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七一的臨近,單位舉行了“弘揚科學家精神”的主題報告會,邀請了原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柏懿老師過來做《獻身科學追求真理——學習老一輩科學大家的精神與風范》的講座。
當然,一聽報告的名稱,大家或許會燃不起興趣。心里會想,這肯定是條條框框講大道理的模式,估計枯燥無疑了。由于需要現(xiàn)場簽到,不管敢不敢興趣的,都去參加了。
主持人報幕后,一位短發(fā)女士上臺了。我坐得比較靠后,這位老師的容貌不太看得清楚。不過,從她走上去的姿勢來看,應該是那種干練女強人風格的人物。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她一開口,洪亮的聲音響徹報告廳。
哇,如此富有激情!
然后她進行了自我介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居然八十多歲了。大家都驚嘆了起來,她的外在形象,她的精神狀態(tài),完全看不出來這是一位處于耄耋之年的老人。
人的年齡有時候像一個迷,年輕起來,真讓人意想不到。其實,最主要的是心態(tài),年輕的心態(tài),是一個人活力的源泉。身體狀況當然也是關(guān)鍵的因素,估計王老師作息、飲食、運動等方面都比較規(guī)律吧,又注重保養(yǎng)。八十多高齡了,身體還硬朗著,絲毫沒有步履蹣跚、老態(tài)龍鐘的影子,實在令人羨慕。
她是航天之父錢學森的學生。她講述了與老師之間的故事。突然間覺得,此次的講座,非常值得啊。錢學森科研上的“三嚴”精神——“嚴肅、嚴格、嚴密”,切實地影響了她的一生,讓她終身受益。
一個數(shù)據(jù),一個小數(shù)點,一份手稿,都必須實事求是,有據(jù)可依,不然學術(shù)不嚴謹,帶來的后果是不堪設(shè)想的。這也是科學家們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必須保持的基本科研素養(yǎng)。
可如今的學術(shù)界,總有一些浮躁之風,小部分人追逐著名利,影響著整個科研氛圍,這對未來的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希望大家能從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思想中,用心去感悟,切實去行動,無論前方道路有多么險阻,都要堅持下去。
我們的科研團隊,是國家的隊伍,我們肩上扛著社會建設(shè)的責任,為了民族復興,為了人民的幸福,我們沒有理由停下腳步。
王老師用自己導師的生動例子,向大家傳達了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備的思想精神。她師從大師,她的境界非同一般,所以她可以在追求學問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充滿激情。
她的整個報告下來,讓在場的各位,不斷感慨,她不是老人,她是年輕人,她已經(jīng)凍齡了。她科研工作上的家國情懷,求真務實的作風,值得大家學習。就是到了暮年,我們也要像王老師一樣充滿著活力,發(fā)揮出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