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特意安排與兩人相熟的宰相趙元興作主婚人。瑞王府大門前撒滿谷豆,如云在彩星的攙扶下,懷抱寶瓶下了轎,踏在紅氈上姍姍而行。柴瑋軒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輕射三箭,借以驅(qū)除邪魔。新娘子由眾人伺候著跨馬鞍,走火盆,行至供案前,在趙元興的主持下行拜天地大禮。
禮畢,王府嬤嬤引新人走向洞房,賓客合著曲調(diào)輕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shí)。之子于歸...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19-08-13/5d5236302f119.jpeg)
七月之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shí)。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shī)經(jīng)中這一首《桃夭》看似只變換了幾個(gè)字,反復(fù)詠唱,實(shí)際上作者是很為用心的。頭一章寫“花”,二章寫“實(shí)”,三章寫“葉”,利用桃樹的三變,表達(dá)了三層不同的意思。寫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麗;寫實(shí),寫葉,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蔥蔥的桃葉,真是一派興旺景象。 這樣的女子,最是“宜家”,“宜室”,“宜人”。因而古人在嫁娶時(shí),都要嚀詠《桃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