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三十
“年三十”最重要的是年夜飯。家里的年夜飯多是父親籌備,我和母親主要打下手。
每年三十的早上,父親會燉上一大鍋排骨,多少年來,三十那天的午餐必然是啃排骨,且不限量。那是一年一次的奢侈,一碗排骨湯、一大塊排骨,就著母親做的煎餅,品味著春節(jié)來臨的喜悅。這個時候,父親會難得的體貼母親,早早地喊母親過來吃飯,也會讓我少吃點煎餅,多啃塊排骨。讓一家人豐衣足食,體面富足是每個當家的男人最大的追求。
午餐過后,父親就開始張羅年夜飯了。且不論菜品如何,雙數(shù)是必須的,雖然加上奶奶也就四口人,但八個菜是起步,雞魚是必備菜品,象征著大吉大利、年年有余。雖說年夜飯準備的隆重、熱烈,但中午一頓排骨足夠飽了,晚飯基本吃不下多少,最主要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共度這個充滿儀式感的夜晚。
家鄉(xiāng)的“大年夜”有一個重要的活動——照廳,對于它的確切含義不甚了解,但每年都會參與其間。主要的活動形式是以居住范圍而定,一定區(qū)域的居民擇一處寬闊且防火的區(qū)域,燃起一個火堆,大集圍聚在一起烤火、放鞭,說一些吉祥、祝愿的話,也算是年底最后一次聚會,讓熊熊的大火燃去一年的霉運,燃起新一年的希望之火??净鹩玫牟窕鸲际歉魅俗杂X帶來的,鞭炮也是大家根據(jù)家庭情況攜帶,放鞭的卻是有固定的人,他們手中拿著長長的桿子,接過別人手中的鞭炮掛在桿子上點著后來回晃動,嚇得孩子女人們大聲尖叫,那時他們是小孩子崇拜的偶像,在我小的時候就夢想長大了也要持竿在“照廳”時放鞭。
在“照廳”過程中大家都會盡力擠在火堆旁邊,老人們都說“烤烤腚,三年不長病”,老人的話總是要聽從的,所以大家都會翹著屁股對著火堆烤上一陣。有時候,淘氣的孩子會偷偷往火堆里扔個鞭炮,“啪”的一聲,炸起一團火花,驚得人群一陣騷動,年長的便會斥責一聲:別往里扔了啊。但無濟于事,不一會又會傳出一聲炸響。
村里“照廳”的地址有好多個,并不固定,只是根據(jù)周圍人方便與否來定,但是在放鞭的過程中大家會不自覺地較起勁來,看誰放的時間長,誰的鞭炮響亮,誰的花樣多。出彩的一方總會吸引別處的人前來觀看,于是得勝的一方就會有“資本”來炫耀:看,我們這邊的人就是有實力!
“照廳”大都趕在春晚開始前散去,多數(shù)人要回家看春晚,不過也有一些老人會聚在火堆旁,多聊會天,談談過去一年的大事件,暢想暢想明年的光景。有時候很晚了,“照廳”的火堆還閃爍著光亮,周圍幾個黑影遲遲不肯散去。
過年,要的就是個熱鬧、紅火。
6、大拜年
年初一,是新一年的開始。一大早大家穿上年底新添置的行頭,匆匆吃頓昨晚包的餃子,出門訪友或是等待親朋上門拜年。
走在大街上到處是拜年的人群,中國人本來就喜歡和群,初一拜年更是得熱鬧非凡,成群結隊的人群在街頭相遇,互送著新年的祝福,村落里更是四處洋溢著歡笑。小孩子在年初一也變得格外乖巧,因為大家都知道在這一天會得到壓歲錢。
在初一熙來攘往的街頭上,人群以家族為劃分,成群結隊,奔向各自家族的長輩那里。在長輩的堂屋里,都會擺上一桌供品,供奉自家過往的祖先、親人,拜年的晚輩到家后,首要的一件事就是對著先人的排位俯首磕頭,其后才是給長輩拜年,說些祝福的話,聊些開心的天。有小孩子的,長輩會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塞到孩子的衣兜里,小孩子斷然不會伸手去接的,還會紅著臉佯裝拒絕兩下,最終還是強忍著歡喜揣走了壓歲錢。
初一的拜年極為講究,先去誰家后去誰家是有說道的,長輩那里自然是要先去的,其次就是關系好的,那些日常處的一般的親戚都往后排。初一這天,即便是往日里有摩擦的親戚,也是要拜年的,否則就會被評價為:不懂事。春節(jié)的歡樂祥和壓過一切,這應該算得鄉(xiāng)村政治的范疇。
年初二是外甥看舅的日子。在老家有一句俗語:“外甥隨舅”,也就是說外甥在長相與性格上都跟舅舅有相似之處,可以看出外甥與舅天生就是投緣,所以在這一天外甥們都會帶去厚重的禮物,而舅舅們理所當然會精心款待。在這一天,有外甥的人總會興高采烈,看舅舅的也是趾高氣昂,因為這一天就是他們的節(jié)日。
在實行計劃生育之前,每個孩子家里的親戚還是比較全的,初二看舅這天,幾乎人人都有事干。早幾年我父親的舅舅還在,住在鄰村,他便一大早,趕去探望,待個把小時聊聊天,留下點禮品,便趕忙趕回來,他要招待自己的外甥。父親有四個親外甥,其中的兩個住在市里,很少回村。家里的兩個外甥基本每年都要過來看望,父親也是盡心招待,每年都得喝多。以至到后來兩個表哥一進家,表嫂就跟著過來,跟我母親說:妗子啊,可別讓她倆喝多了啊。然而,不喝多是不太可能的,每年初二的大街上,盡是喝多的外甥和搖搖晃晃的舅舅們。
初三是女兒回娘家、女婿看岳父的日子,對于大多數(shù)鄉(xiāng)人而言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日子。結婚生子的人帶著妻兒和大包小包的禮物去老丈人家,尚未結婚的更是小心謹慎,在家人的再三叮囑下懷著忐忑、興奮的心情敲響丈人的家門。對方自然也是做好十足的準備,生怕失禮。在農村,禮節(jié)是不可疏忽的。
我舅舅也在鄰村,因為和姥爺住在一起,所以初二看舅那天我基本沒去過,通常到了初三和父母一起過去。姥爺在的時候,初三是一年中的大日子,這一天,母親家的親戚基本聚齊,嗚嗚泱泱一大院子,熟悉的不熟悉的,認識的不認識,每次得擺個三五桌,熱鬧的很。后來,姥爺不在了,聚在一起的人也越來越少,本來就比較遠的親戚走動就更少了,也越來越生疏了。
老人往往是一個家族凝聚的核心,是連接彼此的樞紐,老人在,親朋聚、家業(yè)興。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