算好數量,裝進一個小袋里。這種方法以前就聽說過,在倭國叫做早合?!?p> 張鐵匠聽到王儉的主意不禁有些吃驚,但他還是告訴王儉這并不是一件新鮮事。只是他對王儉縮短槍管的主意不太贊同。當王儉告訴他縮短槍管雖然降低了射程,但是可以通過提高槍管的制造精度來配合鉛彈的緊密度,用這個方法提高射程時,張鐵匠瞬間認為這個少年簡直就是個神童。
“想法是好的,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這個槍管真心難鉆,費時費力。而且選材不當,很容易炸膛。會炸膛的火銃,火器營的兄弟們說什么也是不敢用的?!?p> 張鐵匠又抿了一口燒刀子酒,賣了個關子,然后露出幾分得意之色,繼續(xù)說道:
“不過,趙大人想出了一個辦法?!?p> “什么辦法?”裴俊和王儉異口同聲的問道。
張鐵匠捻了下胡須,不緊不慢的說:“使用廢棄的馬蹄鐵來制作槍管?!?p> “馬蹄鐵?”兩個少年又是一次異口同聲。
“是的,使用后的馬蹄鐵有軟,有韌性,即便于加工又不易炸膛。這就是制造魯密銃的秘訣?!?p> 張鐵匠望著兩個滿面驚訝的少年,得意的又捻了下胡須。
“您看看這張圖紙?!蓖鮾€從身上掏出一張圖紙交給了張鐵匠。望著這張圖紙,張鐵匠的雙眉一會緊鎖一會又變得舒展,然后一會又開始緊鎖。
“用這個手工床子來鉆槍管,可以省下一些力氣,更重要的是可以得到口徑一致的槍管。這樣鉛彈和槍管的緊密性就能解決了?!?p> 王儉見張鐵匠好久不說話,小心翼翼的介紹著。
許久,張鐵匠放下了圖紙,點了點頭。
“懇請張伯制作一張這樣的床子,然后制造幾只魯密銃?!迸峥『蛷堣F匠十分的熟悉,便提出了請求。
張鐵匠望著裴俊,慢慢的說道“私造這種兵器,可是要殺頭的?!?p> “你確定他會同意嗎?”
“我確定,他兒子的尸骨也在薩爾滸?!?p> “那么我們就要馬上去買馬蹄鐵了?!?p> “不用買,我舅舅家里的鋪子就有?!?p> “那些不夠,我們需要很多很多。”
“需要很多很多?要那么多干嘛?”
“呵呵,以后你就知道了?!?p> “那么多的馬蹄鐵,你放在哪里啊?我家可是放不下的?!?p> “是啊,它們需要有一個家?!?p> 兩個少年走在右衛(wèi)城的大街上,落日的余暉照在兩張年輕的面孔之上,飛揚的青春被點燃了起來。
殺虎堡的東北方向十五里處,便是曹家山長城邊墻,邊墻內的平川上有一條河,叫馬營河,馬營河從曹家山上緩緩而下,流過這片平川注入黃河。這片平川的馬營河畔有座商屯,叫五屯堡。很早以前是座民屯,大同的民屯大約一百戶人家稱之為一屯,五屯堡顧名思義有五百戶人家,可見當時的繁榮,后因靠近邊墻,蒙古部族常來劫掠而逐漸衰落。開中法后,有商人為拿到鹽引,便買下此地,召集農戶開墾農田,繼而再度的繁華起來,不僅沿河兩岸開墾了農田,還興修了一些水渠,造出了萬畝良田。
每年收獲的糧食,農戶要交出一部分給商屯,商人用這些糧食交給大同軍鎮(zhèn),官府據此開出鹽引,商人拿到這些鹽引,就可以販運食鹽而獲得利潤。
無奈鹽引制度多次變動,開中制最終廢除,商屯終于荒廢。邊鎮(zhèn)的糧食供應也就出現了問題,在災荒之年,糧價飛漲,軍戶們手里拿著銀子也買不到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