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都別吵啦!加封薛仁為文閣大學士,賞金百兩,錦布百匹。準薛愛卿所請,讓史可求擔任衙門文書,日后有功再行封賞。另外拔姚巖為文閣舍人,李二為文閣散人,賜官服?!?p> 楊豐說完環(huán)視四周,最后停留在風薛二人身上:
“兩位相國意下如何?”
“臣無異議。”
薛千法很樂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但風見昔卻是勉為其難的接受了。他已經看到皇帝表情微微發(fā)怒,很不耐煩,再爭下去也改變不了。
畢竟御史張庭芳已經把這次獻秘方的是上升到了國家戰(zhàn)事的高度,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再開口。
文閣內的官職,都是虛職,沒有實權。
文閣是專門為文官所量身定制的朝廷機構,像風相和薛相兩人便各自領銜文閣首席的位置,作為文官的和學子的榜樣,他們的身份代表著文人的最頂峰。
也就是說,要想成為朝廷重臣或兩位相國,一定要在文閣內擔任職務,不進文閣便不能成為士子楷模,自然也就不可能率領百官,所以不能說不重要。
薛仁所領銜的文閣大學士屬于正五品,這意味著他在文臣隊伍中已經是中層官員,再加上文閣的身份,已經可以媲美從四品的京官了。
以他30多歲的年齡升官如此迅速,沒有幾人能比的了,當然要說沒有借助家族薛相的力量,誰也不相信。
文武百官心里都清楚,但皇帝都沒有說什么,誰也不能無故彈劾帝國從一品的左相大人。
文閣舍人,是正七品,和一縣之首平起平坐,雖說沒有縣首權力大,但已經算是正式步入官場,可以見官不拜,見刑不受,而且可以有事直接奏請府道衙門,見兩位府官和一府之尊也是輕而易舉的。
文閣散人從七品,屬文閣內最低官職,雖說在府道衙門里意義不大,但在縣城里算得上一號人物了,可以自由出入縣衙,當然也可旁聽縣首審案。
出了皇宮。
薛家的馬車內坐著薛家父子二人。
“爹啊!今年真是大快人心!小仁現(xiàn)在也入閣了,等他回到朝廷,我們叔侄聯(lián)手,誰也不怕他們!”
薛千法撇了他一眼,嘆了口氣說道:
“蠢,皇帝對我們越來越警惕了?!?p> “不會吧,小仁加了官,皇帝依然很向著薛家呀!”
“他是我一手教出的學生,我怎會不知?從他提拔風老頭做了右相我便知道他的想法了?!?p> “這個爹之前說過,但你年齡大了,力不從心,皇帝這么說也沒錯呀!”
薛千法看了兒子已經兩鬢斑白。
不知不覺中,這個他引以為傲的大兒子也50多歲了,以他這個年齡做了戶部主事,雖說有自己的幫助,但他個人也付出了很大努力。
薛海生性善良,從小便是如此,一家中他是老大,也屬他官職最高,以后薛家還要靠他支撐,但以他的脾氣和秉性,真怕他治不住下面一幫兄弟和子孫后輩。
薛家后代大都是些碌碌無為之輩,除了薛仁還比較適合官場之外,后面無一人能擔起重任,以后學家就只能靠薛海,老三以及長孫薛仁三個人了。
這也是薛千法不顧家人反對,執(zhí)意要把孫子派到地方的原因,目的就是鍛煉他,上京爾虞我詐,時間久了,便會缺乏血性,每天都想著勾心斗角。
要想干實事兒,還得下到地方去,見人多了,處事多了自然能開闊眼界,砥礪一番必能成就大器。
薛千法不止一次的在家里說教,但都聽不進去,老大老三還好一些,畢竟為官幾十年。
薛仁的父親薛雷做了個小小的京都巡查,每天耀武揚威的樣子無法言語:
50多歲的人了,每天在街道上拋頭漏面,也不顯得害臊,薛千法不想再管,便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薛仁身上。
只要他干滿五年,便可以理所當然的入三品之列,他也相信自己的長孫有這個能力。
薛千法看了看大兒子,語重心長的說道:
“皇帝這幾年左右平衡之道愈演愈烈,風家以權謀私,大肆斂財,他不可能不知道,你覺得修宮殿的錢,打仗的錢,士兵的軍餉都從哪里來的?”
“戶部和兵部不都在咱們薛家手里嗎?”薛海不解的問道。
薛千法聽到兒子的問話,微微一笑:
“你自己就是戶部主事,覺得錢財多嗎?”
“都是按北元往年的賦稅來收的,堪堪夠用?!?p> “那你覺得皇帝建宮殿的錢哪里來的?”
“這……難道是風家?”薛海這才反應過來。
“皇帝為何把商稅交給工部來收,帝國所有的稅不應該經你戶部主事的手嗎?但這幾年來你可曾聽過商稅花到何處了?”
父親的話,讓薛海心里一陣發(fā)涼,本來他自認為皇帝對薛家依然照顧,但沒有想到如今卻變成這般程度。
薛千法接著說道:
“咱們這位皇帝雄心是有,也能分清輕重,但私心也有,喜于玩樂,大興土木,知忠奸但不辯忠奸,說句不敬的話,他扶持風家,除了牽制咱們家族以外,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斂財?!?p> “這豈不是個昏君?爹當年豈不是看走了眼?”
薛千法搖了搖頭:
“算不上昏君,皇帝在大是大非上是能分得清主次黑白的,你看紫家在邊境打仗,逢上要錢要兵,哪一次皇帝不是舉全國之力支持他?”
薛海點點頭,心想也是:
和西月國已經打了十幾年了,從皇帝繼位之初,便一直摩擦不斷,但誰也不肯服輸,今年你打了我,明年我再打回來。
而且皇帝曾經在祭拜先皇祖宗之時,便發(fā)過血誓:
有生之年不放棄一寸土地,戰(zhàn)至一兵一卒,勢必保證北元帝國的領地完整!
這是他身上遺傳下來的楊家血脈!從開國之主到先皇楊烈,誓死不做亡國奴!
每一個皇帝都是馬上打仗,馬下治國的圣明之君。
所以只要國事上不糊涂,就算不了昏君。
馬車徐徐向前,一直駛入薛宅。
這是姚巖想不到的,他本來計劃要用兩年的時間踏上官場之路,但沒想到背上一次辛苦路便輕易地完成了心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