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院試【一】
解家蓋房行動在解老爺子協(xié)調下,進行得有條不紊,當王氏的娘家人聽說親外甥要蓋房時,主動跑來幫忙,解淳的伯娘和嬸娘的娘家人也趕來幫忙,人多力量大,采石頭的、盤窯的、弄磚瓦的、伐木頭的、做梁椽的,無論哪樣工序都有專人操作,在六月農忙前基本準備工作都做完了,解三夫婦二人做好宴席款待眾親友和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了個痛快,并約定農忙完后,再來幫忙蓋房。
而延安府的解淳參加府試賀宴時,并沒有見到延安知府王松,而是由府同知代行主持宴席,據消息靈通的學子透露,知府王松大人迎接大人物去了,同知對解淳倒是極為友善,與他交談很久后,又勉勵一番才讓解淳離開,不久后解淳就接到府衙正式通告,院試與大明弘治元年七月初六日開始考試。
院試一般只考兩場,第一場淘汰三分之二,第二場再去掉一大半,只剩下一小部分幸運兒成為獲勝者,能獲得秀才生員的稱號,一個布政使司不過才錄取一百幾十名不到二百名秀才生員,淘汰率百分之八九十,甚至九十以上,也就是說你必須在上千人甚至二千童生之中,穩(wěn)居一百多名最低也要排在二百名之前,才能考取秀才功名,能獲得稟膳生的秀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宜川縣已經多年沒出過生員,縣學的稟膳生只剩下一個名額,而參加院試的除了本屆童生,還有落榜幾次的童生數十人,競爭特別殘酷無情,已經有小道消息傳出,陜西按察使楊一清擔任此次院試的主考官,眾位童生都留在客棧內溫習功課,唯獨解淳一如既往的書寫著話本。
這次他寫的是南宋丞相文天祥的故事,其中主要贊揚文天祥誓死不投降元朝,忠心為國最后捐軀的愛國情懷,還在書中加入幾位武術大師,幫助文天祥多次抵擋元軍,破壞元軍想偷偷暗殺南宋愛國將領的陰謀詭計,在最后為了營救文天祥沒有獲得成功的情況下,集體與元軍同歸于盡的英雄氣概。
解淳首次將太極武功和連環(huán)八卦掌溶于話本中,故事慷慨激昂,令人不忍釋卷,正寫到結尾高潮處,解淳如何放得下故事完本,于是毫不顧忌要參加院試,仍然繼續(xù)書寫話本,而石勇仍然練習著八卦連環(huán)掌和軍體拳,卻不知自己以后被后人尊奉為八卦連環(huán)掌的頂級高手,讓無數后世武功愛好者敬奉尊捧。
解六現(xiàn)在已經學完基本開蒙書籍,正在學習四書,解淳根據解六的學習情況,發(fā)現(xiàn)他不是參加科舉的料,從他現(xiàn)在書寫文章就能察覺出來,解淳尋思著為六叔謀個出仕的機會。
當解淳將寫好的話本交給程掌柜,拿到一百兩銀子的第二天,也就是大明弘治元年七月初六日,陜西布政使司的院試分別在延安府、鳳翔府、西安府三地同時舉行,這主要是照顧三地學子地處邊疆,交通和治安路途不靖,所以這次院試的案首不是全陜西的院試案首。
七月初六一大早,解淳三人就早早起床,用過早飯后解六背著考箱去考場,考箱中放著被子、吃食、米還有鐵鍋等生活用具,這次一考三天,發(fā)榜后上榜的學子再考三天后,再次上榜后才成為秀才生員,這次入場考試的童生大約有七八百人,大多是獲得童生名頭,又被院試拒之門外的屢次落榜童生,還有本屆的百余名童生,有的已經白發(fā)蒼蒼疲老不堪,大多是已經結婚生子的青中年童生,像解淳如此年幼的少年童生寥寥無幾。
進入考場時解淳只能自己背著考箱,雖然這些時日里他經常鍛煉身體,體能恢復的很快,但背著這么多的東西,仍然壓得他夠嗆,好在立刻就輪到他進場,經過一番檢查后他順利的進入考場,不過解淳這次的好運氣用完了,竟被分到了灶房。
什么是灶房呢?并不是眾考生的灶房,而是考場中的各位閱卷官員,及手下小吏衙役和監(jiān)考軍士的做飯場所,那么多人要吃飯,想想灶房能小的了嗎?‘叮叮當當’的聲音不絕于耳,看見分到了灶號,解淳還暗自欣喜感嘆:‘他娘的,幸虧沒分到屎號和雨號,分到那里才是大禍臨頭,屎號自不必言說,就是廁所的旁邊考間,想想那濃郁的味道,就令人立刻反胃欲嘔。雨號倒沒有固定的地方,就是說你的考間年久失修,房子時常漏雨,有時候外面的雨停了,你的考房依然還在滴滴答答的淌水滴,一個不小心提防,很容易就污了試卷,自然是榜上無名了。’
解淳先是打掃考間,將那窄仄的考間一一打掃干凈,管他是不是雨號,首先將準備好的雨布,鋪在自己寫字的頭頂處,這樣即使有雨滴落下也無所謂,還能防蟲防老鼠,然后將米糧放在干凈位置,將水葫蘆盛滿水,就靜坐在位置上,等待考題的發(fā)放。
院試和縣試、府試一樣,考題寫在考牌上,由衙役舉著滿場來回地轉悠,盡量讓滿場的士子都看到,有近視眼或眼神不濟者還可以申請,讓衙役專門停在他身旁觀看,前提是等到其他大多數學子將考題抄寫完畢,才能專門照顧他們,由于耽擱時間較長,很少有士子采取此種方法。
當考題公布后,解淳立刻抓緊抄寫題目,有三道四書題和二道五經題,總共就五篇八股文章,當然五經題出的極多,考生們挑選自己專門學習的那一經題目做文章,解淳看看五道題目,有三道題自己以前曾經做過,當然文章中借鑒了‘金手指’帶來的福利,做得極為精彩紛呈,大受劉習老夫子的好評,自己還是照抄過來,略加修改即可。
如今只剩下二道題目,一道四書題一道五經題,解淳就把全部精力放在這兩道題上,但灶房間‘噼里啪啦’的聲音極為干擾他的思路,解淳沉思一會后,用手將草稿紙撕下兩小綹,摶成團放入耳朵內,果然干擾減少許多,讓他的腦子很快就靈動起來。
解淳沉下心思專心致志的開動腦筋,不久后就將一篇文章搞定,他放下手中毛筆,在座位上伸了個懶腰,見天色尚早,便將腦海中已經做過的兩篇文章抄寫在草稿上,并且有意遺留下些無關緊要的破綻,留作以后檢驗時做修改的痕跡,這時天色已經不早了,他站起身將試卷紙張放好后,做好飯菜吃個飽飯,一到晚上他就早早入睡。
第二天又將剩余的二篇文章做好,解淳就開始仔細查尋有沒有犯忌諱的字眼,然后將幾篇文章略作修改,緊接著又是吃飯睡覺,第三天用過早飯后,解淳拿出最好的狀態(tài),用自己最拿手的書法,將五篇文章工工整整抄錄在試卷上。
雖然院試已經開始用謄錄、彌封等考試防止作弊的手段,主考官和閱卷官看不到原來的試卷,解淳也一點不含糊對待,完成五篇文章后,又略一檢查,發(fā)現(xiàn)并沒有任何差錯,就將干透的試卷卷起放在考袋中,靜等著收卷。
解淳收拾好考試的物品,下面還有一場復試,雖然是作為輔助作用的考試,他也是做好充足的準備,全力以赴對待復試,外面監(jiān)考的衙役眼都看直了,別的學子還正在聚精會神寫作文章,這位小學子卻在好整無暇的收拾考試物品,也算是奇人奇行,自己這次也算是大開眼界。
就這樣任憑外面‘叮叮當當’的喧鬧聲不絕于耳,考場中的解淳卻不為所動,幾天考試都發(fā)揮正常,所有試卷做完僅用二天,第三天上午就交卷離開考場,等到初次放榜時,宜川縣童生除解淳一人外,其余童生無一人中榜全軍覆沒,解淳一個十三歲的年幼少年,竟獲得第一場考試的案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