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欺軟怕硬。木鳶見對方這么厲害,計算不出自己用啥攻擊法能取勝,就耷拉著一只爪子,向著高空遠處逃之夭夭。
還是回國吧,在這里有些水土不服,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哪。
這次因為鐵了心回家,就一鼓作氣朝了廣袤的太平洋飛翔而去。
到了太平洋上空,雄霸天下心又起——地球上所有海洋都是我們國家的護城河,誰的領(lǐng)海我們都有自由航行的權(quán)利。
一抬眼,竟然看到了一塊巨型的水晶玻璃,鑲嵌在地球上。
想起來了,有一片最清澈的海洋就位于人跡罕至的南太平洋。
木鳶就不遠萬里飛去。
但他有所不知,那里其實是個垃圾場。
那遙遠的南太平洋有人稱其為魔鬼海域,在南太平洋漩渦的中心更是人類不可接近的海洋極點——尼莫角,那兒埋葬著大量的廢棄人造航天器,至今無人能踏足這片海域。那里除了是航天器墳墓,還有一座巨大的“沙漠”隱藏在南太平洋的驚濤駭浪之中。南太平洋環(huán)流SPG是地球五大跨洋洋流之一,其覆蓋面積占據(jù)了全球海洋表面10%,但就海洋生物學而言,這片區(qū)域則被認為是一片海洋沙漠。由于一系列因素,這片水域的有機生物非常稀少,其生物多樣性低下,故而稱之為沙漠。截至目前人們對這片水域的研究仍極度匱乏,主要是因為與陸地的距離過遠,面積又過于龐大,占地370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地球上最大仨國家的領(lǐng)土面積的和,且那兒有過高的紫外線輻射強度,有洋流漩渦造成的海洋各個部分的彼此隔離,導致研究難度大大提升。人們對南太平洋這片海域的科考了解只局限在其微生物的狀況方面。已有科考船從利國穿越南太平洋漩渦航行過1萬公,對那片沙漠海域中20-5000米深處的微生物種群進行了采樣,并對有機樣本進行排序和識別。結(jié)果令人驚訝的是,在南太平洋的表層海水中發(fā)現(xiàn)的細胞量比大西洋環(huán)流少了大約1/3,是全球表層海水中測量到的最低的細胞數(shù)值。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海水深度、溫度、營養(yǎng)物濃度和光照有效性等因素。在太平洋其他海域中充斥著大量的微生物,而在南太平洋地區(qū)這一范圍縮小到了 500米的深度。這里有著超貧營養(yǎng)的生物棲息環(huán)境,是一種堪比沙漠環(huán)境的極低營養(yǎng)環(huán)境,因此大大限制了生物的繁育和發(fā)展。極端物理化學條件遏制了生物多樣性的繁茂。
木鳶終于到達南太平洋漩渦上空,欣賞著因缺失有機質(zhì)給這里帶來的異常光明的面貌。突然,一股無比巨大的風浪襲來,像個巨人手持了龐大的蒼蠅拍拍擊臭蒼蠅一般,將木鳶葬身入這巨大的飛行器墳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