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便是“孝”!
“忠孝仁義禮智信”,雖然對君主的忠排在孝的前面,但那不過是統(tǒng)治者的一廂情愿罷了,在三皇五帝之前沒有對君主的忠,在大清之后也不會再有。
只有“孝”卻能貫穿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
舜帝從一介貧民登上帝位,其孝名功不可沒,也因此流傳千古,他的孝被放在《二十四孝》圖之首,稱為:“孝感動天”。
他也成為歷代君主楷模,其在位期間的統(tǒng)治,是讀書人最為向往的美好社會。
唐臨如果要搞“道德綁架”用它是最好不過的。
他從陳牛的記憶里找到司馬談的另一段遺言,以深沉悲痛地語氣道:“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yáng)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也?!?p> 他一頓,又重重地發(fā)出質(zhì)問,一聲更比一聲重:“司馬遷,你忘記司馬家族揚(yáng)名后世的大愿了嗎?你忘記在乃翁面前許下的宏愿了嗎?你要做不孝子嗎?”
司馬遷一怔,家仆從來沒有用這樣的語氣和他說話,也沒想到他竟會說出這番話來。
家族使命啊,阿翁遺愿啊。
他的生死,可不只是他一個人的,他還要為整個家族而活!
他終于被激發(fā)出了一絲求生的欲望。
可是一想到宮刑這種奇恥大辱,他又不想活了,他能預(yù)想到同朝為官的必定恥于與自己同行,鄉(xiāng)黨之間鄰里親朋必定會大肆嘲笑,還是死了好,死了一了百了,多輕松。
唐臨見他猶豫不決,臉色陰晴不定,知道還差上那么一點(diǎn)。
對了,在古代想要說服別人,你得舉例子,而且越多越好,最好還是名人的例子,就像一些酸儒腐儒動不動就子曾經(jīng)曰過。
他緩緩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p> 勵志??!激勵人心??!
司馬遷聽后震撼不已,杜周和在場官員莫不動容,這恐怕是史上最有才華的家仆。
求生的念頭如野草般在司馬遷的心中瘋狂生長!
至于唐臨為什么會記得這么清楚,這還得追溯到高三,別人家的班主任要么就是“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被蛘吒鼮楹唵危骸安豢嗖焕?,高三無味。”
他們家班主任是語文老師,偏偏喜歡整上這么一大段,說什么這段話又勵志,說不定高考時會考,作文時說不定還能用上。
沒想到還真用上了,不過卻是穿越到兩千多年前,還是在正主面前用。
唐臨為徹底絕了司馬遷的求死念頭,準(zhǔn)備了最后一擊,為加強(qiáng)勸說效果,他從地上爬起,居高臨下地對著司馬遷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轟!
直擊人心!
唐臨前面那一堆話,不管是司馬談的的遺愿,家族的使命,還是古代圣賢的例子,都是從外部施加壓力來說服人,但這一句話卻能直抵司馬遷的內(nèi)心深處,從內(nèi)部完全瓦解了他的求死欲望。
這句話對于別人或許同一般的雞湯一樣,喝一口熱血三分鐘,但司馬遷可不一樣,因?yàn)樗谴蛐牡渍J(rèn)同這句話的,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中,在幾年后,這句話將會由他來說出,從而流傳千古。
最重要的是這句話還特別符合他現(xiàn)在的處境,對于普通人,根本不用思考,他們再怎么掙扎,最終也是輕于鴻毛。
司馬遷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太史公記》他已經(jīng)差不多都完成了,只差最后的修改,如果此時選擇去死,它們將如同廢紙一般埋進(jìn)土中,在歷史的潮流中,激不起任何水花,死也死得輕如鴻毛。
而如果選擇活下去,他有信心將它寫成像《春秋》一樣,必定能傳世,司馬家族之名也會被世人祭奠,那時再死也死得重如泰山。
司馬遷握緊拳頭,臉色激起一絲紅潤,從他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他重新活了過來。
唐臨輕輕松了口氣,但仍不能懈怠。
如果系統(tǒng)的任務(wù)是共同面對死刑,那他的任務(wù)可以說是完成了,但他需要面對的是宮刑,也就意味著這才剛剛開始。
“啪啪啪!”杜周鼓起掌來,說:“好,說得好,今天看了一出好戲,堂堂前太史公被一個家仆教訓(xùn)得改變心意,是該說你的家仆太厲害呢,還是你太沒用呢?”
司馬遷面色沉靜,恢復(fù)了往日風(fēng)采,也從地上站了起來,“我不會就這么去死?!?p> “哦?那你要交50萬贖錢,還是要做個閹人?”
真要說出口時,難以啟齒。
司馬遷沉默良久,緩緩道:“我選擇以……”
唐臨突然搶先道:“主公選擇以50萬贖錢減死一等?!?p> 杜周面無表情地道:“哦?家仆還能替主公說話?”
司馬遷不是傻瓜,早已意識到陳牛之前的背叛定是受到了威脅,他看向陳牛,對方回了一個肯定的眼神,基于剛才的表現(xiàn),司馬遷決定信任他,“這是我的意思。”
“那將贖錢交上來吧?!?p> “三個月后,小人會交齊?!?p> 杜周猛地一拍驚堂木,怒道:“狂妄!竟敢如此戲弄本官,來人吶,先打五十大板!”
司馬遷挺身而出,“并未戲弄,錢財都借予他人,想要索回,需要時間。”
杜周強(qiáng)硬地道:“今日湊不齊五十萬錢,要不做閹人,要不明日處斬?!?p> 司馬遷沒頭沒腦的說了一句:“陛下午睡時,喜歡喝酒三兩?!?p> 杜周一愣,旋即明白過來,他這種人精,立刻就聽懂是什么意思。
杜周為揣摩上意,對皇帝身邊的人作過一些調(diào)查,他知道司馬遷在下獄之前,是皇帝身前的紅人,曾跟隨陛下,巡游多地。
他能做到廷尉這一步,不僅是順從上意,更在于他把分寸拿捏得極好。
陛下意在給司馬遷定罪,關(guān)于處刑態(tài)度曖昧,他原以為司馬遷會選擇死,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沒想到他會選擇交贖錢,這時限問題,他不敢自作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