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一切從結(jié)束時開始
1.
在寫這本書之前,我猶猶豫豫,糾糾結(jié)結(jié),掙掙扎扎,手中多次提起的筆,但是提起來又放下。就連書名也更改了許多次,在紙上寫下一個名字,寫好了又在本子上劃掉,腦子里有千百萬個字往外冒,然而冒的太快了,反而抓不住,最終都擰成了一個大疙瘩,一團亂麻。我第一次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不知道要怎么寫,不知道要從哪里開始寫,甚至不知道要不要寫。這件事情還沒有開始,我便知道不容易,也差不多能感覺到我即將要經(jīng)歷怎樣的痛苦掙扎,要耗盡多少斤淚水,但是說一千道一萬,我仍然不想放棄。
我想人生可能就是這樣吧,有些事,你還未嘗試你便決定放棄;有些事,你淺嘗輒止也可以輕易放棄;但是仍然有些事,它們從你的心底滋生出來,扎了根,發(fā)了芽,抽了葉,開了花,結(jié)了果。這樣的事兒,哪怕只有一件,也是了不得的。即使你日理萬機,即使你千頭萬緒,即使你焦頭爛額,但是對于這件事兒,你終究不愿意放棄,即便一時擱置了,也是在內(nèi)心深處小心的供養(yǎng)著,還時不時的拿水潤一下。
寫這本書,對于我來說,就是這樣一件事。我為了它可以終日懸心直到它終于完成,我這顆懸著的心才會放下?;蛟S這本書寫完后寂寂無名,也產(chǎn)生不出什么發(fā)人深省的結(jié)果,與自己的期許也想去甚遠,文筆的游弋也表達不到完滿,但是我卻可以預見,當我終于完成它時,我內(nèi)心的安寧與安慰,那是廣闊而空洞的心被填滿后的極大的滿足。
沒有什么事情是完滿的,等你回頭看時,你的關注點早已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心愿終了之后的無憾。無憾,也是一種完滿。
因此,這件事,我是非做不可,這本書,也是非寫不成。
從前讀魯迅先生的話,他說,“作者寫出的創(chuàng)作來,對于其中的事情,雖然不必親歷過,最好是經(jīng)歷過?!毕壬v來寥寥數(shù)字,卻不知,這“最好經(jīng)歷過”的卻是最難寫,著實讓人頭禿。
我不太會界定這是故事還是散文,或許更像是回憶錄,想一部倒敘的小說,我慢慢悠悠的寫寫,您閑來無事的時候讀讀,那咱們這就開始吧。
這一切,都是從塵埃落定之后,開始的。
2.
給這一章取了這個名字,便聯(lián)想到《哈利·波特》里面的金色飛賊,鄧布利多留給哈利的那一個,上面寫道,“我在結(jié)束時打開?!彪m然我的故事里沒有那么悲慟感人的大場面,但是我也努努力,往大師的道路上靠一靠。好吧,有點扯遠了。
時間回到2017年09月29日。
這一天的大連,天氣很不錯,風稍稍有點大。下午不忙的時候,我獨自去東港健走,再有一天就是十一長假了,日程早已經(jīng)排滿,無外乎是走親訪友,無外乎是胡吃海喝,工作的心早就散了,既干不好,還不如不干。于是就有了這趟東港健走,鍛煉兼具偷閑的行程。
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海邊,在大連眾多的海岸之中,我最喜歡東港。東港有一條沿海的木棧道,筆直綿長,遠遠的看不到盡頭,約莫有三四公里遠。每當我遇到煩心事,或是思緒煩亂的時候,我就來這邊,或慢跑,或健走,汗出透了,煩惱也隨之流走,三千煩惱盡數(shù)拋在腦后,很痛快。
一邊是浩瀚無垠的大海,一邊是異國風情的歐式建筑,身邊往來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孤身一人,放空,或者發(fā)呆,我不妨礙旁人,旁人也不會注意我,這一刻,獨處的感覺是令人著迷的。
現(xiàn)代人的生活被終日悶在水泥房子里,靈魂被禁錮,煩惱猶如真菌般,繁衍滋生。我曾經(jīng)說過我喜歡東港的原因,因為它足夠?qū)拸V,開闊。我可以在這里漫無目的的走,肆無忌憚的哼歌,歌聲被風聲吞沒,也不擔心被別人聽了取笑,而那些比水泥房子還要沉重,滿溢出我的軀殼的煩惱,也都跟著不成調(diào)子的歌兒一道,消散在了風中。
這一看,上述的這段矯情的文字似乎與正文并不相干,實則關系重大,若我不是一個這樣矯情的人,只怕早就把好些事兒都忘卻了,斷然記不得那么多的細枝末節(jié),幸而我是一個矯情的人,這本書才不寫不行,才有了這后面的許多字兒。
話說2017年的09月29日,并沒有什么特別,只是從那天之后,這一天對于我們一家人,卻成了特別的日子。健走才剛剛開始,還沒走出多遠,我便接到了母親的電話,她聲音里帶著哭腔,只說了幾個字,“閨女,奶奶,走了。”就這樣,平淡無奇的一天,被做上了鮮明的標記。
忍著眼淚沒有掉下來,我安靜的聽母親又交代了幾句,才掛上了電話,坐在木棧道邊上,開始發(fā)呆。那一刻,我有些慶幸,慶幸我在東港,慶幸身邊沒有任何朋友和認識的人,至少這樣一來,即使我露出此生最狼狽的一面,也沒有什么可丟人的。
我在海邊待了好幾個鐘頭,大腦一片空白,只是怔怔的發(fā)呆,我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開始哭的,只是等我反應過來,已是淚流滿面。
事后我寫下了一小段文字: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獨自坐在海邊,看一片汪洋,聽一首《天空之城》;揉揉吹進眼里的沙子,想起一些老片段,寫下幾行文字,為了祭奠一個人。愿天堂是個無風港,有圣父頌唱梵音,有座惦念筑起的城?!?p> 3.
我回憶起我最后一次見奶奶,那是在她去世的前一周。母親突然來電說奶奶恐怕不好了,我便匆匆忙忙的往家趕。彼時,奶奶已經(jīng)臥病在床許久了,大約有三四個月都是躺在床上,昏睡著,早就不認人了。這樣的“不好”也有過好幾次,這一次也是烏龍,等我趕到的時候,奶奶已經(jīng)平穩(wěn)了。
我當時坐在她身邊,握著她的手。她整個人完全瘦了下去,只剩下皮包骨頭,手背上的勁絡和血管根根突起,皮膚很松弛,老年斑堆疊的密密麻麻。我不敢用力,一半握著,一半托著她的手掌,生怕弄疼了她。她半蜷縮著,側(cè)著身,比我印象里的她縮小了一半?;杳砸呀?jīng)持續(xù)了好些日子了,醫(yī)院不收了,只讓回家安穩(wěn)養(yǎng)著。身體上,臟器上,其實并沒有什么病灶,陪她走到人生盡頭的是阿爾茲海默癥,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癡呆。
我嘗試著輕輕呼喚她,“奶奶,奶奶,我來看你了……”
她的手動了動,捏了捏我的手指,眼皮微微的顫抖了幾下。雖然這或許只是尋常的肌肉痙攣,但是我還是更愿意相信,那是奶奶在彌留之際,聽到了我的呼喚。
這一次見面,便是我和奶奶的訣別了,從那之后,雖然又有一周時間平穩(wěn)度過,但是壞消息卻也頻頻傳來,奶奶即將離開我了,這件事情我早已經(jīng)有了心理準備,我以為我已經(jīng)做足了心理準備,然而真正到了那一刻來臨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一切的建設和準備,在悲傷這個洪水猛獸面前,都變得不堪一擊。
4.
參加奶奶葬禮的那天,我依舊十分的冷靜,我反反復復的提醒自己,這件事情你早該知道的,要注意禮儀,要得體,要平靜的送奶奶最后一程。
奶奶退休后信奉了基督教,她讀書不多,是很傳統(tǒng)的中國女性,退休之后沒有什么消遣生活的方式,去教堂做禮拜,便是她唯一的樂趣。每個周日,三站地,不舍得坐公交車,徒步走過去,她已堅持了許多年,風雨無阻。
她偶爾也會和我分享教堂里的事兒,又學了哪些唱詩,又學會了幾個算不上生僻字的“生僻字”,還有圣誕節(jié)教堂發(fā)了蘋果,她悄悄留給了我。她火化的這一天,教堂那邊來了唱詩班,為她頌唱。按照基督教的習俗,我們不需要燒香燒紙,需要祭奠的時候,也只需在墓前放一束鮮花。場面其實并不悲傷,有牧師的悼詞,她的身邊擺滿了鮮花,但是在唱詩班開始唱第一句歌詞的時候,我還是沒有出息的哭了。
我忽然就想起了她,從前她總是笑瞇瞇的同我說,“來,奶奶給你唱個歌兒聽呀?”然后便操著一口山東味的普通話,合著貝多芬譜寫的歡樂頌的曲子,唱一首《贊美詩》(新編)18首之中的快樂崇拜贊歌,我依稀記得,歌詞是這樣的——“快樂快樂,我們崇拜,榮耀上主愛之神;心如花開,在主面前,主如旭日我歡迎……”
一想到這樣的蹩腳的歌聲再不會響起,我便止不住悲慟。
或許就是從那個瞬間,我萌發(fā)了這樣的一個想法,我想為她,為他們做點什么。逝者已逝,其實做再多功夫也是枉然,而我竭盡所能可以做到的,無非就是為他們寫一本書,留作紀念,湊巧的是,我還會寫點東西。
關于寫這本書,我是這樣想的。除去重組家庭這個情況,我的家庭和全中國大多數(shù)普通家庭一樣,作為孫輩的我,有四位祖輩——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母親的雙親過世很早,所以我和姥姥姥爺從未謀面,他們留下的故事也不多,時間久了,漸漸的便淡忘了。奶奶過世之后,我的四位祖輩,便全都離開了我。從前處于叛逆時期的我最不喜歡跟同學說那句話,“我去不了了,我得回我爺爺奶奶家?!比欢F(xiàn)在,我想說這句話的時候,卻已經(jīng)徹底失去了資格。
由于我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所以我格外珍視這一段祖孫情誼,我于是想,若是等我老了,我也有了孩子,甚至孫子,到了那個時候,他們是不是還知道自己曾祖父母,或者曾曾祖父母的故事呢?而我,又會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就像忘記了姥姥姥爺一樣,忘記了奶奶爺爺呢?我不敢想,我害怕我會忘了,我害怕他們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的痕跡被徹底抹去,我想為他們曾經(jīng)作為我的祖父母出現(xiàn)在我的生命里這件美好的事情,聊表敬意。
我將書名定為《不想被遺忘的時光》,就是想用最直白的辭藻表達出我對他們的戀念和不舍,或許等到有朝一日我可以拿著這本書,小聲的誦讀給我的孩子聽,告訴他們,這是媽媽和媽媽的爺爺奶奶之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