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學生真實修行記

第三十七章 棺中物

學生真實修行記 居方 3510 2020-02-20 16:10:35

  袁男回到家里,袁小妹已經(jīng)在家,袁小妹模樣沒有大變。袁小妹的來到,袁男小姑比袁男還要開心一些。

  袁男惦記著自己兜里的幾個玉石,悄悄找到了爺爺去鑒定,爺爺帶上老花鏡,仔細看了看,說這種玉石自己以前也沒有見過,不過看起來不錯,帶在身上應該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俗話說“人養(yǎng)玉十年,玉養(yǎng)人一生”,袁小妹看著袁男的玉石,因為在家里已經(jīng)司空見慣,所以也沒有覺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袁男找了根紅繩把自己覺得最大最順眼的那個玉珠戴在了胸前貼肉藏好。

  剛戴好,就覺得有絲絲涼氣沁入心間,在這夏日里,感覺很好。

  每個人都有一些隨身的東西,袁男爺爺?shù)碾S身之物是他抽的葉子煙桿上的象牙環(huán),但都因年代久遠,黃得像烘云中的月亮。

  據(jù)說每當袁男爺爺診病之時,遇到疑難雜癥,在給藥時,弄一點葉子煙桿里的煙油,把黑色的固體煙油抹在象牙上,等上一會兒,黑色的固體煙油就會變成透明的液體,把這個液體加入某一味藥中,對病有奇效。

  但具體加在哪一味藥中,是君藥還是臣藥,袁男就不得而知了。

  當年因為電視連續(xù)劇《霍元甲》《陳真》的練武熱,所以袁小妹也曾報名武術班學了一些套路,對于小學的小女孩來說,只是一些花拳繡腿罷了,關鍵還是要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而袁男從小有一遠房表哥(袁男爺爺親妹妹的孫子)四五歲就開始習武,基本功很好,踢腿、劈叉、下腰,樣樣不打折扣,年輕時各種刀槍劍棍都非常精熟,他比袁男大了整整十五歲。

  據(jù)他說起,在袁男四歲時,他有教過袁男一些武術基本功,因為袁男愛出去顯擺,就沒有再繼續(xù)教他。只是袁男對這些事情一點也想不起來。

  袁男只記得四五歲時,鄰居們確實愛逗袁男,讓他耍一套拳來看看,他有時就會搶上一根趕鳥用的響篙就當棍使,那樣的日子,就是混玩。

  袁男表哥每年過年都會來家里一次,他練了傳統(tǒng)套路中的八卦和形意、而太極也涉及了十年,“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太極隨著練習的深入,越發(fā)覺的博大精深。

  雖然袁男年齡慢慢增大,但是袁男的基本功一直沒有達到他的要求。所以一直沒有教袁男什么?

  “太極十年才懂勁,全身無處不彈簧”這是袁男表哥目前對自己狀態(tài)的表述。

  從形意的整勁到太極的聽勁,這些袁男一概不知,袁男表哥對袁男的要求只是練好腰腿基本功,行走坐臥做到“松靜空”。

  并叮囑袁男練習時“只問耕耘,莫問收獲”。

  可惜袁男的愛好只是乒乓球,對于武功一途,只是向往,并沒有那么好的毅力堅持去做,也許如果當時有人給袁男提一句“這是長生的必由之路”,那么袁男的人生就完全不一樣。

  那時學武很多人都是買書自學,《武林》《武術健身》《氣功與保健》期刊雜志大行其道。

  從底姆落搬來省城,隨車搬來的只有一些古舊家具和一些古書,袁男一直念念不忘的樓上棺材并沒有司機愿意搬,出發(fā)前買給了鄰舍。其實袁男最想知道的是爺爺藏在棺中的東西是什么?

  省城出租屋的新家不大,翻遍了所有的家具和角落,袁男發(fā)現(xiàn)比原來多了很多線裝的醫(yī)書,想來這些醫(yī)書就是爺爺當年放在棺材里的東西,但是記憶中爺爺常常拿出來又放進棺材里的那個黑箱子并沒有找到。

  袁男把注意力放在了帶來的大衣柜上,因為袁男知道衣柜底下有一個夾層,當初做衣柜時,袁男的木匠三叔特意做的,從表面上看衣柜已經(jīng)到底了,其實拿出衣柜里的東西,可以把底下那塊活動板打開,底下還有一層,俗稱“海底”。

  袁男從爺爺那里弄到了鑰匙,打開了“海底”,果然在里面看見了那個黑箱子。

  箱子方底圓蓋,里面有很多玉珠和兩環(huán)象牙,箱底是一些袁大頭銀元和袁男爺爺奶奶的良民證和地契,在這些東西的旁邊還有兩個小木盒,兩個木盒都是抽拉式的,沒有上鎖。

  打開其中一個木盒,盒里是一顆錫紙包著的藥丸,藥丸用蠟丸封著,隱約能看見晶瑩剔透的藥丸從蠟封里發(fā)著烏光,有氤氳的香氣。藥丸旁邊有一株人參,干巴巴的沒有任何光澤。

  再打開另一個木盒,盒里有兩套書,一套是袁男小時候練習的《太清導引養(yǎng)生經(jīng)》,一套就是《千峰老人全集》。

  一開始,袁男以為那是一套人物傳記,直到有一天找不到書看的袁男百無聊賴翻看了這套書,才知道這是一套修真之書,其中繁體字加文言文佶屈聱牙,對于少年的袁男來說十分不好懂,從那時起,袁男開始好好學古文、包括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不一而足。

  這使得袁男的語文就在那樣的情況下開始好了起來,這倒也是個意外之喜。

  袁男細細品讀那本書,才知道張學良將軍原來也是千峰老人的徒孫,只是張學良只活了一百多歲,看來這部修真并沒有讓張學良將軍練到家。

  沒有武術基本功,再練其它的什么功法都是徒勞,“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是袁男表哥給袁男的忠告,袁男覺的那只是武功一途。對袁男發(fā)現(xiàn)的《千峰老人全集》來說,無異于找到了讓自己變強的另外道路。

  這本書是道家龍門派的入門功夫,以問答的方式來展開其中真義,這種感覺有點像《論語》。

  該書中分成“四大手”功法,共記十六部,以下手練精化氣。轉(zhuǎn)手練氣化神,了手練神還虛。撒手練虛化無而合道。

  此四大手之功道盡了歷代秘而單傳的性命性命雙修功法。其中講明了決法、火候、開通奇經(jīng)八脈等等一一盡表。從此打開了道教性命雙修歷史的先河。

  “道也者,人人有份,位位可得,同登壽域”

  它不分貴賤貧富一率平等,因此一段時期內(nèi)上至民國總統(tǒng)黎元洪,軍閥吳佩孚,張作霖,及其子張學良,辛亥革命元勛朱子橋,杜心五,國民黨高級將領張治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著名畫家齊白石、徐悲鴻,下至平民百姓,上千人先后得到千峰老人的功法益處。

  只是修煉的年齡最晚不能超過64歲,如果到了64歲,想要習練這門功法就需要添油接命法。

  此功法共分三大境界,分別為人仙、神仙、天仙。所修之行不光修身、修心還要修善積德。

  第一境界,需外出度道作功,調(diào)補精氣神足,身體強壯,在世延年,即為人仙。

  大道無別訣,無非神氣而已。

  神者,性也,生于心,發(fā)于二目,故心為離,離屬火,龍從火內(nèi)出,即是先天真陽之氣,此氣一發(fā),下身活子時到,即舉陽也。用法將此火龍降住,曰降龍。

  氣者,命也,生于腎,發(fā)于淫根,故腎為坎,坎屬水,虎向水中生,即是先天真陰之氣,此氣一發(fā),順出生人,逆回成仙,用決將此水虎伏住,曰伏虎。

  此神氣乃是一性一命,合和歸一,名曰性命雙修,能保住性命,則人仙得也。

  第二境界,需有法財侶地,再過大關,煉成五眼六通神足,諸事全知,即為神仙。

  1、“法”者,即仙道的修煉方法,又稱之為丹法。

  法,很重要,其他條件再充足,沒有正法,也是一場空。

  張三豐六十多歲才得遇正法,了家中牽掛,一往無前,修成丹道。

  在家,也可以練己筑基,打磨心性。畢竟張三豐在詞中寫道:“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nèi)外盡非鉛”。

  總而言之,不論何種方法,總是以見到效驗為憑據(jù)。

  2、“財”者,有內(nèi)財與外財兩種意義:外財是指修仙所需用的一切開銷,內(nèi)財是指修仙者自身所具備的資本。

  修仙所需用的資金,一般有幾種作用:

  一者,因為修仙者正式入室用功,便不能再將精力過多地耗散于社會事務之中,首先要安置好家室,讓家人之衣食有所依靠,方能安心于自身的修養(yǎng)事業(yè);

  二者,自身在正式修煉時,即不能從事于謀利之事,自己的一切生活費用,要預先準備好,以免對飲食起居縈縈于心;

  三者,還要準備一定的云游訪道之資,因為住在一個地方時間長了,必生厭煩之心,故需要換個環(huán)境,以開闊心胸,并可尋訪道友以驗證所得;

  四者,尚需準備三五道友之生活費用,以便自己能專心用功,其他事務可由道友等代為處理。

  古云:“未聞道,難者在法;已聞道,難者在財。”

  理財家當以開源為第一義,節(jié)流為第二義。

  既能開源又能節(jié)流更好;

  能開源而不能節(jié)流,亦無妨;

  不能開源僅能節(jié)流,雖可獲益,頗嫌微末;

  既不能開源,又不能節(jié)流,只有坐以待斃。

  此中消息盈虛,大堪研究。

  但這些都是外財。

  內(nèi)財者,指修仙者自身所具備的資本。首先,修仙須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仙家之首要任務是健身養(yǎng)生,待身體無有病患,方可言及攝生延生之道。

  簡而言之,就是要先煉體成為人仙,才能進入過大關而入練氣。

  3、“侶”者,即修煉者正式用功時需要的志同道合之道友。

  今人談及“侶”之一字,多以為是指鼎器而言,此說不合“侶”之本義。注:不分男女,志同道合即可。

  修煉者所以需要志同道合之道友者,有幾種理由:

  一者,修煉者既入室用功,則飲食起居不能事事都由自己動手,故需要一二道友,從事雜役之事,代修煉者打理;

  二者,修煉者在正式用功中,身體中出現(xiàn)的各種景況,以及某些景況應對的方法、實修功夫中遇到的一些不明情況等,除了修煉者本身去查閱典籍外,尚需三五道友共同研究,共同探討,方不誤事;

  三者,當煉至陽神出殼時(很多人以為是陽神出竅,音相同,意思大不一樣。)

  唯晝夜須有人守護,謹防意外危險。

  此即“三人同志謹防?!敝^也。丹經(jīng)常言“須用同心三個人”、“三人一志互相扶”、“同志三人互相守”,蓋亦此之謂也。

  所謂志同道合者,蓋指道友須同心同德,以護道成道為功德,無有外心,無有歹念而已,否則于用功者將有妨害。

  4、“地”者,即指修煉的場所而言。

  仙道修煉所適宜的環(huán)境分為三步:

  初步功夫,要在生氣旺盛的地方,須得山青水秀,鳥語花香,植物繁多,田園肥沃,農(nóng)產(chǎn)充足,食用無憂,土氣厚濃,翕收便利,以便藉助于外界無限量之生氣,以培補自身生氣之不足;

  二步功夫,要在靈氣凝結(jié)的地方,須得洞天福地,泉水清奇,疊嶂回巒,煙云舒卷,藏風聚氣,門戶幽深,松徑茅庵,離塵絕俗,此地修煉神通,易于成就;

  三步功夫,乃是出陽神以后之事,要在殺氣偏勝的地方,須得千丈高峰,懸崖峭壁,下臨無地,上可接天,草木不生,冰雪滿布,人跡罕至,蛇虎潛蹤。

  三步功夫的境界不同,所需要的環(huán)境也各有不同,未可以一地而竟其全功。

  法財侶地之說,古時修仙者求之,不甚容易,今世更有困難。但這確實是第二大境界和第三大境界的基礎。

  有此基礎,第二大境界神仙之境就指日可期了。

  第三大境界,三年補胎足可出,身外有身,九年面壁調(diào)養(yǎng),顯化法身,天仙得也。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