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喬老爺說教,喬升平又想起另一件事,他問喬老爺:“既然庫房里壓著那么多貨,又不趕工,爹怎么這時候上電機?”
喬老爺說道:“這就是你不如夢云的地方了?!?p> 原來,廠里的幾十臺電機是夢云主張購進的,迄今為止,鑫源共有五十四寸全鐵織綢機兩臺,四十寸鐵木織綢機二十臺,三十六寸鐵木織綢機三十臺,提花機四臺,翻絲車六部,并絲車三部,打線車十部,牽經(jīng)車四部,漿經(jīng)車一座,動力馬達八十匹。全廠手拉機一共二百臺。
在這之前,鑫源的電織機總數(shù)不足十臺,說到此次購買織機,就又不得不說說近年的時局了。
喬老爺細數(shù)鑫源走過的百十年風雨,數(shù)中華民國成立以來跌宕起伏。
自明清以來,個體機戶均為木制手拋梭機,天然蠶絲織品長期占領市場。辛亥革命后,國際交流日漸頻繁,民國元年(1912),國內最先引進仿法國式手拉機,比木制手拋梭機效率高一倍之多,大大加大了絲織廠的生產(chǎn)力度。民國四年(1915),上海最先引進電力織機,但由于電力織機成本和電力供給問題的影響,電力織機除上海外,其他地方都沒有得到廣泛應用,鑫源也不例外。
電織機的生產(chǎn)效率高出投梭木機四五倍之多,手拉機與電織機的相繼出現(xiàn),加快了絲織業(yè)從個體生產(chǎn)方式轉入工業(yè)生產(chǎn)的進程,以前純手工時期,鑫源綢緞莊并不能做到自給自足,每每都要與浙江的個體戶合作,改用手拉機后絲織廠生產(chǎn)規(guī)模擴大,便改部分合作為招工。
再說絲織業(yè)原材料,1909年少量人絲進入國內市場,至民國12年(1923),意大利人造絲大量涌入,后日、美、荷蘭與之競爭國內市場,狀況激烈。人絲在國內傾銷,其原因之一是人絲價格低廉,售價還不及蠶絲一半,二是人絲與蠶絲交織可染成兩種以上的顏色,如此一來,人絲織品種類不僅日新月異且物美價廉。
至于喬老爺說不可崇洋媚外,也是因人絲大量涌入而導致蠶絲需求銳減,對國內繅絲業(yè)沖擊巨大,且喬老爺骨子里便看不起這些“變種”絲綢,他教導喬升平不乏有老一輩的固守思想,但洋貨傾銷,打破國內穩(wěn)定的生產(chǎn)步伐,給國內市場造成不小的沖擊確實是不掙的事實,快速適應并應變,是我中華民營企業(yè)家們迎接的亂世挑戰(zhàn)。
喬老爺聲音低沉有力:“天年不濟,戰(zhàn)火時起,百姓安居尚且不易,自然追風低廉的人絲,小商小戶望風而動,棄蠶絲改人絲也是順應市場風向,談不上國大還是家大,但蠶絲綢是祖業(yè),不能丟。”
喬老爺少有說這么長的話,喬升平也少有的聽得如今日一般悶沉,他眉宇微皺,雙拳握緊又松開,松開又攥緊,喬老爺輕拍他兩下:“慢慢想,爹還能撐兩年,不急…”
喬老爺收起桌上墨色已干的“苦非苦.樂非樂”,揚手打發(fā)喬升平回自己院子,喬升平鎖著眉出來,我有心替他分解分解便問他可有什么注意,喬升平倒在自己書房的椅子里,半晌,突然眼中銳利:“毛鬼子拿廉賤的人絲破我國內生計,我要造一把利刃,刺他洋人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