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燕王進京
對于洛陽的形式,劉陔早就已經(jīng)預(yù)料到了,所以很早就開始應(yīng)對。
派出大量暗劍潛入洛陽,并派史渙負責(zé)指揮洛陽行動。
同時親自來黎陽等候。
而且因為燕國船只每日都會進出燕王宮南港,所以坐燕國商船進京,是最好的隱藏方式。
“主公,現(xiàn)那大將軍下令,明日便會有人上奏天子,主要有三點,一是將董太皇太后以番妃為名,送去河間安置,并于路上殺害,同時派人包圍董重府邸,以謀反之名殺死董重及董氏全族,二調(diào)主公進京,同時派韓馥為冀州牧,控制冀州,架空主公,之后在伺機殺掉,第三便是上表誅殺十常侍,打算一舉解決宦官問題,誅殺全部宦官”
賈詡將最新的消息報告給了劉陔。
自來到洛陽后,劉陔也是嚴鎖消息,自己本就無意介入兩宮之爭,自然不想攪和進去。
“哦,是嗎,那何進真是好謀劃啊,只可惜他沒這么好的胃口”
劉陔一臉冷笑。
“主公現(xiàn)在我神機軍上下六千人已經(jīng)準備完畢,隨時可以出擊,就請主公下令吧”
李貴,李嚴立刻起來請命。
“不急,現(xiàn)在還不是時候,告訴文若,如果有圣旨前來,隨便怎么打發(fā)就可以了,告訴公劉,一定要保護好董太皇太后和董氏外戚的性命,特別是董重和董承二人的家人一定要全力保護”
“諾”
賈詡領(lǐng)命。
“主公,我等已經(jīng)在洛陽,不知主公打算何時動手”
郭嘉起來問道。
“放心估計快了,那何進太心急了,一次就想解決三個問題,啟有這么容易,明日之后十常侍必有反擊,屆時何進必死,到那時洛陽必亂,如此我們的機會便來了”
劉陔說著自己的想法。
“那我們現(xiàn)在還接著等嗎”
李儒起來問道。
“等,告訴所有人,繼續(xù)蟄伏待機,而且一定要嚴守秘密,若是誰傳揚出去,立斬不赦”
“諾”
“另外,通過秘密途徑告訴盧植,何顒,王允三人,明日早朝不必阻止那何進,讓他們?nèi)ク偪癜伞?p> “諾”
眾人領(lǐng)命后,便離開了。
而劉陔坐在桌案邊,細細的思考者。
……
……
……
第二日早朝,便有太常張修上前奏稟。
“稟陛下,太后,太皇太后原為番妃,不宜久在宮中,故臣特請將太皇太后發(fā)回河間安置”
“準奏”
何太后代劉辯下旨。
接著太撲丁英起來奏報。
“稟陛下,太后,現(xiàn)陛下初登大寶,內(nèi)外困苦,不如請重臣相輔之,現(xiàn)有燕王,鎮(zhèn)漢大將軍,冀州牧,皇叔該坐鎮(zhèn)冀州,震懾宵小,故臣特請其入朝為官,拜為三公,隸尚書事,并加封為太保,如得燕王輔佐,必使吏治清明,天下大定已,至于冀州牧可由司隸校尉韓馥接任”
“準奏”
何太后同意道。
而盧植,王允,何顒三人聽后大驚,可因事先接報,所以都沒有出來反對。
之后車騎將軍何苗起來奏報。
“稟陛下,太后,現(xiàn)天下災(zāi)禍連連,天象示警,皆天下大亂之像也,而此也是因奸人作祟,才至如此,現(xiàn)宮中十常侍為亂,閉塞陛下與太后,實為諸亂之首也,故臣特奏陛下,請斬十常侍,以謝天下”
何苗說完,何太后立刻大怒。
“車騎將軍,你這是何意,張讓等人在宮中數(shù)年,勞苦功高,又如何成為諸亂之首”
“稟太后,十常侍不除,天下不寧啊”
何進也上前奏道。
“你們”
太后更加憤怒。
“請?zhí)髷貧⑹J?,還天下太平”
眾臣也一起上奏,而盧植三人也跟著一起,畢竟誅殺十常侍也是他們所希望的。
“你們,你們覺得我們孤兒寡母好欺否,退朝”
何太后說完,帶著劉辯便走了出去。
眾人見太后不許,也紛紛散去。
不久,洛陽大將軍府。
“我這個好妹妹啊,真是氣煞我也”
何進大怒。
“哥現(xiàn)在我們怎么辦”
何苗問道。
“現(xiàn)在太后反對,此事難辦啊”
何進搖搖頭。
“大將軍務(wù)慮,在下有一策可解今日之局”
袁紹起來答道。
“哦本初有何策”
何進聽后,眼冒金光。
“調(diào)外兵進京,現(xiàn)在董卓在河?xùn)|,丁原在南陽,王匡在河間,另外還有東郡太守橋冒也一并調(diào)入,可召董卓屯關(guān)中上林苑,使王匡東發(fā)其郡強弩并橋瑁屯城皋,使丁原駐孟津,以清君側(cè)為名,如此,太后必然同意誅殺十常侍”
袁紹說完,何進連連說好。
“不可,不可啊”
主簿陳琳確立刻站了起來。
“蒙著眼睛捕雀,微小的東西,尚且不能用得志來欺騙它,何況國家大事,豈可用詐來取得呢,現(xiàn)在大將軍總皇威,掌握兵權(quán),龍驤虎步,或高或下,全在您的心中,這好比燒著火爐子燎毛發(fā),有什么為難,合于道,違于經(jīng),為天人所順,反拋棄利器,尋找外援,況大兵集合起來,強的為雄,這是所說的干戈倒拿,把柄給別人,功決不成,徒徒地成為亂惡的臺階”
陳琳說完,何進不以為然。
“我為大將軍,啟有他人作亂”
何進說完,曹操也起來說道。
“大將軍,陳主簿所言并無不妥,況要殺十常侍,一紙詔書,幾個侍衛(wèi)即可,何須求助外兵”
何進看了看曹操,笑了笑。
“孟德不必多言,我已計劃已定,本初,立刻傳令,命前將軍董卓,武猛都尉丁原,河內(nèi)太守王匡,東郡太守橋冒即刻進京,不得有誤”
“大將軍不可啊”
曹操繼續(xù)阻止,但袁紹已領(lǐng)命而去。
曹操嘆了口氣,走了出來。
“亂天下者,必何進也”
曹操剛一出門,就流下了眼淚。
……
……
……
而同一時間,燕王宮中
“亂天下者,必何進也,那曹操真是這么說的”
劉陔說完,問著賈詡。
“正是”
劉陔點點頭,曹操一開始絕對是一個忠漢派,只是后來野心膨脹,同時也為子孫考慮,才走上了竄漢的道路。
“那何進真的讓各諸侯進京”
劉陔接著問著。
“正是,而且最近的事是兩個,一個丁原駐孟津,一個董卓駐上林苑”
賈詡繼續(xù)說道。
劉陔點點頭。
“既如此我們的機會也來了,傳令各軍,做好戰(zhàn)斗準備,那何進估計也快死了,到時候洛陽必亂,我們便先解決董卓,在解決丁原,之后便進京”
劉陔下令道。
“主公,屬下提議,除去洛陽外,其他地方也應(yīng)該上手了,命騎兵第一軍顏良部東進控制長安后,便東進控制潼關(guān)和函谷關(guān),近衛(wèi)第三軍程普部南下控制北地,上郡二郡后,便南下長安三輔駐防,第二第三軍高順,陳到部則向并州出發(fā),控制并州,同時負責(zé)清剿河?xùn)|白波,近衛(wèi)第二軍關(guān)羽會同第五第六軍于禁,樂進部加騎兵第五軍徐晃部部則東進昌黎,解決公孫瓚,而第四軍黃蓋部加上騎兵第四軍文丑部南下魏郡,甘陵兩郡,和近衛(wèi)第一軍黃忠部一起虎視兗州,河內(nèi)等地,只要時機成熟便可一舉南下,而第七軍第八軍臧霸高覽部駐扎樂成,支援各方”
荀攸向劉陔諫言。
“好,那就傳令吧,讓他們立刻出擊,一舉擊滅之”
“諾”
眾人領(lǐng)命而去。
而劉陔露出了奸邪的笑容。
“最多三日,孤必讓天下震驚”
……
……
……
又過兩日日。
五月十五日,早朝,司隸校尉韓馥上奏道。
“稟陛下,太后,據(jù)各地奏報,前將軍董卓,武猛都尉丁原,河內(nèi)太守王匡,東郡太守橋冒打著清君側(cè)的名義已經(jīng)向洛陽開來”
“他們要造反嗎”
劉辯聽后大駭。
“何進,你究竟意欲何為”
何太后聽后立刻明白這是何進的主意。
“不為何,請?zhí)笳D殺十常侍”
何進直接上前奏道。
“請?zhí)笳D殺十常侍”
眾臣也跟著奏道。
“根”
太后冷哼一聲,便出去了。
何進見太后帶著陛下走后,便起身冷笑一聲,也離開了。
當(dāng)晚,北宮一偏殿內(nèi)。
“可惡,可惡啊,那何進三番兩次的都想治我等于死地,我等又如何是好啊”
張恭一臉哀愁的說著。
“就是,我們就是想混口飯吃,這容易嗎”
宋典也起來說道
“根,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既然那何進無情,就別怪我等了”
張讓眼冒金光。
“你想如何”
趙忠見此,立刻大驚。
“明日我們以太后的名義萱那何進進宮,其必會前來,到那時,我們便找人立刻上前,打死他”
張讓說完,也隨手比劃著。
“可是若如此,百官群起而攻之,我等又該如何”
段珪起來答道。
“根,百官還不都是墻頭草,只要何進一死,群龍無首,那還不一拍兩散”
張讓笑著說道。
眾人聽后,眼冒金光。
同一時間,燕王宮。
“稟主公,史渙已經(jīng)救出了董太皇太后和董承,但是董重……”
賈詡稟報著。
“董重如何了”
劉陔聽后大驚。
“董重被一伙死士擊殺,不僅如此,我們派出去的暗劍也都被殺”
“什么,一伙死士,什么死士,何進的嗎”
劉陔聽后大驚,暗劍的人可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各個武藝高強,身手非凡,確被一伙神秘死士擊殺,這可是暗劍成軍以來第一次,也是最重大的一次失敗啊,而劉陔可從來沒有聽說何進又如此強悍的死士啊。
“不應(yīng)該不是何進的,我估計應(yīng)該是屬于袁家”
賈詡猜測道。
“查,一定要查清楚,這支死士究竟來自何方”
劉陔大怒。
“諾”
賈詡領(lǐng)命后,便打算離開,而此時暗劍又傳來了宮中的消息,賈詡看后大喜。
“主公,好消息,那十常侍密謀,明日誅殺何進”
“哦,太好了,我們的機會就在明日,那董卓現(xiàn)在何處”
劉陔問道。
“董卓所帶五千騎兵已渡河?xùn)|進,現(xiàn)已到弘農(nóng)新安,估計最多兩日便會到達洛陽上林苑”
賈詡稟報道。
“那丁原呢”
“丁原接報后,便乘船北上,估計最多明日便可到達孟津”
“好,那就傳令吧,丑時我們便出發(fā),先解決丁原,再西進解決董卓,之后再伺機進洛陽”
“諾”
賈詡領(lǐng)命后,便出去了。
劉陔坐了下來,抬頭仰望大殿。
多年等待,就為明天。
第二日丑時,劉陔帶領(lǐng)六千神機軍,上了早已準備好的十五艏車船,出洛水,一路北上,至卯時六刻十二分到達孟津。
此時丁原還未到達,而且洛陽還是早朝的時間。
于是劉陔命船隊回航,自己則帶領(lǐng)六千人就地駐扎隱藏起來,靜候丁原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