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皇長孫朱瞻基有了伴,他和傾城一起上學,一起寫字、畫畫,甚至還瞞著母妃一起去捉蟋蟀。
因為朱瞻基從小就喜歡小動物也喜歡斗蟋蟀玩,這蟋蟀鳴叫起來“織織織”的,仿佛督促婦人趕快去織布,所以民間俗稱“促織”,也叫蛐蛐。蟋蟀雄性善斗,甚是兇狠,斗起來簡直驚心動魄。所以當時京城的一些富家貴胄子弟多有養(yǎng)的,還時常有用于比賽輸贏和賭博的。一時是“促織”熱,善斗的蟋蟀價值不菲。
但朱瞻基玩蟋蟀卻不敢放肆,因為皇爺爺不喜歡,怕他玩物喪志。所以朱瞻基只能將幾只蟋蟀藏起來,這個事就得傾城來幫他了?!敖痤^大王”“銀頭大王”這是朱瞻基給他的蟋蟀起的名字,都是傾城幫他養(yǎng)的。
想來這也難怪,小孩子愛玩本是天性。多年來朱瞻基的師傅們兢兢業(yè)業(yè)的教導皇長孫一刻也不敢懈怠,早起背詩文,寫文章,上午又練字、畫畫,下午得去獵場騎馬射箭,晚上還要準備父親朱高熾的檢查,搞得朱瞻基是一刻也不得閑。難得閑暇,偶爾玩玩也得放松一下,這時傾城還是一個不錯的觀眾,兩只蟋蟀斗起來,贏了的那只得為它喝彩啊。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一年過去了,一四一一年即永樂九年,十三歲的朱瞻基被皇爺爺立為皇太孫。歷朝歷代皇帝在位一般只會立皇太子,在皇太子尚在并沒有接班的情況下很少又立皇太孫的。
顯然這是永樂皇帝不放心,連下一任皇帝應該干的事也提前干了,他這是要大位早定,既成事實。朱棣這樣做不是沒有原因的,主要是因為,一是出于對朱瞻基的喜愛,而第二個原因就是看出了次子朱高煦對皇位有野心。
這朱高煦最初被封為高陽君王,自幼恃寵而驕,不肯學習,言行輕佻。自恃“靖難”時立有戰(zhàn)功,數次救出父王,卻不知這并非僥幸,而是建文帝不忍傷及皇叔對部下有嚴旨才使得燕王朱棣得以逃脫。只是這建文帝面對奔皇位而來的虎狼之師卻放不下骨肉親情,甚是可悲可嘆。以善良對虎狼,孰強孰弱,頓知高下。建文帝的一點仁愛之心注定要招致失敗下場也就不足為奇。
永樂皇帝即位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云南。他卻一直留居京師不肯就藩。在父皇和母后面前多有怨言:
“我有何罪,要到萬里之外?”
這時平素一貫關懷弟弟的兄長朱高熾也替朱高煦求情,才得以暫緩。漢王后又被改藩較近的樂安州,但他依然沒去仍借故滯留宮中。
有一天,朱瞻基和傾城一起去上學,很遠就看到皇爺爺的乘攆朝這邊過來,遂停下等待,及至眼前卻看見原來是漢王朱高煦所乘,朱瞻基向前一揖道:
“王叔為何乘皇爺爺的攆,就不怕僭越嗎?”
朱高煦頓時眼光陰惻惻的看著朱瞻基:
“你個小毛孩子,管事還不少。我是去射獵傷了腳,無法騎馬,暫借來一用,出來溜溜解解悶的?!?p> 接著又打量著傾城,不懷好意的說:
“額,這就是傾城吧,還真是長得美,傾國傾城,你小子艷福不淺。”
朱瞻基聞言忙把傾城擋在身后,望著這位比自己大十八歲的王叔,不動聲色道:
“王叔是長輩,莫要為老不尊。王叔請便,我們要上學去,晚了先生會責罰?!?p> 說完便拉著傾城的手離開了。望著兩個孩子的背影,朱高煦的眼神冷得像冰一樣。自言自語的:
“父皇就是偏心,這個乳臭未干的小子,還成了護花使者了。”
漢王朱高煦特別看不上朱瞻基的父親,自己的那位跛腳的王兄。其實卻不知皇太子朱高熾寬厚仁愛,儒雅有才。早在“靖難之役”爆發(fā)之時,燕王朱棣率軍遠去北平城空虛,建文朝大將李景隆帶五十萬大軍來襲,形勢危急。幸得世子朱高熾和母親徐王妃披甲上城成功阻擋了李景隆大軍的幾番攻擊,保住了北平。這些年永樂皇帝屢次北征都是皇太子朱高熾監(jiān)國,他在姚廣孝的協助下把朝政治理的井井有條,早就具備了一個仁德君主的風范。
清明時節(jié),奉永樂皇帝命漢王朱高煦與皇太子朱高熾同去拜謁孝陵。車駕到達山下,眾人下車徒步上山拜陵,亦步亦趨向上而行,山路陡峭崎嶇不平。皇太子朱高熾身體肥胖,又患腳疾,一個不小心,盡管有兩個太監(jiān)服侍卻也不慎跌了個跟頭。朱高煦一見反覺心中暢快在后面訕笑道:
“前人蹉跌,后人知警?!?p> 卻不料身后的皇太孫朱瞻基應聲而答:
“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高煦回顧一眼自己的這位雄姿勃發(fā)目有微怒的侄兒,不覺心中一驚。而朱瞻基卻望著眼前的這位驕橫慣了的王叔,又言道:
“侄兒忘記了,王叔原是從小不肯讀書,也難怪你不懂的孝悌之道?!?p> 朱高煦聞言生氣的瞪了一下眼睛,心想:皇兄不過就是大了自己兩歲,還不是仗著父皇出爾反爾,想當年自己于亂軍之中救出父皇,那時父皇撫摸著自己的背曾說過“好好干,你兄長多病。”,那意思很明顯,以后有意傳位于自己的??扇缃癫坏市肿隽嘶侍?,就連侄子也封了皇太孫。這皇太子,皇太孫都是將來的皇帝,還有自己點啥事,看來父皇這是要絕了自己對皇位的那份念想,他老人家是看透自己的這點小心思了。
不讀書?不懂孝悌?這是侄兒在譏笑自己胸無點墨嗎?漢王我就是不喜歡讀那些之乎者也酸文假醋的文章,有什么用?哪有真刀真槍來的過癮,若不是當年自己數次戰(zhàn)場之上救得父皇,哪有今天的江山。什么孝悌,不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嗎。
這弟恭?朱高煦看了一眼英氣逼人的朱瞻基及他頭上金燦燦的皇太孫冠飾,突然心中生出幾分忌憚,把許多不滿之詞咽了下去,沒有吭聲。
皇太孫朱瞻基與傾城相依相伴青梅竹馬,學文練武很是勤奮,倒是省了張氏許多心,永樂皇帝聞聽也十分的喜悅。
這一天朱瞻基帶傾城去看望皇爺爺,卻意外地見到了傾城的父親,河南永城主簿孫愚,原來他是因督夫營造北平的天壽山陵來向皇帝請旨的。永樂皇帝召見孫愚也是想考察一下,這位皇太孫未來的國丈,待他親自見到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永城主簿的孫愚,身材魁梧,面容朗朗,言談舉止謙遜端莊,頗有好感。很欣賞孫愚的忠心和才干,特降旨提升他為鴻臚寺序班,是個從九品的文官。并下旨派他去參與督夫天壽山長陵的施工。
朱棣決意在北平修建天壽山陵,原是因為徐皇后多病,曾經多次提及京師的皇宮年久,歷經數次戰(zhàn)亂里面陰氣太重,不適合居住。且“靖難”時建文帝又自焚于宮中,覺得甚是不祥,所以還是覺得朱棣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好。
再說北平還是徐皇后的父親徐達做征虜大將軍時率軍攻占的元大都,太祖皇帝朱元璋在京師應天府登基時將元大都降為北平府。“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占領京師奪得皇位后,于永樂元年將北平府升格為北平順天府。接著又把北平升為行在,派丘福那樣的心腹重臣去駐守,并將三皇子趙王朱高燧封藩于此地。所以徐皇后對北平有感情,甚是想念北平的燕王府。
及至年僅四十六歲的徐皇后不幸病逝,賜謚為“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圣文皇后”,永樂帝朱棣想起亡妻的心愿便沒有將仁孝皇后在京師下葬。
莫要忘了朱棣曾是仙道張三豐的弟子,對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是甚有研究。他不辭勞苦親自帶領風水大師廖均卿去北平一帶尋找“吉壤”視察選址,最后看中了位于北平昌平北部軍都山山麓的黃土山,覺得這里黃土深厚、水木清華、龍脈悠久。這里離北平都城五十公里,海拔五百五十九米,地勢險要,上陡下緩,南臨盆地,東西扼山口,古為軍事要地,面積有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遂定名為;天壽山,點穴,開始營建長陵。并于永樂十一年建成,一直停放著的仁孝皇后的梓宮才得以下葬。然后朱棣決定遷都北平,形成天子守邊。
這傾城小姐小小年紀自進宮就沒有見過父親,今日得見自是萬分的歡喜。而孫愚看見女兒如今長高了,更是分外的標致秀氣,且是快樂活潑。又見永樂皇帝及皇太孫朱瞻基對女兒十分的關心愛護,也是感到欣慰放心。卻也免不了私下里叮囑女兒在皇太孫身邊,要謹慎做人,辛勤做事。并將孫家?guī)状鎮(zhèn)鞯呐阃醢榫秊槌嫉慕涷瀭魇谂c女兒:越是困難,越要堅持。越是危險,越要不懼。越是順利,越要小心。越是恩寵,越要謙卑。越是功成名就,越要急流勇退。
聰明仁孝的傾城跪拜在父親面前,迎著父親那殷切的目光,連連點頭,說道:
“父親,您放心吧,傾城都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