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齡風骨猶在,嶺南風范長存?!}記
一陣陣綿遠的想象,飄蕩在那條林間驛道上,跟隨著破繭千年的蝴蝶,再度煽動著翅膀,帶著蒼古的風,一次次地旋動起來,讓追憶在時間的軸線里,劃著陶醉的舞步。
一段段文字,如同一束光,把那個軒昂的身影,一點點地映亮,躍然紙上。張九齡,“嶺南詩祖,千古明賢”,作為中國詩史上第一位粵籍大師,他留下了“曲江詩品乃醇”的美譽。其為人耿直溫雅,風儀甚整,“曲江風度”流傳萬古;為官更是賢明正直,敢于諫錚?!欢琵g的為官之途,卻存在三縷愁思。
一生六十二載,真正做到了“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一)愁治國用人書任官唯賢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或許是對青年時期的張九齡最真實的寫照。能詩善文,才智過人,一舉登進士第,入了仕途。又逢當時的文人領(lǐng)袖張說的激勵,青年九齡對未來充滿希望。
后來為李隆基所用,但由于多次和宰相姚崇以及其他不同立場的高官產(chǎn)生矛盾,他總是在升職和貶官之間游離。幾番波折后,九齡終被唐玄宗重用為相。
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也成為了唐玄宗選賢舉能的標桿。為相期間,九齡很是憂愁唐玄宗會像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樣,縱情聲色而懈怠朝政,于是在他的生辰上,送《千秋金鑒錄》為賀儀,勸其勵精圖治;又愁唐玄宗用人不當而出現(xiàn)奸人禍君、小人私權(quán)的局面,而導致官官相護、民不聊生的下場,于是上書君王要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腐敗風氣,其言——“遠餡躁,進純厚”也成為后世君王用人之準則;又愁君王重內(nèi)輕外從而造成“天涯一去無窮己,薊門迢遞三千里”的下場,于是奏諫玄宗:對外要反對窮兵黷武,且友善以待鄰國;對內(nèi)要以民為本,扶持農(nóng)桑,推行各種立國安民政策?!恕疤煅摹?,是唯恐君主的“不作為、胡作為、亂作為”致使社會動蕩而做出的一系列預防行為。
(二)愁南北發(fā)展通梅嶺古道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詩人宋之問在《度大庾嶺》中,描繪了一幅清雅朦朧的梅嶺風光圖(大庾嶺又稱梅嶺,因其梅花遍襲而得名)。十二年春夏秋冬過,正逢九齡第一次去官休養(yǎng)。壯年志高的他,在出入嶺南之際,梅關(guān)的艱險峻阻讓他又一次感到憂愁:開元年間的唐王朝發(fā)展迅速,而嶺南(廣東那塊區(qū)域)又因為沿海之利,已經(jīng)成為中外海上貿(mào)易的大商港,倘若梅嶺難關(guān)不通,南北交通不暢,定會對嶺南產(chǎn)生巨大影響,屆時南北差異巨大,何談百姓共富?于是上書朝廷,經(jīng)批準后,更是馬不停蹄地開始開鑿梅嶺古道。
日月輪替,寒暑易節(jié),九齡穿梭在深山老林中,奔走于羊腸小道上,不辭辛苦、身體力行,終于修通了這條長十幾公里,寬近十七米的“古代京廣線”。
百年后宋人南遷,梅嶺古道更是行人必經(jīng)的通衢大道?!伴_關(guān)劈道曲江公,南北通途百代功。獨此眼光千古鑒,興隆富庶賴交通”,或許是后人給予的最高評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作為張九齡杰出詩作代表之一,也許《望月懷遠》并不只有“思鄉(xiāng)”“思人”的尋常見解。我認為相較于“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云”而言,九齡更是在其間賦予了希望南北經(jīng)濟文化共通共進,百姓都能自給自足、安居一方的內(nèi)涵?!恕疤煅摹?,是針對人民和樂、發(fā)展同步的期望而作出的具體行動。
(三)愁國將禍亂曲江含淚終
張九齡別具慧眼、高明遠識。曾言安祿山
“貌有反相,不殺必有后患”,也曾反對任用奸佞的李林甫為相,但玄宗拒不采納,更甚至怒斥九齡“切莫錯怪好人”。當時的唐朝,表面盛世依舊,實際早已暗流涌動。老年的九齡,縱使先一步看透繁華背后所藏的陰謀,縱使傾盡全力與饞黨抗行,也拗不過唐玄宗的執(zhí)意而為,能做的,只是在心中徒留下“天涯靜處無征戰(zhàn),兵氣銷為白日光”的盼頭……后來尋了個理由回到曲江,本應(yīng)是子孫滿堂,頤養(yǎng)天年的時候,卻郁郁寡歡,再加上疾病纏身,最終凋落人世。果然,在他死后不久,曾被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使得唐玄宗倉皇入蜀,憶起張九齡平生之言,痛悔不已?!恕疤煅摹保且粋€垂垂暮矣的老臣,在國家將危卻無能為力之時的唯一夙愿……
天涯之于九齡,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