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SUYI服裝店一樣,蘇亦在亦°美術館也擁有著極高的人氣。
只要不瞎,都知道“亦°”的亦是出自于哪里。
不是亦然的亦,也是不亦說乎的亦,而是蘇亦的亦,雖然都是同一個字,但為什么叫亦°美術館,館內(nèi)員工一清二楚。
美術館跟畫廊兩個牌子一套班子,對于自家這位少館長可是熟絡得很。
他跟蘇轍還有樊迎春三人一到裝裱修復工作室,這邊就擠滿了人,有裝裱修復組的職員,也有其他部門的職員。
“很熱鬧嘛!”蘇轍望著眾人笑了笑。
助理周俊峰連忙解釋,“主要是聽說蘇亦來,都圍過來了,所以原本安排在內(nèi)部的裝裱工作室只能挪到體驗館大廳這邊?!?p> 蘇轍道,“看熱鬧沒有問題,不要影響本職工作就行?!?p> 蘇館長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曬娃的機會。
他巴不得大家都知道蘇亦在裝裱修復技藝上的一枝獨秀。
跟蘇亦在南亭村的小工作室相比較,美術館的裝裱修復體驗館不要太大。
整個大廳,一字排開的紅色裝裱大案,如果不是館內(nèi)的裝潢足夠有設計感,那么真的會有一種走進服裝制衣廠的錯覺。
明面上美術館把周六定為裝裱修復體驗日,但實際上,體驗館一周七天都正常開放,只不過美術館非節(jié)假日人不多而已,卻不是沒有。
這不,隨著蘇亦被眾人擁簇進來,原本還在體驗館練習字畫裝裱的游客,也都被驚動了,紛紛停下手中的動作。
不怪他們停止工作,誰讓指導他們的館內(nèi)職員都要跑去湊熱鬧了呢。
其中有個小姑娘,忍不住問,“有明星來拍戲嗎?”
一個年輕的裝裱師傅,解釋,“蘇亦來了?!?p> “誰是蘇亦?”小姑娘問。
這一刻,館內(nèi)的游客,大多數(shù)都浮現(xiàn)出這個疑惑。
誰是蘇亦,當然是自家的少館長了。
不過忙著去湊熱鬧的裝裱師傅,根本沒有回答她的問題,就離開工作崗位。
這種情況,就算蘇館長真的要轟人也不現(xiàn)實。
助理周俊峰擔憂,“人太多,會不會有影響?!?p> 樊迎春道,“裝裱修復技藝是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的,不過這也分人?!?p> 說完他望向蘇亦。
大家都望向蘇亦。
蘇亦回答,“沒事,只要不大聲喧嘩就沒事?!?p> 人多人少,對于他來說,都一樣,大場面他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經(jīng)歷。
在江東美院,比這更大的場面他都經(jīng)歷過,遠的不說,前幾天平安夜,他還在美院廣場登臺表演呢。
對于他來說,裝裱修復可以一種另類的表演。
因為是體驗館,除了畫心之外,其他的東西都是現(xiàn)成的。
從大的方向來說,字畫修復跟裝裱的步驟差不多。
前者托畫+鑲邊+覆背+裝桿四大步驟,后者去污+揭舊+托補+全色,也是四個步驟。
當然,四大步驟只是一個大概,具體到細節(jié),需要的小步驟就太多了。
首先第一步,審視畫心,想要修復破損的字畫,肯定要觀看它破損在哪里啊。
除此之外,還需要確認作品時代,只有了解作品的時代,才可以確定修復風格。
這玩意就跟做題要看題一樣。
這個方面還有前江東美院青年講師蘇轍蘇館長來講解,“這是一幅同時代的仿《雪后尋梅圖》,其實這幅畫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暗香疏影》,之所以被稱為《雪后尋梅圖》,那是因為題識上寫著:‘雪后尋梅恐未真,華光一日寫花神。廣寒玉兔分秋穎,剪斷羅浮萬樹春?!院俺伞堆┖髮っ穲D》,也沒有問題。個人覺得《雪后尋梅圖》更有意境,踏雪尋梅的成語典故大家更加熟悉,也更加接地氣?!?p> “如果是書畫鑒定的話,還可以展開說,真跡除了題識的詩句,還寫著‘摹王元章筆意,高翔畫?!?,這幅仿畫卻沒有,不僅沒有,就連高(朱)翔(白)鑒藏印也沒有,錢氏數(shù)青草堂收藏?。ㄖ欤⒋髋嘀艺洳兀ㄖ欤?、牧唐審定(朱)也沒有,缺少這些部分,收藏價值就大大的減弱?!?p> 因為這些鈴印真跡里面全都有。
字畫之中的題識跟鈴印是古字畫鑒定的最重要的根據(jù)之一。
看得出來,對于高翔的《雪后尋梅圖》,蘇館長還是做了一番功課,不然,也沒法在眾人面前說得頭頭是道。
蘇館長的話,算是做字畫的背景介紹了。
那么接下來就是辨認所用材質,選定待補用料。
在這方面,樊迎春也沒忍住,“字畫采用的是立軸的裝裱方式,典型的紙本墨筆,美術館有清代的宣紙吧?”
古代字畫,常見的材質,除了紙本,還有絹本,比如典型的千里江山圖用的就是絹本,更利于保存。
紙本字畫,自然要用宣紙來裝裱修復。
美術館字畫修復裝裱組的組長連忙說,“有,其他年代的可能有些少,但清代的比較多?!?p> 這里面涉及到一個概念,就是古代的紙跟現(xiàn)代的宣紙是完全不同的,主要是跟造紙工藝有關。
比如早起的蔡侯紙,用麻或楮樹的皮,經(jīng)人工反復搗爛,放入水池中長期浸泡,有的長達一年以上的發(fā)酵時間,然后經(jīng)過加工舀制而成。
正兒八經(jīng)的傳統(tǒng)純手工造紙。
因為媒體的宣傳,蔡侯紙大熱,西安起良村傳統(tǒng)的造紙工坊也成為旅游景點了。
這里不展開。
回歸造紙,到了明代就是用楮皮和草經(jīng)發(fā)酵加工而制了。
到了清中后期,這種發(fā)酵工藝里面就加了堿來強制加速其腐而提速,于是紙張里面的一絲一絲的纖細毛發(fā)就不見了,紙張里面就成了很薄帶黃成散坨狀的絨筋。
這是清代宣紙的特色。
但相比較如今用機械粉碎再加強制的化學發(fā)酵的紙張,清代的宣紙還是有一點古代造紙的痕跡。
里面還帶著一點植物纖維的拉伸的痕跡,但現(xiàn)在的紙張又白又平?jīng)]有任何絨筋。
用他們清代修復字畫,效果就有些糟糕。
因為用現(xiàn)在的宣紙修復古代的字畫,時間長了,往往會出現(xiàn)更加嚴重的問題。
什么問題?
因為現(xiàn)在修復字畫最擔心的是,補上去的新紙還不如那些殘缺的、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幾百年的紙張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
就是它們更加不容易保存。
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修復好一幅字畫,結果沒幾年,因為紙張質量的緣故,再次破損,那么對于字畫的傷害就更大了。
這是一種完全沒有辦法逆轉的永久性傷害。
所以樊迎春才會提醒蘇亦要用清代宣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