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羈押在球場的一干斗毆人員得到的待遇還不錯,畢竟不是勛貴子弟就是國子監(jiān)書生,連身份最低的武學學生未來也很有可能成為這些殿前司軍士的上司。
所以除了不能離開球場,不得再次斗毆外,傅曉鞍鄭寧等人的自由度還是很廣的。例如軍士們對于圈中分成兩撥,互相叫罵的人視而不見。
而最無辜的是后續(xù)加入斗毆的武學學生,他們不知道發(fā)生何事,只是聽到武學和國子監(jiān)打起來便急匆匆跑來助拳。
這群富紳子弟同鄭寧等勛貴子弟并不是一條心,甚至兩相生厭。平日里私底下的摩擦時有發(fā)生,這也是國子監(jiān)學生能堅持到傅曉鞍他們救援的原因。
趕到現(xiàn)場助拳的富紳子弟們見被打的是鄭寧這些人時,想后悔已經晚了。打上頭的國子監(jiān)書生才不管是不是幫鄭寧的,見是武學學生便直接招呼。
嚴格來說,這群后來的富紳子弟是被國子監(jiān)書生拉進戰(zhàn)場的。所幸這群人頗為理智,并沒有全力出手。
不然他們這群武學的中堅力量放開手打,怕是在場的國子監(jiān)書生,此時能站起來的沒有幾個。
所以他們見雙方還在對罵,便自發(fā)形成了第三個圈子,而罵累的傅曉鞍卻是注意到了他們。畢竟打嘴仗實在不是傅曉鞍的長項,罵戰(zhàn)的主力還是國子監(jiān)這群書生。
傅曉鞍本人雖然得夢中記憶,通曉一堆后世罵人的話語。但那直白的表達,放在此刻有些太登不上臺面。
傅曉鞍從西北帶來的家生子雖然話語罵得難聽,但罵來罵去他們就詞窮了,畢竟在老家他們都是能動手絕不吵吵。
反觀以童夫堯佘少鴻為首的國子監(jiān)書生群,以領頭兩人為首,組成兩個不同風格的罵人群體。
佘少鴻等人稍顯儒雅,考古論經,翻出各種丑角事例諷刺鄭寧等人。而以童夫堯為首的激情派則宛如先賢附體,火力全開,各種不帶臟字卻極為難聽的話語從他們嘴中噴涌而出。
而鄭寧一方也是不甘示弱,終日混跡于汴梁灰暗面的他們,從那群社會閑散人員口中學到了不少罵人的詞,極盡市民階層之諷刺。
就在雙方罵戰(zhàn)開展的如火如荼之際,傅曉鞍卻是找上了那群富紳子弟的領頭人攀談起來。
“玉林兄,久仰大名啊!”
傅曉鞍率先釋放善意,畢竟此次是國子監(jiān)書生在武學球場打架,雖不是先動手的一方,終歸有些欺人的意思。
而且傅曉鞍帶來的家生子身為武學學生,卻幫著國子監(jiān)之人,即便有傅曉鞍這么一個少主君的身份在,也是說不過去。
所以為了家生子們不會在接下來的求學日子里遭到打壓,傅曉鞍必須把這群富紳子弟安撫住,將此次斗毆事件從武學對抗國子監(jiān)的性質還原成傅曉鞍同勛貴子弟的斗法。
將武學學生及國子監(jiān)書生從斗毆主體變?yōu)椴恢閰⑴c的路人,不然那群家生子以后在武學就難過了。
“不敢當,你傅曉鞍是堂堂國子監(jiān)首席,此次又率人將我武學踩在腳底下,果真是文武雙全,該是我言聞名不如見面才對!”
程玉林顯然是一肚子的火氣,任誰被人打了一通都不會心情美好,更何況還是為了一群討厭的人才同人動手。
傅曉鞍無視了程玉林語氣中的譏諷,依舊好聲好氣的說道:
“此次斗毆實非所愿,只是因為發(fā)生在武學才會鬧成如今這番景象。是我考慮不周,不應當于武學球場比賽。貿然沖撞了玉林兄及其他兄長,曉鞍再次賠罪。”
望著態(tài)度誠懇的傅曉鞍,程玉林也沒揪著不放,語氣稍緩:
“若是為了你那幫家生子卻是不必,此次事件前后我們都已曉得,你那幫家生子也不是故意為之,我們不會難為他們?!?p> “玉林兄大度,然終究是曉鞍考慮不周,有錯在先。待此事過后,我讓洪山洪泉他們于同福酒樓擺宴,專門為此事同各位賠禮?!?p> 程玉林同身旁幾人商量了幾句,方才開口言道:
“你傅曉鞍倒是個爽利的漢子,同那群酸秀才不同。好,我等便交你這個朋友,此事過后,必定赴宴,到那時再同你們于酒桌上拼個痛快?!?p> 這程玉林也是聰明人,此番事情皆是因勛貴子弟同傅曉鞍的摩擦,只是因為傅曉鞍的身份和比賽場地,以及平日里國子監(jiān)同武學的積怨,這才演變成了兩方學生大混戰(zhàn)。
這不是傅曉鞍能控制的,若是換個比賽場地,怕是也會打起來,但沒辦法,誰讓汴梁民間只有武學這一塊橄欖球場地可選呢。軍中倒是有,但是以傅曉鞍和鄭寧兩方的勢力都不夠級別。
而且事情鬧大,以當今朝堂的力量對比,國子監(jiān)書生估計沒啥處罰,自己等武學學生就不一定了。尤其傅曉鞍背后還站著曹家這么一個在將門影響力極大的龐然大物,武學能得到的支持便更少了。
鑒于這種種,程玉林才放下火氣,不打算繼續(xù)鬧下去。
果然,宮中來的懲罰同程玉林想的差不多。參與斗毆的太學書生皆是被罰禁足抄書,而先動手的球員要被打板子,其余勛貴子弟也是被下令禁足家中,官家口諭嚴加管教。
武學學生也是禁足,命令監(jiān)正嚴加管教。整件事情還是采取低調處理,除了最先動手的那個球員,其余人員皆是禁足,把處罰權交給了監(jiān)正及家長。
程玉林等人對此已經大為滿意,畢竟好歹同那群書生一樣的待遇。要知道太學和武學同屬國子監(jiān)管理,結果太學的書生被稱為國子監(jiān)學生,而武學的學生就是武學武生。
從這稱呼上就能看出對太學和武學的區(qū)別對待,明明是同一級別的學校,結果一個被冠以全國最高教育機構學生的稱呼,而另一個只能對外稱自己是被最高教育機構管轄學校的學生,誰高誰低,一目了然。
程玉林心中嘀咕,此次同等待遇,難道是博士大人難得雄起一回?
季夏武
被韓國人拉去做ppt,回來晚了,萬分抱歉。 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設國子監(jiān)﹐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端拱二年(989)改國子監(jiān)為國子學﹐淳化五年(994)依舊為監(jiān)。慶歷四年(1044)建太學前﹐國子監(jiān)系宋朝最高學府。但高﹑中級官員子弟坐監(jiān)讀書﹐僅是掛名﹐數量既少﹐平日聽課者又甚寥寥。 自設太學和其他各類學校后﹐國子監(jiān)成為掌管全國學校的總機構﹐凡太學﹑國子學﹑武學﹑律學﹑小學﹑州縣學等訓導學生﹑薦送學生應舉﹑修建校舍﹑畫三禮圖﹑繪圣賢像﹑建閣藏書﹑皇帝視察學校﹐皆屬其主持籌辦。 元豐改革官制(見元豐改制)前﹐國子監(jiān)官員有判監(jiān)事﹑直講﹑丞﹑主簿等。自元豐三年(1080)起﹐改設國子祭酒(即舊判監(jiān)事)﹑司業(yè)(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學博士(即舊直講)﹑學正﹑學錄﹑武學博士﹑律學博士等官﹐監(jiān)內分成三案﹕廚庫案管太學錢糧﹑頒發(fā)書籍條冊﹐學案管文﹑武學生公私試﹑補試﹑上舍試﹑發(fā)解試等升補﹑考選行藝﹐知雜案管監(jiān)學雜務。各案設胥長﹑胥佐﹑貼書等吏人多員。 所以武學學生其實也是可以自稱國子監(jiān)學生,只是宋朝不會接受他們這樣自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