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文瑜
山西文府,興陽大長公主端坐首席,沿坐四兒一女,五人都在。
被賜婚的三姑娘,正是大將軍文杰之女。
當(dāng)年興陽大長公主下嫁也是極為轟動一時,嫁人后的興陽大長公主拒絕了本該興建的公主府,而是隨夫君鎮(zhèn)守山西,這么多年,夫妻倆伉儷情深,四兒一女皆是嫡出。
老大文杰在父親去世后,由大長公主求了恩典,繼承父親的遺志,依舊鎮(zhèn)守山西,多次退匪,軍功了然。
此刻大廳里氣氛說不上太好,尤其是老大,膝下四個小子才得了這么一個閨女,平日自是心疼得緊。
文家還未分家,四子都住一起,因子孫多,也怕亂了輩子,故而不似皇家男女子都按順序排位,而是男女不同排名,故而文瑜在自己家是老五,可大家族里,還是排第三,人稱三姑娘。
“母親為何會答應(yīng)這親事,我托昔日同僚打聽,都說這二皇子并非良人!”
看著幾個兒子急切的目光,興陽大長公主第一次覺得將兒子遷到山西未必是好事,經(jīng)歷的事情太少,自然容易目光短淺。
“我且問你們,咱們家可有世襲罔替的爵位?”
“可有令朝廷震懾的軍功?”
“可有同氣連枝的姻親?”
大長公主的三個問題,一個比一個實際,也正是因為實際,反而顯得犀利!
兄弟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借不做聲,當(dāng)初兄妹五人成年時,皇家正是新舊交替之際,為了避免進(jìn)入奪嫡的紛爭,兄妹幾個或娶或嫁的都僅是山西境內(nèi)的望族。
放地方上還算小有名望,可放出門便能遇見勛貴的京都來說,顯然是不夠看了。
大長公主嘆了口氣:“當(dāng)初圣上繼位,我并未出手相助,所以這份香火情,也僅僅是兒時宮中給點吃喝的好處罷了!”
“一旦我故去,只怕你們……”
“母親!”
“母親莫要說這等子話,是兒子們不孝,兒子們讓您操心了!”
的確,一個沒有圣心的家族,便是有實力,也會逐漸沒落,當(dāng)初文家是娶了興陽大長公主而起,如今亦然。
大長公主也不是沒有想過再娶一位公主,可惜三公主被廢,四公主年幼時就被陳婕妤允婚自己娘家侄子,僅剩一位七公主,卻不過一個昭儀所出,稚稚幼童,年齡太小,委實不合適。
乾盛帝的子嗣的確太少了。
思來想去,唯有二皇子最合適不過,而幾位姑娘中,三姑娘身份最貴重,年齡也正合適。
“文瑜自小在我膝下長大,若說舍不得,我比你更舍不得,可是,老大,你不要小看了自己的閨女,文瑜的智謀決斷不亞于男子,若是不配皇家,就這山西境內(nèi),又有哪家的兒郎堪配?”
的確,文瑜自小便很聰慧,只是,遠(yuǎn)嫁,又是皇家,終歸讓人不舍。
“此次疫情大獲全勝,再加上先前醫(yī)者大會奪冠,此次皇上舉辦慶功宴,一來穩(wěn)定民心,二來就是要拿老臣開刀了!”
大長公主的思慮其實是正確的,此次慶功宴不必尋常,乾盛帝不僅提前一月安排各地方巡撫進(jìn)京,就是邊關(guān)將領(lǐng)也被暗地里調(diào)回不少。
怕是有大動作在眼前,再聯(lián)想到自己父皇,皇祖父,大長公主有了一個膽大的推測。
興許乾盛帝的身體并未有官方通報的那么好,若是如此,此次進(jìn)京就不單是孫女的婚事。
“大郎,這次進(jìn)京你不用護(hù)送,僅你媳婦,我和瑜姐兒去,老二老三,暗地里將幾個哥兒安排出去?!?p> 雖然大長公主不說,可嚴(yán)肅的面龐出賣了她顫抖的聲音。
宮中,皇后將一件披風(fēng)披在乾盛帝身上,乾清宮是歷代皇帝的私人場所,便是皇后都鮮少有能夠留宿的,名副其實的皇榻。
“太子的傷勢一日未好,臣妾總是擔(dān)心影響到您的計劃!”
兩人所站的位置是整個乾清宮的最高處,本不該有這樣一個閣樓,可偏偏乾盛帝喜歡。
明明曾經(jīng)是一副江湖性子,明明曾經(jīng)最恨宮墻,最后卻一步一就,最終是他坐上帝位,所有人都覺得皇位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唯有他自己明白有多苦,有多累,多么需要責(zé)任感。
李瑾真是像極了年輕時的自己。
“臣妾讓太子稍稍探了小六兒的口風(fēng),皇上的計劃,怕是成不了!”
宮中,恐怕只有兩個人知道實情,世人都以為皇后只會支持太子,卻不知道,早在太子失蹤之際,帝后已經(jīng)互通意見,若是太子有礙,六皇子李瑾可堪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