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兄若收服蠻人自是不成問題,但蠻人畢竟是異族。《左傳》有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且蠻人多剛強兇狠之輩?!?p> “表兄收服蠻人后,如有人似之前曹操那般,遣人前來許以重利,蠻人結(jié)而為禍,該如何是好?!?p> “這······”劉磐聞言不由皺了皺眉頭。
諸葛亮所言也不無道理,劉磐在漢蠻兩族間的確富有威望。但也只是相對來說,而不服劉磐的也大有人在。
況且不管在漢人還是蠻人中,總會有見利忘義之人,只要有心之人稍加煽動,必會起兵叛亂。
這些人就是隱藏的危害,若被人利用來制混亂的話,那劉磐處心積慮制造的局面將蕩然無存。
“孔明言之有理,此事確是要重視,不知汝可有何法能化解此事?”
“亮,倒是有一法能緩免此事,此法也是從表兄處學來?!敝T葛亮聞言瞇著眼睛,嘴角浮起一絲微笑說道。
“哦!這吾倒是要聽聽,還請孔明直言?!眲⑴鸵姶艘泊蟾挪聹y到了什么,不由頗感興趣的說道。
“聽聞表兄麾下有一支五千蠻人組建的勁旅,名曰無當飛軍,皆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作戰(zhàn)。”
“確有此事?!眲⑴吐勓渣c點頭道。這是他也基本猜到諸葛亮要說什么了。
“蠻人雖多兇狠,卻也是人,自然會貪慕權(quán)勢。表兄可讓兩郡蠻人中君長、精夫、豪族各自出財招募蠻人,麾下有多少兵馬便予以何軍職?!?p> “隨后在與兩郡各選一位將軍,統(tǒng)領(lǐng)蠻人。但此人需是漢人,也要能折服蠻人才可?!?p> 劉磐聞言面露沉疑之色,諸葛亮所說之法正是史上蜀國在征服南中之后,為防止南中蠻族再次動亂所行之事。
通過蠻人中豪強、大族來統(tǒng)帥蠻兵,在由漢人來總領(lǐng)這支軍隊,以此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而在賦予豪強、大族軍職之后,其得到社會地位,又見識過漢族城池繁華的他們,大多數(shù)都會選擇這樣安逸下去。
畢竟懶惰是人類的本性,而能擺脫這一本性的人少之又少。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話蠻人大多中的青壯都會被征召至軍中,減少了藏有異心之人反叛的機會和力量。
“孔明此法尚可,可先在蠻人小寨中施行,至于大寨之中往后再說?!?p> 雖說此計可一箭雙雕,但對劉磐來說卻是個暫時無法全面施展的方法。
原史中諸葛亮征召南蠻部族建立無當飛軍時,蜀國已然建立,可隨意給予南蠻大族、豪強官職,就算沒有自己編個出來也行。
但劉磐如今只是小小的雜號將軍,能任命的最高也不過校尉,即便是郡中個官職,又那能比得上當時蜀國朝廷。
不能得到足夠的社會地位,很難保證蠻人是否能夠安穩(wěn)下去。
所以說諸葛亮此策現(xiàn)今只能小范圍的實施,畢竟蠻人中也有僅百來人或數(shù)百人的小寨子,給這樣的寨子安排官職的能力,劉磐還是有的。
“既然如此,那現(xiàn)在便傳令下去,令人開始接觸兩地蠻人,以人數(shù)較少的小寨開始,告知吾意收攬蠻人?!?p> “凡是來吾治下的蠻人,皆安排住所,給予田地耕種,另免除兩年賦稅。但若是有敢犯事者,決不輕饒?!?p> “至于住所、田地一事,兩郡郡丞及功曹要盡心安排,不可有誤。”
“諾。”徐庶、鄧芝、馬良、李嚴四人聞言,起身行禮道。
安排住所、給予田地,這若是對大漢的流民來說,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對蠻人而言亦是如此。
雖說漢蠻之間矛盾重重,但畢竟在一起生活多年,這樣的待遇蠻人知道意味著什么。
不過賦稅一事只是說著好聽,蠻人本就不再大漢戶籍內(nèi),現(xiàn)今天下有陷入紛爭之中,何人會管蠻族稅賦如何。
“另外兩郡門下賊曹、督盜賊,兵曹掾、賊曹掾等,輔佐郡丞接納蠻人、維護治安。無論是蠻人還是漢人,膽敢犯事者,全都給我拿下。”
“是?!备蕦帯⑧嚪?、楊齡等一眾武將聞言站起抱拳應(yīng)道。
“其余各部官員各司其事,不過蠻人戶籍記錄等事都不可大意,蔣琬、桓纂此事你二人留意一下。”
“諾?!笔Y琬二人連忙起身道。
“此外,周學官、唐學官?!?p> “下官在。”下方兩名中年男子聽到劉磐的聲音后,具是一驚,隨后連忙起身道。
學官掾,主管一郡教育之事,下攜左右中學官史、郡掾祭酒、學經(jīng)師、文學史等官吏,在太平盛世時乃是重職。但亂世中溫飽尚成問題,又何談教育,故此職如今甚是清閑。
現(xiàn)今兩郡的學官掾分別是周方與唐熙,兩人乃是長沙周家以及桂陽唐家之人,雖無大本事,卻也是熟讀經(jīng)書之人。
“吾聞曹操與建安八年,令郡國各修方學,縣滿五百戶,即置校官,選鄉(xiāng)中俊才教學。此乃利國利民之舉,吾當效仿之。”
“汝二人既為學官掾,當負責此事??赏炔苷{(diào)撥財款,與每縣各設(shè)學宮一座,擇鄉(xiāng)間年十二之下,家世清白者入學。”
“若各縣有蠻人前來依附,亦可擇其優(yōu)者入學宮就學。但切記要處理好漢人與蠻人學子之間的關(guān)系,千萬不可途勝禍端?!?p> “諾?!敝芊健⑻莆鮾扇寺勓在s忙行禮應(yīng)道。
文化傳輸,永遠是拉近兩個民族最好的辦法。歷史上種種事跡表明,漢人的文化無論是對北方的游牧民族,還是南方的蠻族,都有著足夠的吸引力。
蠻族久居山林之中,就連文化傳承都成問題,靠的無非是口口相傳,但一個人又能記住多少東西呢。
而漢人早就發(fā)明了書簡、帛書甚至紙張,文化的傳承不可謂不龐大。
人生來便有求知欲,若是蠻人接觸到了漢人的文化,自然會有人升起探索的欲望,而在這探索的過程中,也會漸漸的漢化。
這開辦學宮一事便是化蠻為漢的重要一環(huán),而漢化則是讓蠻人的思想以及傳承漸漸偏向漢人。
只不過這一過程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比較長,劉磐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行。
而現(xiàn)在劉磐需要重點關(guān)注的,便是諸葛亮所獻之策,無論怎樣,先將隱藏的威脅去除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