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第一次接受日式管理培訓
為了更好的擴展中國業(yè)務,日本總部方面,確定選拔一批中國人,到日本培訓。連貫性學習日本式管理模式,當然僅限于我們行業(yè)內的。我被第一波派遣到日本學習。培訓周期大約3-6個月。主要是系統(tǒng)的學習,日本當時廣告市場的與廣告?zhèn)髅焦镜墓芾砟J健.斎?,我們不是國家委派那種,沒機會接觸更高級管理層級。一般最高到科長級。因為,當時日資獨自公司里,課長以上絕對是日本人。
我當時認為日本管理學,有他的一定優(yōu)勢,對比當時國內的“土法”管理,的確是效率提高很大。我第一次“銷售式KPI”管理,也是從這培訓開始。同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大中型日本公司,那時候給本國包括其他雇傭員工,提供很多的培訓。其中包括,技能型,技術型,研發(fā)型,管理型。我們后來管這個叫“充電”。
日式管理主要的特點,那時候十分的嚴謹甚至泛軍事化。他們第一道要學的課程就是“尊重,恪守”但是,我后來在管理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這個有利有弊。也就有類似大陸模式思維,會造成人的混以及下層無責任的輕飄飄。因為,日本管理所謂,尊重,就是一種比較古板甚至刻板的方式。哪怕是對方犯了錯誤,只要他是上級,或者是你的前輩。那么,就得在尊重基礎上,糾正他的錯誤,有的公司甚至都不準許下級糾正上級,或者晚輩糾正前輩。這一點是的確叫我無法接受的。
再有恪守。我們都知道“恪守什么準則”。而日本公司當時管理,會恪守很多傳統(tǒng)理念,傳統(tǒng)的觀念,反對創(chuàng)新,更反對可能具有風險性創(chuàng)新。因此,到后來日本遭受美國城下之盟打擊后,便開始一蹶不振。
這種恪守,在某些領域應該是可以極大發(fā)揮作用。比如,在精密制造加工領域。必須要恪守操作流程,必須要恪守制造指標。甚至達到不惜工本的地步。因此,一段時間日本制造,給包括中國在內很多國家,感覺就是“高品質”甚至不亞于德國。其實,要做到這一點,我在培訓時候,就發(fā)現(xiàn),對我們這些大陸思維的人來說??梢哉f非常難。
日本很早在戰(zhàn)敗后就融入了歐美社會。日本至今的三大汽車基本都是被歐美清洗國的。而日本對于文案方面,原來要求十分嚴謹。我們必須要按部就班,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詳細考慮進去幾乎是決不能有一點的“大概其,差不多”。他們很早就利用“數(shù)據(jù)建模方式”。來對對手進行評估。而中國要到2005年以后。才慢慢出現(xiàn)。
他們對客戶的分析精準度,讓你感覺他們不是在做生意,甚至是在剖析每個人的人性。他們要求我們要列舉:“客戶公司,對手公司,客戶上游關系公司,對手上游公司,客戶下游公司,對手下游公司”。對于管理者“性格,脾氣,秉性,喜好,生日,重點日,色彩,文化,家庭,子女,關聯(lián)”這遠比我們在國內當時做的,要復雜很多。
同時,在分析對手上,他們習慣式連續(xù)性分析。比如,對手的自身優(yōu)勢,對手的獨立資源對手的主管需求,客觀需求,對手公司性質,對手的管理體系。對手目前的經(jīng)營狀態(tài),運營環(huán)境,擴展范圍,覆蓋群體。管理流程。從以上這些模式,就可以基本把對手剝離的,猶如一無所有一樣。而對比國內的“關系”這類不正常經(jīng)營模式,有他的優(yōu)勢,也有他劣勢。
優(yōu)勢在于,我們可以清晰分析出,對手的那個方面,是他的最強地方,那個方面是他的不弱環(huán)節(jié),以及那個方面是他的痛點?根據(jù)不同點。實施打擊,一邊各個擊破。但是,在中國當時的“非正常經(jīng)營環(huán)境下”。很大程度上,不如中國模式的“權屬,關系”。在中國當時做生意,只有這倆個,就幾乎可以百戰(zhàn)不殆。
比如,根據(jù)我們學到的,分析德國企業(yè),美國企業(yè),英國企業(yè),中國企業(yè)。德國企業(yè)天生對于純技術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愛戴”。因此,很長時間。我們一般不太常見“德國廣告,德國推廣,德國宣傳”。而他們依靠過得硬,扎實的技術功底,來教你什么是“臣服!”。日本在這方面當時,可以說能與德國匹敵的技術,只有微電子芯片,(不包括晶元技術)。還能挺得過去。其他的幾乎是完敗德國。
而美國公司當時就是“豪氣”的代名詞。比如,陪同我來的日本教官,助理。等跟我們同在一所酒店。平時跟我們一樣用餐。訓練跟我們一起陪練。但是,美國公司當時就顯示出,自己的豪邁!住拿的是王子,京都這樣的當時五星級豪華。吃?那必須是最低也是法式,意大利式。而且口味必須要能夠“定制”不然,他們就認為,你這是不夠人性化。行!美國公司美國人,是汽車輪子上的國家。所以,他們沒有或者說計劃沒有,徒步感念。
專車,是必備的。凡是他們的培訓團隊,都必須是專車接送。而且車必須要高等豪華。我的印象就是美國人當時,很吃不了苦!
而英國公司,就跟傳統(tǒng)英國紳士一樣,雖然德國人在技術領域,出奇的刻板。而英國則是在每個領域都必須是刻板的。英國公司培訓師,無論何時,都會是西裝革履,制服筆挺。而美式則是講究休閑時尚。當時,英國培訓官從不把領帶胡亂插到哪里,一般會疊成方巾,插在自己的上衣口袋。而美國培訓官,喜歡把領帶別再襯衣的第三顆扣子里。還有的就是把領帶,扣結撤松。有的根本不打領帶。
英國人穿西裝,一定會配上明亮的皮鞋。而美國人穿西裝可以只穿一半,下半身是牛仔。腳下來雙旅游鞋。顯得更加時尚。
至于中國公司?那時候,就是權和錢的交易。要不是就有錢。要不是就有權。那么這件事就可以無往不利。那時候,不是現(xiàn)在。因此上,以前中國公司很大的成本,不是在推廣上的。而是咋賄賂權貴和拉不正當關系上。
有個案例,那就是非洲某地,當時發(fā)生叛亂。新政府推翻了原有的老政府。第一批倒霉不是歐美,日韓公司。卻是一群中國公司。究其原因,這些中國公司以前做事,都是采取各種手段,賄賂拉攏當?shù)卦賳T。因此,新政府建立后,第一個打擊的自然是“原來的那些舊人馬,自然關系非常的中國公司也,難逃一劫。”所以,在一段很長時間,我們在海外擴展市場,依靠不是技術領先。而對于關系的把控。
再有就是在當時學習的“成本控制方面”。特別是對于辦公成本控制。我們在培訓中,被要求所有紙張必須要雙面使用。當然,那時大概20年前。而我們在國內?只要夠得上正規(guī)公司。你這么做人家就會覺得你們小氣,甚至懷疑你經(jīng)營不好。
我是第一次在日本培訓,接受了雙面紙張的這種模式。雖然以前在社里的,二層也是這樣使用。但是從來沒注意。
吃飯時間。當時和今天日本都是世界上工作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他們每周平均40小時。中國開始也是40小時,后來改進為類似歐美的38小時。而據(jù)稱世界工作時間最短的好像是,以前的法國34小時。而且日本加班是有兩種分別。這一點我至今記憶猶新。一種是必要性加班。一種叫懲罰性加班。
在當時日本,一般婚后,都是男人上班,女人在家。很多日本男人如果早于8:00回家。那么你的鄰居可能認為你被公司炒了魷魚。而我們當時習慣是“到點就走”。而必要性加班,指的是你的工作量超過了你的具體工作實效。因此,被迫要加班。而這一點你的上級主管要負責。因為他沒有合理的安排每個員工的公量
還有一種是懲罰性加班。那就是8小時以內本應該完成的工作,你非要拖延到或者借口到8小時以外,當時日本勞動省是不給“加班費”的。而后來因為日本人過高的“過勞死”。因此曾經(jīng)一度下令,18:00后各大廈不準有人辦公。否則物業(yè)管理會被處罰。而直到現(xiàn)在我們很多公司出現(xiàn)了996.而且這肯定違反了勞動法規(guī)。
所以我后來認為,加班!不是必須的,而是一種處罰手段。因此,我在后來我管理團隊時候哦,加班是不會刻意的。我所管理過的很多公司。我們出現(xiàn)加班,都是因為個人因素,或者工作臨時性附加。所以“根克圖”以前一直是我們遵守的,我見過最有意思的員工,那就是他桌面上一次性,開了20幾個QQ號。當時還沒有微信??峙乱怯?,他就得開40個。而他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在線聯(lián)系和溝通。因此,每次都是的工作最晚甚至加班完成。
“辦公區(qū)脫離”。這一點日本也是后來學習歐美。歐美很多人是號稱“離開辦公室不辦公”。而在辦公室“不談私事”。但是,我們很多當時的公司,特別是行政類部門。辦公室就是茶話室。因為總是認為行政一般是事情最少。
但是,通那次培訓我才知道,他們的行政遠比我們的擔當文員,要辛苦的多。比如你是商務行政擔當。在國內公司,那時候就是伺候商務部老大一人。而其他人你都的自己準備每次商務會材料。到現(xiàn)在也是如此。
而他們的商務行政文員,要今天的開會資料,提前準備給每位參會人員。同時要安排每個分組的會議室安排。商務人員只需要拿著自己的筆根本就可以了。包括連接幻燈機。每個人發(fā)言稿的處理。都是交給文員或者助理來做。他們幾乎完成了一次商務會的70%。究其原因,就是不給很多商務人員留下“忙不過來”的借口。叫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商務工作。而在做不好?那么你就沒有責任可以推卸!
吃飯時間方面,小時候我經(jīng)??慈毡倦娨晞?。本以為他們吃飯很輕松。實際上很多當時日本公司采取的都是“限制制度”吃飯。一般是30-50分鐘。最長不超過1小時。而我們在國內很多公司,有的甚至2個小時吃飯都沒回來。
流程管理。這一點也是我那里開始學習的。所謂“流程管理”是一個很籠統(tǒng)的概念。當時,日本公司就有“流控控管”。它的作用,就是檢查當兩個部門,發(fā)生任務對接沖突時候,流程控管部門可以按照規(guī)定流程分出責任方。
舉個簡單例子,一個產(chǎn)品規(guī)劃原型,到技術研制開發(fā)。到安全測試完畢。這里我們國內很多公司,最撓頭的就是如何避免相互推諉,扯皮。而相反,我們很多公司都存在這類推諉扯皮。因此上導致我們管理效率低下。
日本最早就有派工單制度。而由產(chǎn)品部牽頭簽發(fā),按照流程控管部監(jiān)督,研發(fā)部在簽發(fā)前,而已盡可能提出自己的意見。一旦簽發(fā)后,進入開發(fā)環(huán)節(jié)。再出現(xiàn)卡殼,延誤工期。都必須有研發(fā)部負責。而如果因為前期,產(chǎn)品原型研制,策劃中,存在很多尚未解決的疑問,就盲目趕工期退給技術研發(fā)部。
流程控管部可以根據(jù)流程劃分原則,處罰產(chǎn)品部。所以,我后來在管理技術型團隊中,經(jīng)常采取這樣的辦法,效果十分顯著。不但調動各個部門的參與性,同時也減少了最大扯皮推諉。如果研發(fā)部不經(jīng)過詳細分析,盲目推諉,不接受產(chǎn)品原型?;蛘哌`反客戶需要,抽工減料。那么一定是會在產(chǎn)品原型階段,實施這一個方法。才能較少研發(fā)部的公量。把責任方推給產(chǎn)品部。而產(chǎn)品則需要被市場商務部所控制。因為他們的產(chǎn)品來源是市場客戶需求。
如果純技術部門拒絕復合市場需求做事。一味地只按照自己的技術觀點。那么這件事責任就在技術研發(fā)部。而如果技術部提出為了實現(xiàn)產(chǎn)品,需要在特定時期內完成,新的技術人才增補,那么人事部們就必須按照要求,提前把技術人才問題,解決。否則流程到這里就會中斷。
而當時中國很多是依靠“人制”而不是“制度人”。人制度是依靠某人,某些人的權威,威信制造壓迫式管理,責任向下輸出。而制度人則是反向輸出。但是,這個刻板流程,往往在中國國內很多公司,首先是老板不能接受。因為中國當時很多老板與日本不同。他認為我是老板,我就得我行我素。我想停止就停止。我想修改就修改。
因為當時很多中國老板都是從,機關,企業(yè)下海經(jīng)商。所以,在長期受到制約,束縛,服從領導的壓抑下,內心產(chǎn)生了一種“類似抱負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這一點我后來在管理公司中,極大地吸取了教訓。
即便我當時已經(jīng)是做到了COO“首席運營官”。但是,我不會使用權利,個人威信去壓制我的下屬。
但是,在這次培訓中,也反映了他們缺陷一些地方。比如,刻板的準守上下級制度和先來后到的約定。因此,導致很多日本籍新員工。根本不敢隨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對于前輩,上級的錯誤糾正。導致面對錯誤存在,也就是一錯就錯。到最后,全體返工。
中國一些公司,后來有了“級別差異管理”方式。借鑒了歐美式的管理模式。在某個級別范圍內,你可以申訴比你高1級的上級。但是,正所謂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派系。這一點我后來在臺灣公司,領略的簡直是酣暢淋漓。
會議記錄制度。在當時,一般國內開會,都是自己記錄自己的。所以,一次會議很難有完成的“會議紀要”除非是政府。很多民營公司都是后來的才有。完整的會議紀要。然后會以后整理下發(fā)給相關部門。
員工雙,多層發(fā)展崗位制度,這種后來我把他演義為“雙向晉升制度”。制定他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每個企業(yè)員工,提供不同的在企業(yè)內,發(fā)展選擇方式。根據(jù)個人的自身條件不同,完成自己的工作發(fā)展計劃。更加適合更多的員工。比如技術型員工,可以分為技術管理型,技術資深型。技術管理型,側重在技術管理。而技術資深型側重在技術。
銷售型員工,除了業(yè)績資深型。還有二級分化發(fā)展模式。據(jù)我所知,這種方式,一直到2010年后中國民營企業(yè),才開始慢慢普及起來。我在97年后來進入臺灣企業(yè),就開始創(chuàng)立實用。至少早了其他同類企業(yè)不下10年。
另外就是晉升機制,獎懲機制,等等HR系列!
所以,那次培訓對于我來說,簡直就是脫胎換骨一次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