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水缸變色一事,當(dāng)然也是華興和唐盛搞的鬼。
早在唐盛外出采購前,華興就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他想在地震之前,將對方的水源弄成紅色,以此來增加災(zāi)難降臨的效果。
但由于華興并不了解在這個年代該用什么東西來染色,所以他只能把這項任務(wù)交給了唐盛。
作為商人之子,唐盛在參軍前還真涉獵過一些染料方面的知識。所以在外出時,買了不少茜草回來。
茜草,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對人體無害。
其枝葉看上去是綠油油的,但它的根部呈暗紅色,是古時常用的染料之一。
早在今日凌晨,唐盛命人將大量的茜草根放在了小溪上游,并用漁網(wǎng)將草根攔住,浸泡在溪流之中。使得山泉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被染成了紅色。令人乍一看,就跟山泉“涌血”一般。
雖然此舉的震懾效果,是比不上從山頂扔石頭那么直接,但多少也能起到一些推波助瀾的作用。
就好比水房的阿茂,若不是他親眼看到了“山泉涌血”一幕,他也不可能第一個心態(tài)崩潰,高呼逃跑。
“將軍謬贊!屬下、屬下只是盡了些微薄之力。跟將軍相比,我這點功勞根本無足輕重?!?p> 抱拳回了一句后,就見唐盛向前湊近了兩步,帶著滿目欽佩道:
“倒是將軍您,不僅召來了一場可怕的山震,還帶領(lǐng)五百將士擊敗了對方三千賊兵,這才是真厲害呢!對了將軍,您既然懂得如此厲害的召降之術(shù),為何不早些使出???”
見對問起此事,華興的臉上當(dāng)即劃過了一抹苦笑。
因為只有他自己清楚,這場地震并不是他“召”來的。他只是利用了一下來自未來的優(yōu)勢,提前預(yù)知了此事而已。
在穿越之前,華興曾看過一本講述中國古代災(zāi)難的文獻(xiàn)。
至于他為何會看這樣書,以及何時何地所看,他都不記得。
他只記得書中關(guān)于東漢時期的記載非常多,其中有一條是這樣寫的:“初平元年,立夏,五星錯行,洛陽震?!?p> 正因為看過這條記錄,所以前日聽唐盛說今年就是初平元年,而且馬上要到立夏了,華興才突然想起此事,也因此設(shè)下了這條“地震之計”。
千崤山,位于洛陽以西,距離不過百里。
只要洛陽地震,那千崤山定有震感,對此華興沒有任何懷疑。
可就算知道會有地震,他又該如何利用此事取得戰(zhàn)斗的勝利呢?
這事看似簡單,但其實不易。
因為古書中關(guān)于本次地震的記載,實在是太模糊了,滿打滿算就三個字——洛陽震。
除了知道會在立夏當(dāng)日發(fā)生外,包括地震的時辰,震感強(qiáng)度,以及持續(xù)時間等重要信息,是一條都沒有。
尤其是震感強(qiáng)度,若無法預(yù)知的話,華興真的是很難加以利用。
因為若地震強(qiáng)度大,那他就什么也不用安排,只需等著大地?fù)u擺,將山石震塌,便能取勝。
可如果只是一次小地震的話,那就很難對寨中敵軍造成實質(zhì)性的傷害。
再加上地震時長一般也就半分鐘左右,很可能賊兵剛有震感,沒兩下就結(jié)束了。
若是如此狀態(tài),那震了也跟沒震一樣,很難將其轉(zhuǎn)化為勝利。
因此,想要利用地震制定出一套像樣的作戰(zhàn)計劃,他就必須先搞清楚,所謂的“立夏之震”,到底是一場大地震,還是小地震。
關(guān)于這個問題,書中雖然沒有給出答案,但稍加思索,華興就猜出了結(jié)果:立夏之震肯定是一次小地震。
因為但凡大地震,書中的記錄都會相對詳細(xì),很少會如此簡單。
就好比公元前70年,在山東諸城昌樂一帶,曾發(fā)生過一次大地震,書中是這樣寫的:
“宣帝本始四年郡國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北海邪壞祖宗廟城廓,殺六千余人?!?p> 還有稍微簡單點的:“漢元帝建昭四年,藍(lán)田地震,山崩,擁灞水。安陽岸崩。壅涇水,涇水逆流?!?p> 不難看出,在大地震的記錄中,除了地點和時間外,記錄者通常還要說一下地震的范圍與受災(zāi)情況。
而像這種只有寥寥幾字的記錄,怎么看也不像是一場希望被歷史銘記的事件,否則記錄者也不會如此的輕描淡寫。
所以在華興看來,此震八成是一場強(qiáng)度較低的地震。
既然是場小地震,想讓它直接毀滅敵軍就不可能了。
若想利用此事贏得戰(zhàn)斗,最好的辦法就是跟對方打一場“攻心戰(zhàn)”。
只要讓對方相信,這是一次足以毀天滅地的災(zāi)難,那寨中的敵人就會不攻自破。
于是,經(jīng)過徹夜思考,華興才最終想出了這條“召降”之計。
但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有兩個難題需要他來解決:
第一,他雖然知道地震在立夏當(dāng)天,但一天有24個小時,地震具體會發(fā)生在什么時候,他并不清楚。
所以華興今早天還沒亮就來到了祭壇下,之后就一屁股坐在上面再沒下來過。等了大約四、五個小時,才終于等來了地震。
第二,若本次地震的震感太小或時間太短,那肯定不足以令敵軍軍心崩潰。
所以,他便安排了“筑壇祭天”、“茜草染水”、“攀山落石”等環(huán)節(jié),以此來增強(qiáng)災(zāi)難的效果。
目前就從結(jié)果來看,效果還算不錯。
可作為一名22世紀(jì)的軍人,華興又是如何懂得建造祭壇的呢?
要說此點,倒跟他未來的記憶無關(guān),而是他前一陣在皇宮里學(xué)到的“新知識”。
當(dāng)時桂公公怕華興無聊,給他找了不少書籍閱讀,其中有一本是專門講述歷屆皇帝祭天的事。
里面不光是祭壇,就包括祭品、時辰、著裝、禁忌等許多方面都有提及。
華興看過后,剛好就記住了,這次便派上了用場。
所謂開卷有益,說的一點不錯。
見華興聽過自己的問題后半天不說話,臉上還掛著一抹神秘的微笑,唐盛只好再次追問道:
“將軍,您怎么不說話啦?您要是早些使用秘術(shù),那咱們不早就贏了嗎?”
在這件事上,華興肯定不能跟唐盛實話實說。
因為就算說了,對方也未必會相信。
所以思量片刻后,就見華興故作高深的搖了搖頭,口中只留下六個大字:
“天機(jī)不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