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雪安與林青石的書信來往
在山莊住了幾天后,云川,云落,雪安和長平公主又回到了白鹿學院。
青州城的天忽然陰了下來,頭頂上的烏云也變黑了,就像是一片黑色的云海,或者是燒黑了的碳,就這樣懸在人們的頭頂但是住在海邊的人們早就習慣了這種天氣,知道離下雨來風還有很久的時間,所以并沒有如何驚慌。
不像以前有些年,云嵐山莊的幾位少爺小姐,總是喜歡在夏天臺風到來之前,跑到別府院子的屋頂,對著全城的人大喊:“要下雨了,大家快回屋吧?!?p> 雪安,云落和云川在云嵐山莊的時候,大家都特別喜歡他們,云嵐山莊是他們同年最幸福的時光。
丫鬟管家們看著從人群中間走過的云川云落和雪安,紛紛拿他們開玩笑。雪安和云落總是羞澀地一笑,而云川一般不說話,雪安和云落會幫旁邊的丫環(huán)往廚房里走另外一只手上托著一塊豆腐。
大家都知道云嵐山莊的這位雪安少爺與云落小姐,最喜歡幫下人做事,尤其是幫丫環(huán)們做事,早就看習慣了,所以并不吃驚。
此時距離林青石離開云嵐山莊已近三年,雪安已經長成一個沉穩(wěn)機智的帥小伙,云川云落也變的成熟了。
這年學院放假,云川和云落還有雪安回到了云嵐山莊,云易嵐大喜,提前好幾天就讓府里準備著。
一回到云嵐山莊,云落雪安云川就去給云易嵐請安,順便從云易嵐那里拿到了林青石給他的信,然后雪安,云川和云落才回到自己的房里.
雪安摸出懷里京都里那個老師寄來的信,放在那張紙旁,臉上的表情頓時變得精彩起來。這段很拗口的思想過程之后,他還沒是沒有想明白,苦笑著將桌上的書推到一邊,自嘲地想著,老師對自己真的是無微不至。
不過這些不關他的事,而桌上的那封信卻和他脫不了關系。在雪安的記憶中,林青石就是那個曾經教過自己武藝的,許多年前曾經在云嵐山莊陪伴自己度過的老師啊。
雖然已經好些年沒有見過了,也不知道老師現在怎么樣了,雪安甚至都有些忘記,到底林青石應該叫老師,還是叫青石哥哥。
前兩年林青石離開的時候,雪安便經常從云嵐山莊里給京城里寄信,而雪安天天在練那個萬劍決,在接受云易嵐的訓練,在復習林青石老師留下來的那本萬劍功法,所以后來就很少回信。
不知不覺,云落今年都13歲了,不知道為什么,也許是云落和自己戴的時間太長了,這位云嵐山莊的大小姐對于這位雪安哥哥十分依賴,經常陪著雪安做很多的事。
而雪安與林青石的信里,前半年的信里還常常是表述對老師的不舍以及對于云嵐山莊生活的記述,這半年的信里面,卻只是偶爾講講白鹿學院的事,大部分都在說在云嵐山莊的無聊日子。
雪安的手指在信紙上輕輕劃過,漂亮的面容上略有憂色。信紙上是林青石入木三分的字體,上面寫著最近他在京都的生活以及密探組織羅網的一些事情,似乎一切如同這個世界每個人像他這樣的人都應該如此的生活。但信里的字里行間,總是會透出些不怎么符合林青石說話的風格的話來。
想來應該是京城羅網中,每天處理的事都是一些陰森的血腥的事情。揀起筆,蘸了些墨水,雪安略思考了一下,開始回信。
在信中他寫的很直白,讓老師首先多爭取一些休息的時間,在工作的時候就盡心盡力一點,遇到解決不了的事,不要自己硬抗,對他的手下好一點,尤其是對于工作時的幫手,要采取老好人的方式,看著他們展示手段。然后,盡可能地讓血伯伯給你少安排一點工作,然后想辦法讓血伯伯知道這件事情,任何一個父親都會有一種對兒子的寵愛,更何況是對自己的親人。
相信在一些事的影響下,一定會記起來自己的這一個義子。但是這種對父親的手腕也需要掌握度,雪安隨意暗點了兩句,心想如果老師足夠冷靜,應該明白自己的意思,只是不知道自己說的這些事會不會有用處。
他忐忑不安地等著回信,生怕自己瞎出主意會給老師帶去什么麻煩。過了兩個月,林青石的回信來了,不知道是這些話起了作用,還是老師的義父最近很關心他,總之雪安能很明顯地看出來,老師最近很高興。
只是在信中,林青石有些不解地問,為什么要對自己的手下好一些。雪安這才醒悟過來,在這樣一個官場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自己一樣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于是他又去了一封信,講了幾個故事來表明:尊重這個事情,不止對別人有好處,對自己也是有益處的。
本來雪安想憑自己在白鹿書院的見聞,抄個書籍上的字夾在寄給老師的信中,因為記得書上的字范閑卻是后怕不已,自己怎么能這么說老師呢。
這是雪安生活當中的一個小插曲,卻讓他找到了某種精神上的寄托,似乎京都的青石老師過的好不好,也成為了他生活幸福指一個指標。
遠在京都的林青石雖然比林青石大不了多少,但也能從這些信里感覺到遠在云嵐山莊的那位弟子,似乎和一般的老師與弟子同。心理年齡和實際年齡都相差極大的這一對師徒就這樣書信來往。
很明顯,林青石也受了雪安的不少感染,信上言語談吐,要比以前好很多,看待羅網的工作性質也開始有了一些很細微的改變。
大周的皇帝陛下忽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要推行新政,但新政似乎毫無新意,只是整治吏治而己,唯一讓百姓開心的就是賦稅少了許多,百姓的生活變得也好了許多,每年的收入也增加了,所以大家對新政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百姓都得到了實際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