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luò)上
“李云實在是太牛了,出現(xiàn)至今只有兩首歌曲,而且一首比一首經(jīng)典?!?p> “是啊是啊,從今天開始,我就是李云的粉絲了?!?p> “音樂大師吧,他的年齡才多大呀,我也是在這個年齡的時候,都還不知道在干什么?”
“真希望能聽到李云大師的歌!”
“哼哼,李云的新歌要在高三畢業(yè)之后才會出來呢,我們暫時就不要進去打擾他了,大家快來看我這首詩怎么樣。”
‘因幕起,因燈亮,因眾人的鼓掌,才發(fā)現(xiàn),我的歌,竟然是,這一劇中的輝煌!’怎么樣?有沒有被驚艷到?”
“哇塞樓上,這首詩你從哪里來的!”
“這里就不知道吧,這首詩是我剛剛從一凡先生本微博上面看到的?!?p> “一凡先生,難不成是鬼吹燈的作者一凡先生嗎?”
“對對,就是這個一凡先生,你們原來也看鬼吹燈??!”
“鬼吹燈那么好看,我們班很多同學都是鬼吹燈的書迷了,說真的,我只知道一凡先生會寫小說,但從來不知道他會寫詩?”
“從這首詩的意思上面來看,明顯是為《明天會更好》寫的,難不成一凡先生也聽過這首歌嗎?”
“明天會更好,這首歌曲這么出名,一凡先生聽過也不稀奇呀!”
“我覺得應(yīng)該是有感而發(fā)吧。要不我們趕緊去圍觀一下一凡先生的微博吧。”
“走,走,同去,同去!”
“一起,一起!”
……
李云這時候才驚訝的發(fā)現(xiàn),自己以一凡先生的名義寫下的那首詩,沒過多久的時間,居然有了這么多的回復。
“哈哈,一凡先生簡直寫的太好了,我覺得就應(yīng)該是這樣?!?p> “不知道一凡先生會不會寫古詩,我特別喜歡古詩!”
“對!對!對一凡先生,你這么有才華,要不寫兩首古詩給我們看看?!?p> 李云有些哭笑不得,他真的沒有想到自己隨手寫的一首詩,居然會引起這么大的轟動。
他只是想用這一首詩來致敬這首歌曲的原作者而已。
不過說到這個世界的古詩詞,李云還是有所了解的。
這個世界的古詩詞和前世的發(fā)展,大概是一致的。
依然是從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開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辭打破了《詩經(jīng)》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fā)展到五、七言。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道路。
然后是漢代的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多用五言形式寫成。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在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日趨成熟。
到了兩晉時期、南北朝時期,詩歌進一步發(fā)展。涌現(xiàn)出許多杰出的詩人,詩歌形式也更加多樣化。而“聲律說”的盛行,則表示詩歌創(chuàng)作開始注意音調(diào)和諧。這也是格律詩產(chǎn)生的開端。
到了唐朝,詩歌終于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唐代詩人多如天上繁星,唐詩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再然后,宋詞、元曲、明清詩歌在華國文學史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直到清末以后,華國的詩歌發(fā)展才與前世截然不同。
不過,詩歌發(fā)展史雖然相同,但其作品數(shù)量和詩人卻有著較大的不用。
比如這個世界的《詩經(jīng)》里面收錄的詩歌只有150多首,并不是前世的305首。
在解釋楚辭的代表《離騷》,在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出現(xiàn)。
也沒有著名的孔雀東南飛,木蘭辭等樂府詩集。
就算是在唐朝時最為鼎盛的時候,也沒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白居易等等,這些著名的詩人,他們的唐詩,自然也沒有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
......
到現(xiàn)在為止,華夏人就喜歡古詩詞,對現(xiàn)代的詩歌,基本上不感興趣,華夏著名的詩人也是寫古詩為主,例如現(xiàn)在詩壇很是活躍的著名詩人羽白,就是如此。
華夏人民更喜歡古詩,倒也讓李云多了一份親切感。因為,他其實也更喜歡古詩,尤其是喜歡,之前的唐詩三百首。
“若真的寫詩的話,李云自然會寫!”畢竟他的腦海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古詩,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沒有的。
沒多長時間。當李云再看微博的時候,嚇了一跳。
那些留言已經(jīng)開始刷屏了。都是讓他再寫一首古詩的。
“再來一首古詩!”
“我們要看古詩!”
“再寫一首!”
“……”
上百條的回復全部都是要求他再寫一首古詩來著,李云簡直就是哭笑不得,看來他今天要是不寫一首詩出來的話,是不行了。
想到這里,李云飛快的更新了一條微博:“既然大家這么想讓我寫一首古詩,那么我就勉為其難的寫一首吧。”
網(wǎng)友們先是一愣,他們雖然開玩笑的想要李云寫一首詩,但是他們沒有想到一凡先生真的會寫一首詩。
畢竟一百先生雖然是有才華,但他那是寫小說的,寫小說和寫詩,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
不過既然人家都答應(yīng)要行了,他們也不能閑著不是。
“對對對,現(xiàn)在就寫。我們要看?!?p> “我們等著,李凡先生趕緊寫”
“等著+1?!?p> “等著+3?!?p> “等著+……”
“……”
李云繼續(xù)更新一凡先生的微博:“既然大家這么熱情,我就來一首詠雪,請大家多多指教?!?p> “哈哈哈哈,我就喜歡雪?!?p> “是在南方的的,今年還沒有見過雪呢。”
李云看著下面的留言,嘿嘿一笑,果然大家都很熱情。
他更新了第一句詩
“一片兩片三四片!”
所有人目瞪口呆
李云繼續(xù)寫道:“五六七八九十片?!?p> “哈哈,一凡先生,我求你認真一點好不好?這是什么事???”
......
李云繼續(xù)更新微博
“千片萬片無數(shù)片,飛入梅花都不見?!?p> 《詠雪》是清代詩人鄭板橋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用了先收后放的手法,把雪花和白茫茫的蘆花融為一體的美景描畫得十分動人。
詩的前兩句是虛寫,后兩句是實寫,虛實相映融鑄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結(jié)尾的第四句,卻以動靜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將全詩從低谷推向奇。
所有人閉嘴了,李云繼續(xù)更新微博。
詠雪
李云
一片兩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shù)片,
飛入梅花總不見。
這首詠雪送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