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讓明末不留遺憾

第148章 亳州之戰(zhàn)(7)

讓明末不留遺憾 項天鷹 2058 2020-05-12 10:01:24

  蘇克薩哈太高估他的對手了,這些人既不是郝?lián)u旗這樣造反十余年的老流寇,也不是王永強那樣世代戍邊的老兵。短短四年前,這些人,包括湯志本人在內,都在給人端茶倒水、種地做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奴仆。

  大別山是一個民氣強悍的地方,元朝末年,這里走出了徐壽輝、彭瑩玉等反抗暴政的先鋒,在另一時空的未來,這里也走出了無數(shù)將軍。在明末這個民不聊生的年代,大別山百姓當然不會甘為臣仆,在麻城這個后來在近代史上絕對繞不過去的地方,湯志率領奴仆們首先豎起義旗。他們起初是與張獻忠聯(lián)合,但是張獻忠前往湖南之后,他們遭到了受左良玉支持的士紳還鄉(xiāng)團的瘋狂報復,直到劉宗敏趕走左良玉,他們才得以重見天日。

  劉宗敏出身匠戶,與這些奴仆同隸“賤籍”,他給予這些奴仆們的同情和尊重是他們過去在任何官老爺身上都感覺不到的。在劉宗敏的支持下,湯志的隊伍越來越擴大,并逐漸成長為真正的軍隊。

  這些被解放的奴仆拼死奮戰(zhàn)的理由很簡單,他們知道清朝是如何鎮(zhèn)壓南直隸的金壇等地的奴仆運動的。與清軍勾結的士紳們得意揚揚地宣稱:“奴輩謂奴不當與天地同休,是則真奴語也。夫有天地,斯有君臣、有父子、有主仆。天地不變,則君臣、父子、主仆亦不變。主仆之義,天地同敞?!睕]有任何一個群體比奴仆更關心抗清戰(zhàn)爭的勝利,如果是劉宗敏、李過、孫可望、李定國這些農民起義者坐了江山,他們從此便可以堂堂正正為人,而如果他們失敗了,自己一死了之倒還不算什么,他們的子子孫孫都要繼續(xù)被奴役,這是任何一個有尊嚴的人都不能接受的。

  在另一個時空,清朝統(tǒng)治者在奴役了“賤籍”人員近八十年之后才開始廢除這一暴政,無數(shù)人把這當成“圣天子恩澤”,可是他們無視了這八十年中,“賤民”們?yōu)榱藸幦∽杂筛冻隽硕嗌贍奚H绻麤]有匠戶出身的劉宗敏、張能,沒有奴仆出身的張儒、湯志、林伯岳、劉保,沒有疍戶出身的周玉,沒有棚戶出身的劉文煌,沒有那些飽受八旗貴胄虐待,跟著假朱三太子楊起隆起義的包衣,沒有這些人讓統(tǒng)治者付出血的代價,難道要指望奴隸主大發(fā)慈悲,主動把自由施舍給奴隸嗎?

  湯志和他部下這些經歷了左良玉的大屠殺之后劫后余生的兄弟們并沒有多少想法,殺一個夠本,殺兩個有賺,殺三個血賺不虧。當死人也比做奴仆強,如果他們死在這里,李過活著,會有人照顧他們的父母妻兒,會有人給他們樹碑立傳,他們的后人會和所有人一樣種地經商,考學做官,憑自己的能力去爭取一個未來。當初劉宗敏放棄大順旗號,改立朱慈烺為帝時,湯志等奴仆首領是反對的,他們對大明的厭惡僅次于大清,雖然現(xiàn)在理論上打著明軍的旗號,但是對于他們來說,劉宗敏和李過才是他們真正的皇帝,值得他們赴死的皇帝。

  “寧戰(zhàn)死!不為奴!”

  這些敢死隊的攻擊讓蘇克薩哈手忙腳亂,論戰(zhàn)斗力,他手下的滿洲精兵當然還是比湯志的部下要強,可是對面不害怕,不崩潰,雙方就只能硬碰硬地對射對砍,以命換命。蘇克薩哈可不想拿滿洲兵的生命去換這些“賤民”的命,他準備派出一支別動隊進行迂回,襲擊湯志部的側后方,但是在步兵爭取下來的這段時間中,明軍的騎兵已經殺出了。

  帶隊沖陣的還是郝?lián)u旗,他是闖軍之中有名的猛將,論及騎兵突陣,無論明軍清軍,都很少有人比得上他。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郝?lián)u旗都受制于馬匹的條件?,F(xiàn)在也是這樣,湖北明軍的條件不如陜西明軍,裝備的高頭大馬數(shù)量不多。但是和清軍相比,他們又有優(yōu)勢。清軍始終能搞到大量的蒙古馬,蒙古馬比個頭、比速度確實不算突出,可是便宜、量大又抗造,生命力強,能適應較惡劣的環(huán)境,吃料時也沒有那么高的要求??擅晒篷R再抗造,畢竟也是馬,馬不會反芻,想靠吃草來果腹,就得不停地吃,正所謂馬無夜草不肥。所以,馬匹保膘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每年冬天,都是游牧民族的牲畜大量掉膘的時候,一般來說,經過春夏兩季的飼育,到了秋高馬肥之際,游牧民族的馬匹才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墒怯捎谛蝿菟?,清軍不得不接連四年在春季大規(guī)模用兵,順治元年的春天和李自成打了山海關之戰(zhàn),順治二年的春天和李自成打了襄陽之戰(zhàn),順治三年的春天和劉宗敏打了襄陽之戰(zhàn),如今順治四年的春天,又要來和李過決戰(zhàn)。剛剛過冬的牲畜身體狀況并不好,就要長途跋涉地作戰(zhàn),導致在過去三年中,清軍征調的馬匹大量損失,已經引起了蒙古王公們很大的不滿,長素、扎穆素之所以投靠明朝,就和馬匹有很大的關系。但是明軍不同,他們控制了兩湖、兩廣、江西的大片產糧區(qū),經過這段時間的經營,已經有強大的農業(yè)基礎,種植了大量的苜蓿、黑豆等作物,舍得拿糧食喂馬,即便在春天,也能讓馬匹保持較好的狀態(tài)。清朝也占領了不少農耕地區(qū),每年從山東、河南征收的黑豆就高達二十五萬石,但是遍布華北、中原大地的義軍和頻發(fā)的水旱災害極大地阻礙了清朝的馬料征收,就連大運河都經常因為山東義軍的襲擊而阻斷,畢竟比不過沿著湘江、贛江、漢江源源不斷運輸糧食北上的明軍。

  基于上述的種種原因,李過部的馬匹在數(shù)量上不如清軍,但是在狀態(tài)上要好于清軍,基本上可以斗個旗鼓相當。郝?lián)u旗一出戰(zhàn),蘇克薩哈立刻改變了原來的計劃,派出綠營騎兵迎擊明軍??伤麤]想到,這隊綠營兵的旗號剛一打出,明軍仿佛突然沸騰了起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