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國子監(jiān)隸屬尚書省禮部,據(jù)《新唐書·選舉志》:“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學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币罁?jù)《唐六典·國子監(jiān)》,四門學生500名,取“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及“庶人子為俊士”者
這地方還挺不好進
但是,為毛這里有女學生?還男女在一間學室里?
不是男女有別嗎?難道這是搞特殊?
姬云沒想出頭緒,在沒人用的空位上一坐,擺上書囊里的書。然后胳膊支著腦袋發(fā)呆
一會兒夫子來了,不是李綱,而是孔穎達
看姬云來了,點點頭“嗯!不錯。我們的大詞人,你再不來,文紀可真發(fā)飆了”
“夫子說笑了”
“不知你都學了什么書。你暫且先聽著?;仡^細說”
姬云起身行禮“那就有勞夫子了”
“坐吧”
說完之后,孔穎達開始授課。
這聽下來,感覺好像不怎么滴。
新中國的一些偏遠地區(qū)里的小學,因為教師少,學生也少,教室也不富裕。所以把學生們集中在一間教室內(nèi),教課的方法是:假如給一年級的上課,后邊的高年級就自習。
這大唐國子監(jiān)所謂的因材施教原則,跟偏遠山區(qū)教課沒什么兩樣。教室里這些所謂的學子,學的書,進度不一樣。
比如李泰三位皇子,打小就學過四書了。所以直接學五經(jīng),但是他們仨的進度又不同
大概一個鐘頭,孔穎達讓自習。然后走了
其實孔穎達還得上太子府去給太子授課去。一對一那種。
這自習,屋子里這幫人立馬松了口氣。趕緊來個葛優(yōu)癱舒緩舒緩。
交頭接耳挺費勁,都是單獨的桌子,相距一人半的距離。
“來了來了”
也不知誰低聲喊了一句,然后李綱背著手來了
“嗯!不錯”
李綱進來,一看都挺自覺,抱著書啃字兒呢
看姬云在那呢,又問“云兒,四書五經(jīng)六藝你學到哪里了?”
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jīng)是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jīng),還有一本《樂經(jīng)》,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后來亡于秦末戰(zhàn)火,只剩下殘本,所以是五經(jīng)。六藝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禮即禮節(jié),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shù),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shù),書為書法,數(shù)為算數(shù)。
“回師尊,除了論語,其它的,學了,也沒學”
“這是何意?你先前的老師們應該教你才對呀”
“哦,是這樣的,只學了老師們挑出來,他們認為有用的就教給我,教什么學什么”
這學零散了,整本重學嗎?李綱思量該怎么給姬云授課
做文章,應該是夠了?!澳悄愣紩裁戳??”
“夠用了。太多,說不好”姬云心說我會吃
李綱可不干!什么玩意兒?太多?還夠用了?然后就出題,起個頭,讓姬云說出后面的內(nèi)容
問的問題都是要點,精要的部分。姬云對答如流
這師徒倆一個出題,一個接題。全程高速,你一句我一句不帶停的。屋里這幫小伙伴們傻眼了
這不會是學完了吧?
李綱不信邪“你這不是都看過了嘛!在為師面前還不誠實?”
“我也不知道學了個啥”
姬云說的是實話,可李綱認為是謙虛,決定換換口味
算學,古代一門很重要,卻又冷門的學問。
這因為儒家思想的壓制
李綱知道姬云算得好。羊毛計劃的海量計算都是姬云一人計算的。但是還是普遍認為那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計算得來的。
只有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幾個人放棄與姬云比算學的心思。認可姬云算學上等于變態(tài)的非人類。也就是放棄治療了
李綱要試一試姬云能把算學算到什么程度
“今日出一題,雉兔同籠,一共有頭30,腳88。各有多少?給你們一炷香的時間,你們?nèi)慷家愠鰜怼?p>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考教姬云,關(guān)我們什么事?
不算又不行,那算吧!
天字甲一號的學生學的是全科。自然包括算學
人家都比劃著算呢,姬云壓根沒什么反應。就歪著個頭坐那無聊等
李綱一看這樣子,是不給我面子咋滴?放棄治療了?“云兒,算不出來?那也得試一試吧”
“一會兒吧”
“行!你就坐那等,一會兒看你怎么辦”
“?。苦?!那我算完了”
李綱沉著氣沒說話,背著手四下走動,看這些未來的棟梁都算怎么樣了
程處默、程處亮、牛見虎、尉遲寶林、房遺愛等幾個李綱懶得看。因為他們?nèi)恳粋€模式:抓耳撓腮外加干瞪眼
這幫熊孩子現(xiàn)在就是這種狀態(tài)
算學,也就是數(shù)學,這玩意兒高等數(shù)學之后才是入門級。之前的全是基礎(chǔ)教育,外加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而且數(shù)學太過講究天賦
初始技能沒加點,那學數(shù)學就是個白給
牛逼的是真牛逼,不行的是真不行
英語大題不會?抄閱讀理解
政治大題不會,你可以胡寫
語文的作文咋辦?夠字數(shù)就行
這多少都給點分數(shù)
數(shù)學咋辦?比如解方程式的時候你不會怎么辦?
你只能寫個解
給幾分?
一分不給
這也造成理科看不起文科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李泰先算出來,李綱看了一個,算對了
陸陸續(xù)續(xù)查看了一遍之后,沒超過一炷香的時間
李綱挺欣慰,問姬云“都算完了,你的題呢”
“忘了”
沒算就沒算,忘了這種借口不好使,李綱不信
“為師看是不會吧!”
“那要不題再給我說一遍行嗎?”
“都等著你再算一遍?那豈非耽誤其他人的時間?”
算學好手也是文人。但是在大唐,這種好手是文人里的稀缺資源。
這源于一個重視程度不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算法復雜,而且好一點的算法不外傳。導致了這個原因。李綱覺著姬云能用兩年時間計算草原羊毛消耗,這么龐大的數(shù)據(jù),沒算錯就很可貴了
拿起一女學生桌上記錄下的題,給了姬云,李綱囑咐“慢慢算吧,明日交給為師”
然后李綱轉(zhuǎn)身回前頭的教桌前繼續(xù)上課
“嗯”
姬云答應一聲,假裝看題,實際上魂游物外
至于那題,明天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