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基這次學乖了,他決定帶著契必信的第一都去平定州,留下岳軍候的第二都、劉承威的第三都留守承天軍,出發(fā)前他任命歐陽浩為承天軍副使兼都虞侯,全面掌管承天軍,還給他留了二十橫刀都的士兵。
自己帶著周瑜、第一都、橫刀都的近八十名士兵、從軍中抽調(diào)出來適合做“特種”訓練的七百人(上次整編后步軍總計達三千七百人,多出來七百人)一共一千七百五十余人從后關出發(fā),沿著井陘驛道向西逶迤而去。
唐井陘驛道與后世不同,完全沿著綿蔓水修建,寬可通過一輛大車。承天軍離平定州政府所在的平定縣城約六十里路,李晟基帶著五十橫刀都的士兵沒有脫離大隊,以每個時辰二十里的速度不緊不慢地行軍,在天黑之前趕到了平定縣城。
平定縣城由于是前唐受州所在,縣城規(guī)模頗大,城池地跨綿蔓水,分為南北兩城,兩城規(guī)模都有承天軍城大小。
由于北城北面是盂縣,西面通過一條狹窄的山道與壽陽縣聯(lián)系,南面北隔綿蔓水,西有大山阻隔,相對安全,劉繼思根據(jù)走之前李晟基的交代,將州政府設在北城,軍隊、工匠全部駐扎在哪里,而南城作為縣城,居民、商業(yè)、縣政府全部設在那里。
兩城之間有一座石橋相連,可并行通過兩輛大車。
城門口別駕薛融、長史劉繼思、平定縣令令狐綰已經(jīng)等候多時了。
只見那薛融已經(jīng)是一個五十開外的老頭了,頭發(fā)花白,身材微胖,保養(yǎng)得很好,皮膚白皙,頜下一把過胸的花白長胡子,慈眉善目,雙目炯炯有神,保持著微笑,看起來就像一尊彌勒佛。
不過經(jīng)過了韋安之這個教訓后,李晟基再也不敢以貌取人了,見他給自己行了一個下官拜見長官的大禮,趕緊扶住了他,“薛翁不必如此,在下方過弱冠,豈敢當知命耆宿一拜?”
薛融聽了先是一怔,想不到這個山賊出身的粗人竟然知書識禮,再仔細觀察這位年輕得過分的長官時,心頭又是一震,隨即便想起了走之前石公對他的叮囑,頓時若有所悟,隨即不敢倚老賣老,仍然恭恭敬敬跟李晟基搭話。
李晟基也覺得有些奇怪,一個一臉笑容的老頭不是挺好的么,怎么突然又嚴肅起來了,莫非自己官威太盛?不過也沒想太多,又和平定縣令說了幾句話。
平定縣令令狐綰,年紀與李晟基仿佛,長身玉立,也沒有留胡須,對待李晟基這樣的軍頭倒有些畏懼,依足禮節(jié)給李晟基行了大禮。
平定縣城城墻全部是由夯土壘成,沒有包磚石,部分地方還有些破損,看起來坑坑洼洼,斑駁陸離的,有的地方還長出了雜草,李晟基瞧了,眉頭不禁一皺。
薛融見了忙說:“大人無須煩憂,這平定縣城筑城已有幾百年了,中途有幾次翻修,但畢竟上了年頭,又沒有包磚石,表面上看起來頗為不堪,不過此城墻墻基達三丈,墻頂達一丈,就算經(jīng)過了幾百年的風雨侵蝕,表面有些斑駁,不過大部分地方還是好的”
說著帶著李晟基走到城門邊的城墻,用手輕叩墻面,隱隱有金石之聲,李晟基自己也輕輕敲了幾下,果然如此,心里暗暗贊嘆,估計大唐所有的城墻幾乎都是如此,與那聲名遠揚的統(tǒng)萬城相比也不遑多讓。
劉繼思果然辦事得力,整個北城東、北、西三面全部辟成了軍營,東、西兩面是士兵居住的地方,北面是校場,讓他準備五千人的軍營,好家伙,這個規(guī)模,估計八千人也不在話下,中間包裹著州政府衙門和大小官員的住處、匠戶作坊及住處。
“沒有擾民吧?”,等自己手下那一千多軍卒進了軍營,李晟基拉住劉繼思問道。
劉繼思忙低頭答道:“謹遵大人軍令,并無擾民之舉。這北城因為地勢開闊,無險可守,這近十年除了兵營、匠戶之外只有少數(shù)民戶居住,下官到此之后,會同令狐縣令,對居住在此的民戶進行了勸說,并按照大人之前的意思給了合理的賠償,如今除了我、薛別駕及寥寥幾個從屬,剩下的就是那新招募的一千士卒了和匠戶了”
“對了,還有崔橫崔都頭和他的二十個老軍”
說著,一個三十左右,身材中等、精悍的軍人向李晟基行了個軍禮并大聲喊道:“橫刀都風字營崔橫拜見刺史大人”
李晟基認得這崔橫,風字營旗下的驍將,僅次于劉承威、李承基的第三號人物,劉承威調(diào)到第三都當指揮使之后,在平定州招兵買馬的事情便全部落到了他的身上,當然了,還有李晟基調(diào)過來的各兵種的老軍二十名從旁協(xié)助。
“新兵訓練得如何?”,李晟基一直掛念著此事,此處自招滿一千人后,李晟基想到新的軍餉制出臺之后,招募進度必定會大大加快,故讓崔橫暫停了招募,準備自己過來之后重新把關招募。
“稟大人,屬下自五月二十日隨劉都頭到此募軍,今日是七月二十日,已順利招募五百馬軍,一千步軍中的五百已完成了隊列訓練,正準備進入軍械訓練,三百隊列訓練已完成了一半,兩百正式訓練才開始不久”
李晟基聽了點點頭,和他預想的差不多。
李晟基帶著周瑜、契必信、鄭恩、李承基、崔橫等人跟著劉繼思到了刺史府,刺史府的面積和承天軍使府差不多,也是四進,規(guī)制也與軍使府仿佛,李晟基看到房頂、地面還有不少不同顏色的瓦和石板,院中的樹木也明顯是新種不久,估計是知道自己要來,重新修葺拾掇了一番。
晚宴過后,等薛融、周瑜走了,李晟基召集劉繼思、契必信、鄭恩、李承基、崔橫等人在二進的刺史府公事堂開了個小會。
像劉繼思這個州長史一般都有單獨的宅子,不過劉繼思摸透了李晟基的行事風格,他喜歡“自己人”住在一起,刺史府三四進房間很多,而李晟基單身一個,又不喜歡多用下人,他就帶著自己的家人自作主張住在刺史府的三進,秘書長嘛,就要有個秘書長的樣子。
“大人,您上次讓我一個月以內(nèi)摸清楚平定、盂縣、樂平三縣的情況,已圓滿完成,本想親赴承天軍當面稟告,不過大人那邊事情繁忙,派人過來說等您過來再說,故此一直蟄伏這平定州未動”
“大人,情況比以前預想的要好得多。前唐將縣一級衙門分為三級,五千戶以上稱為上縣,兩千戶至五千戶為中縣,兩千戶以下為下縣”
“根據(jù)各縣戶簿、田冊,原本這三縣均為山區(qū)下縣,不過隨著近幾十年戰(zhàn)亂不止,河東,包括河北不少平原中上縣的民戶、匠戶紛紛逃到這三縣避難,因為這三縣均處山中,一旦有難,可方便地往大山上跑”
“新唐建立以來,特別是二任明宗在位近十年總體來說風調(diào)雨順,又沒有戰(zhàn)亂,三縣人口繁衍很快,稼穡之事也恢復得不錯”
“平定縣現(xiàn)有戶口五千余,縣城有戶近千,鄉(xiāng)村四千,不計縣城,人丁兩萬余,耕種土地近二十萬畝”
“盂縣現(xiàn)有戶口兩千余,縣城五百戶,鄉(xiāng)村一千五百戶,不計縣城,人丁約八千余,耕種土地近八萬畝”
“樂平縣現(xiàn)有戶口三千余,縣城五百戶,鄉(xiāng)村兩千五百戶,不計縣城,人丁一萬三千余,耕種土地近一十二萬畝”
“總計有種地農(nóng)戶八千戶,人丁四萬余,總耕種土地四十萬畝,下官查過了,往年畝產(chǎn)粟、麥、豆均在一斛左右,考慮歇田因素,每年正常耕作的有三十萬畝”
“每年可獲各種糧食豆料三十萬斛左右,按照以前河東節(jié)度使府的規(guī)定,農(nóng)獲的的六成要上繳,共計一十八萬斛”
隨著劉繼思各種數(shù)據(jù)張口就來,除了李晟基以外的諸人均暗自佩服,而李晟基卻有些傷感。
一個州,三個縣,才八千戶人家,四萬多人口,這還是近十年最好的,可想而知之前的衰敗景象了。
六成的農(nóng)業(yè)稅,這也是亙古未有吧,與租地種的長工也差不多了,聽說河北那邊還是七成、八成,老百姓怎么活啊。
他同時在默默盤算著,一萬大軍一年需要近八萬斛糧食,兩萬就是十六萬斛,上次圣旨下達時已明確這三縣的糧獲全部歸承天軍所有,這樣的話在不影響農(nóng)事的情況下能否多招募一些士卒,嗯,最好是在其它州縣招募。
“大人,還有兩處情況需要稟明,一是平定縣、盂縣一共有官營鐵礦、銅礦工戶一千五百余未計入進來,計有青壯鐵礦工一千余,銅礦工五百余,平定縣城一千民戶中尚有近半鐵匠、銅匠、皮匠、石匠,共有五百戶兩千多成丁”
“樂平縣尚有一處馬場,計有養(yǎng)馬民戶兩百,蓄養(yǎng)戰(zhàn)馬一千余匹,全部是河東節(jié)度使府直接管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