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小說,本來沒有序,也并沒有打算寫序。因為在起點寫武俠小說,一般很少人看,尤其是傳統(tǒng)的武俠小說。
之所以又想為這本小說寫一個序,是因為系統(tǒng)信息告知我,拙作將于起點新版網(wǎng)站武俠頻道熱門分類推薦。得知消息后,歡喜之余,心想便寫一篇“序”,作為自己打算給廣大讀者的一個彩蛋,也算是我的初衷。
我出生農(nóng)村,其實文化水平不高,有時總會捫心自問,像我這樣文化水平低下的人,寫小說供人觀看,是否有些自欺欺人?但有時轉(zhuǎn)念一想,其實寫小說并非是博士、碩士等人,只要有好故事,有自己的人生體會,能與廣大的書友交流,豈不是一件人生快事?
我曾在起點發(fā)表過一篇武俠小說,可能因為是文言偏重,始終未能簽約,我很是遺憾,總覺得自己寫得還是不夠出色。待沉寂過一段時間之后,我重新拾起勇氣,開始寫第二篇武俠小說,即是拙作《盜圣郭雀兒》。我從小學已經(jīng)讀過《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乾隆皇帝》、《雍正皇帝》等書,不過這些書本也都是父親買的,我總是在他靠在床幫上睡著時,便悄悄地拿過來看。那時候絲毫看不懂,便查閱新華字典,仍舊是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然后在小伙伴中吹牛,自贊自己讀過很多名著,自己多了不起,其實不過是盜名欺世罷了。
在我小學六年級之時,四大名著才略能讀懂其中文字,但仍有許多疑問,于是我常在周末與村里的一些有文化的,退休后的老人聊天,并和他們交談。
四大名著除《紅樓夢》外,每一部名著都讀過至少三遍,然而《紅樓夢》一書,卻是寥寥翻閱,至今仍是厭煩其中的瑣事。但從清朝至民國,乃至今天,讀《紅樓夢》的人很多,學者稱之為“紅學”。這也算是我的遺憾,也是我自己的不足。
相對來講我更喜歡武俠。或許是我生活過得不如意,才會喜歡武俠。有人說,武俠是成人的童話。我認為很對。
我記得小時候我看過的武俠電視劇頗多,黃日華版的《天龍八部》、劉德華版的《神雕俠侶》、鄭少秋版的《楚留香》等之類影視劇。那時純屬看熱鬧,看武打動作。再后來,父親從本家一個伯父家中借來一本《射雕英雄傳》的武俠小說,那一年是2006年,我剛讀完初中,在暑假之余,抽隙讀完。從此以后,我的人生便與金庸武俠結(jié)緣,且到了一發(fā)不可收拾之余地。
2008年,我的同學都在看《鬼吹燈》之類的小說,我也曾看過幾次,可能是我天生與別人格格不入,總是覺得文筆沒有金庸先生好,看了十余章后便不再翻閱,而是在地攤上買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但大多都非原著,而是盜版又冠了金庸先生的名字而已。后來在圖書館內(nèi)租書,將“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終于讀完。
其中尤以《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最為癡迷,竟一連讀了五遍以上,可能是彼時年紀稍長,才真正的了解到“武俠”之道。
古龍及梁羽生先生的書也全都看過,但總是覺得古龍先生的世界是“快意恩仇”,梁羽生先生則是“溫文爾雅”,唯有金庸先生是“兩者兼顧”。但他們?nèi)硕际俏易顬橄矏鄣淖骷遥粽嬉殖霾?,我還是喜歡金庸先生的書多些,說他是武俠泰斗,也不覺得過分。
我自己之所以寫武俠,冒著撲街的口碑,也是一意孤行。我身邊看書的朋友不多,僅有的幾個,大多喜歡仙俠、玄幻、修真、宮斗、懸疑等題材的小說,我曾將自己所喜歡的《笑傲江湖》推薦給諸多朋友,他們常常不以為是。所以,在我寫了第一部武俠之后,我從來沒有推薦給朋友去看,也不敢說自己在寫武俠,恐怕他們會取笑我,一個生活中很失敗的人,竟然幻想著當救世濟民的大俠。
我是一個自認為幽默的人,常將自己想的段子,網(wǎng)上看到的段子發(fā)到朋友圈互動,我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也曾發(fā)過朋友圈,但沒有一個人評論,我想應(yīng)該是他們沒有一個人點開過,這也是我試探性的投石問路罷了。
我在起點看書時,經(jīng)常瀏覽榜首,發(fā)現(xiàn)大多為穿越、仙俠的小說較為吃香,而武俠頻道的小說,也大多如此,可能是廣大書友喜歡這些類型的較多。但我又偏偏不服氣,總想寫一部好的作品,比較接地氣的,能和廣大書友有共鳴的小說,這才又籌備了本作《盜圣郭雀兒》,希望廣大書友在品讀時能夠耐心,多多支持。
我更新很慢,每天只更新一章,每章約3200余字左右,并非是我懶惰,而是我每天只能在下班之后,才有閑暇時間來寫作。并且每次都是寫到深夜,有時坐在電腦旁,能干坐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無從落筆,在此向喜歡拙作的書友抱歉。
叔敖
2018.09.30 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