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組:公雞隊·M3A1中型坦克
基本數(shù)據(jù):(因戰(zhàn)車道準許限度魔改,可能與歷史不同)
型號:M3A1(李Ⅱ)
長度:5.64m
寬度:2.72m
高度:3.12m
重量:27.22t
乘員數(shù):7人
發(fā)動機:萊特(Continental)R975EC2 400馬力
車體裝甲:51 / 38 / 38
炮塔裝甲:51 / 51 / 51
速度上限:公路48km/h,越野32km/h
主要武器:M5/M6型37mm炮,備彈178發(fā)(AP/HE);57mmQF6磅炮炮,備彈58發(fā)(AP/HE)
輔助武器:4×勃朗寧M1919機槍,備彈9200發(fā)
M3李歷史:
美軍在二戰(zhàn)早期非常缺乏可用的坦克。庫存坦克主要有M2輕型坦克和M2中型坦克。兩者均略為過時,不適合實戰(zhàn)運用。美軍極為需要開發(fā)及制造新型坦克以提升軍力。
于是,在1940年7月開展了新型中型坦克的開發(fā)。此坦克參考了技術成熟的M2中型坦克,使用部份與其類此或相同的結構和零部件,例如可靠的垂直渦形彈簧懸掛系統(tǒng),并加厚了裝甲。
當1939年歐洲戰(zhàn)場的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美國人發(fā)現(xiàn)他們的M2中型坦克無論是在防護還是在火力上都不足以應對新的局面,科學家和軍事學家就開始動腦子,想辦法,而當時的M3坦克是把37毫米的當作主要武器來研發(fā)的,當波蘭和法國的遭遇促使美國人覺醒,為了保護自己,美國人硬生生的將75毫米火炮加在了車身上。所以坦克一共3層的布置類似一個移動的塔。
駕駛席的左邊安裝兩挺固定機槍。在駕駛席之后,安有一雙人炮塔。車長及一名炮手負責使用炮塔內(nèi)的一門由37mm M3反坦克炮衍生出的M5或M6坦克炮,及一挺同軸機槍。車長擁有一個帶機槍的指揮圓頂用于觀察。由于車內(nèi)武器眾多,所以乘員足足有7人(格蘭特式為6人),比各國同期坦克要多。
M3是高大寬敞的:電力傳輸穿過乘員艙炮塔籠下的齒輪箱驅動前鏈輪。轉向是由差動制動,以37英尺轉彎半徑(11m)。垂直螺旋彈簧(VVSS)單元具有一個返回輥直接安裝在六個懸掛裝置的主要住房(每側三個),設計為獨立的和容易更換的模塊單元用螺栓固定在車體兩側。炮塔動力穿越在一個電動馬達提供液壓馬達的壓力形式的電液系統(tǒng)。這充分旋轉炮塔在15秒。控制是從槍上鐵鍬把手。同樣的電機提供的火炮穩(wěn)定系統(tǒng)壓力。
M3中型坦克由于使用星型引擎(星型引擎本為飛機引擎),導致了車身高大,不過車內(nèi)空間也較充足。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車體側面的投影面積較大,容易被發(fā)現(xiàn)并被敵方瞄準。該車安裝在車身的火炮射擊范圍有限,全方位射擊的37mm炮威力不足。
種種缺點使它很快地就從前線退出,由生產(chǎn)速度更快,且性能尚佳的M4坦克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