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了悟閣,十九門之首。
尤家所居的九嶷山莊早已被人遺忘,世人每每提及只以了悟閣代之,于是了悟閣指的到底是門派,是尤家,是尤家所居之地,還是所居之地內(nèi)的一處樓閣,均不作細分。
蜀中尤家才俊輩出:前有尤淮運筆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后輩里心摹手追又出了一位尤綽,“怪才”尤白手善謀斷,尤淳曉曲尺榫卯之趣,尤通明精歧黃之術(shù),尤景詩才橫溢……后世武學(xué)大家更是數(shù)不可盡數(shù),甚至還出過一樁奇談,尤母夜夢青龍在懷,后誕下一男嬰,這便是有輔國之才的尤元常,而立之年出蜀中,但尤元常只在是祿逗留了幾日便隱退林間,再不肯出山,以五十年為約。
轉(zhuǎn)瞬五十年,待尤元常年過耄耋,為尤氏晚輩從山林茅屋接回蜀中時,皇城是祿已更作遵襄。
是祿翠微臺一別成永別。
時有一冊《尤翁歸鄉(xiāng)》,在明寫尤姓老翁近鄉(xiāng)情怯,在暗慨嘆尤元常這一生。
尤家風(fēng)流子弟歷來只在當(dāng)世稱杰,還未出過一位可稱雄的人物,其間最具資質(zhì)氣運的尤元常,本該家國一肩擔(dān)起,卻在山林了此殘生,到臨終時仍無籍可籍名。
任誰聽來不扼腕呢?
《尤翁歸鄉(xiāng)》有幾版抄本,其中各有側(cè)重,刪改增補不盡相同,時人有感而發(fā),不僅作出畫冊,更改寫出幾版頗受好評的評話,后譜有小曲,以戲輔曲,至此又添了戲評。
在茶樓酒肆間傳唱一時。
往常是少年人看得淚滿衣襟,老者默而不語,而這一出《尤翁歸鄉(xiāng)》正相反。話本補遺,也作戲的最后一折:入莊前,尤翁老淚縱橫,向著遵襄方向一拜再拜。
此前一折續(xù)著一折,直到這一拜將憤懣思懷推向頂峰,聽者無論老少俱感懷尤元常。一說尤老在是祿的幾日已看清前路風(fēng)雨飄搖,敢于隱退是有大智,另一說尤元常被推崇過甚,時關(guān)大勢所趨,恐怕他有心挽狂瀾而力不足,其間更有尚統(tǒng)領(lǐng)羈押之言,凡此種種,不妨取一作雜談。
據(jù)傳尤家世代無一人入仕,故而這個說法是極可信的,但皇城易名不易地,無論之前的是祿,還是之后的遵襄,尤家似總與之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歷來提起蜀中尤家必然提起安陽賴家。安陽地處蜀中以南,豐原、云水兩地之間,賴家人丁最興旺時,也是安陽最興盛時,甚至有與北樊廊比肩之勢,自然直壓蜀中一頭。安陽、蜀中兩地為鄰,安陽有九龍江過境,水路便利,由安陽至安濱,其間千里一日可行,有行商聚財之便。蜀中崇山峻嶺,唯有向南地勢稍緩,可兩地人歷來不和,尤、賴兩家更是勢同水火。
當(dāng)然,這也不外乎兩家的權(quán)宜之舉:皇城可以容得下一個尤家,也可以容得下一個賴家,但絕不會容忍聯(lián)手的尤、賴兩家。
尤家重武,賴家崇文。
蜀中尤家不占地利,性子里多歷練出些堅毅來,四處收集武學(xué)殘頁,很早便建立了門派,后遇勁敵石鎮(zhèn)蕭家,時任閣主的尤蘭如定下規(guī)矩:尤氏子弟應(yīng)苦修不輟,不與蕭家子弟為敵,不與賴家子弟為友。
安陽賴家聚寶生財,自古錢財就如同江河水,是來得快去得也快,不得不以勢傍身,鼓勵安陽賴姓子弟入仕,行商者則在外廣結(jié)善緣。
立世根本更是立家之本。兩家深深根植在各自的一方土地中,見慣驟雨疾風(fēng),朝代更迭,也因立世根本不同而分道。安石問的祖上便是在賴家謀過差事,再經(jīng)賴家扶持,闖出一方安身地,才有后來掩日山莊的三代輝煌,亦成了賴、安之禍的始端。
遵襄那位時常修建尤家枝葉不假,到賴、安兩家直接斬斷根脈,因疑心兩家聯(lián)合操縱各地商會,朝野中有兩家往來的或就地論罪,或賞個閑職,或貶謫他處,分別在十幾年間清理干凈,余下的歸魂于江湖尋仇。
賴家嗜權(quán)終為權(quán)所噬,尤家恃武是否也會為武所弒?
答語就寫在九嶷山莊內(nèi),而且早在建莊立派時就已寫定了。
尤家的重中之重是一處不起眼的樓閣,懸的也是一塊空匾,這便是后來最為人知的了悟閣。尤家掌事人常來靜坐遠眺。
忽有一日在此洞徹事理,隨即留了筆力遒勁的“了悟”二字。因此得名,了悟閣上舉目東望,這才有后來的安濱東遷。一脈留居蜀中,一脈定居安濱。
北樊廊、江南道原本是行商要道,后來漸有商販留駐成戶,眾戶聚居又有了今日之格局。北樊廊、安陽、江南道三地素有鼎立態(tài)勢,安陽敗落后,由安濱替名。安濱臨近江南道,原本并非富庶地,但好在安濱人踏實肯干,現(xiàn)下再提起安濱多要疊一句“人杰地靈”才顯得合宜。
安濱尤家與江南道許家交好已久,織染并重。安濱蝗災(zāi)時,尤、許兩家開倉濟糧,以利相交外覓得一點俠風(fēng)。而蜀中尤家到了尤七甫與尤星湖這一輩,刀劍齊全,一雙驚世武才。
可惜兄弟二人至今均未婚娶,尤七甫早年癡迷刀法,不惑之年才遇上一個中意的女子,下聘之后那女子竟生了一種怪病,沒幾天便香消玉殞去,正逢陳府詩案,尤家也是自顧不暇,這一耽擱便又是十幾年。
陳府詩案疏記:
近有陳本端以《尤翁歸鄉(xiāng)》作題,宴客時賦詩一首。
在場十二人。
株累數(shù)百家,株戮四十九人,時有酷吏掌刑司,同姓者人人自危,舉家遷居別處,皇城遵襄內(nèi)穆、余、陳三姓盡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