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真在南岳開始了自己的藏經閣讀書生活。
這些天來,李衍真已經把景玉祖師筆記中關于觀星修煉的部分翻來覆去看了很多遍,確保一字不錯地記在心里。
最后終于產生了一個有些驚人的想法:自己好像有能力在景玉祖師的修煉法基礎上進行徹底變革。
一個筑基修真者覺得合體修真者的修煉心得有缺陷,如果說給別人聽想必要被笑掉大牙。
但身為飽學之士,李衍真并非膽大妄為之人。他產生這樣的想法,自有其道理。
自從離開啟蒙院,李衍真大部分時間都在藏經閣里待著。
在“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法術下,李衍真雖然不敢說自己腦子里裝著整座藏經閣,但十分之九總是有的。
其中有兩篇文章,就是李衍真萌生“改進修煉方法”這個念頭的關鍵。
而且李衍真敢確定,由于年代所限,景玉祖師本人從來沒有看過這兩篇文章。
一篇是李衍真死去的師父劉微路遺下的一封信。那封信是李衍真小時候,師父外出游歷時用飛符發(fā)給李衍真的。
里面提到劉微路經過某地,了解到了一些關于本命之物的知識,機緣巧合偶然頓悟,從金丹中期晉升至金丹后期。
劉微路特地提到,自己當時有種奇怪的感覺,好像從星辰之中獲得了一絲元氣。
但此事過于怪異,劉微路還叮囑李衍真不要把師徒之間的閑話跟別人說起。因為大凡世間修真者,都是從煉成的丹藥之中獲取元氣的。
直接從信息之中獲取元氣這種事只見于古書,被正統(tǒng)修真者認為是荒誕不經之說。所以劉微路的感覺再真實,也不能說真有這么回事。
另一篇則是已故的方丈山修真者希鐘子留下的孤本《幽憤錄》。希鐘子是方丈山門人,和李衍真的師祖希元子同輩。
但希鐘子為人憤世嫉俗,認為現(xiàn)有的丹道之學與真正的修真大道完全背離,一生沉迷于尋找直接從知識之中獲取元氣的方法。
其后果就是希鐘子一生未能結丹,僅僅筑基修為就衰老而亡,只留下一本《幽憤錄》收入藏經閣,放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
如果不是出現(xiàn)李衍真這種有字就看的人,這本書不知多少年才能被人翻閱到。
李衍真對這本書印象極為深刻,因為書中充滿希鐘子絕望而固執(zhí)的文字,他堅信自己的道路沒有錯,而且援引了大量古書當中的相關記載。
但直到壽元耗盡,他也沒能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驗證,最后抱憾而終。
《幽憤錄》中最具創(chuàng)見的內容,是希鐘子對于“靈氣/元氣是什么”的思考。
希鐘子認為,真正的靈氣蘊含于無形的道理之中,這也是上古修真者的修行方法。
只是直接獲取元氣的方法失傳,修真者才會退而求其次,從自然、礦石、鳥獸、草木當中低效地間接獲取元氣。
如果能找到那個已經失傳的方法,修真者頭頂?shù)奶旎ò鍖⒈惠p易打破,就像是景玉祖師晉升合體一樣。
希鐘子遍讀古書,認為人體先天就有從無形的知識之中獲取元氣的能力,但由于見識上的短淺,修真者暫時還沒開發(fā)出自身潛力。
希鐘子從理論上推衍出許多方法,但一次次嘗試都失敗了。
李衍真那時不覺得怎樣,直到看到景玉祖師留下的手跡,兩相印證,才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哪里。
如果把獲取天地元氣比作從河里打水,那當下修真者的丹道,就好比用水桶從河里挑水,費時費力,每次只能挑兩桶。
丹道上再進步,也不過是讓桶變得更大、讓扁擔變得更結實而已。
而景玉祖師在古書中發(fā)現(xiàn)了一眼泉水與河水相連,有了泉眼,就不用再挑水,想要的時候隨時在家門口就能取用。
因此景玉祖師突破了多年來未曾松動的關卡,從分神晉升為合體。
到了希鐘子這里,他猜測河邊有水渠的存在,能把河水引到千家萬戶,免去挑水之苦。
但由于本身力量微弱,希鐘子終究未能挖出水渠,最后干渴而死。
李衍真從小學習的打坐修行法,全都是“如何消化服食的丹藥中的靈氣”。
但景玉祖師卻留下了另一套修行法,介紹的是“如何獲取知識中的靈氣”。
于是李衍真在藏經閣之中盤坐,人生中第一次在不服食丹藥的情況下,直接進入了修煉狀態(tài)。
李衍真沒什么爭斗上的本事,唯獨有個長處就是“坐得住”,就算是有人在眼前飛劍斗法,他也能坐上個十天十夜不動彈。
等到方破曉之時,李衍真才終于睜開眼睛,緩緩站了起來。
李衍真原地踱步幾圈,眉頭緊鎖,似乎在想什么難以理解的事情。良久,李衍真才伸出手來,在手心凝聚出一團真火。
看著自己手心的真火,李衍真臉上表情卻更為凝重,自己嘴里嘟囔了幾句什么,然后走出了藏經閣去了。
要是李衍真的舊識們看到這團真火,一定會驚得拉住李衍真盤問。因為這明顯是筑基中期才能擁有的水平!
李衍真二十歲筑基,現(xiàn)在也才二十三歲而已。按照正常的進度,怎么也要再過幾年后才能練到這個水平。
但如果他們聽到李衍真嘟囔的那幾句話,那就會更驚訝,會懷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了問題。
李衍真嘟囔的是:
“首平方,尾平方,積的兩倍在中央……我竟然還記得這些東西……”
就在方才,李衍真進入了許多修真者都追求的“頓悟”狀態(tài)。
李衍真感覺到,自己覺醒了全新的天賦法術“溫故知新”,前世學過、見過的所有知識,都完全展現(xiàn)在了腦中。
李衍真也大致明白了這種修行方法的問題所在:
目前道門的修行,主要靠的是丹藥和靈地,都是“外來的靈氣”。
無論筑基還是結丹成嬰,最關鍵的兩點就是服用丹藥、尋找高階靈地。
三山五岳統(tǒng)治整個道門的基礎,也是控制著關鍵的丹方丹材,同時控制著所有的四階以上靈地。
這種“資源型修真”被景玉子稱之為“舊派修真”,認為是道門風氣墮落敗壞的源頭。
在這種修真道路上,修真者突破,其實靠的是過量的靈氣,讓人像翻山越嶺一樣,硬生生闖過關卡。
而景玉子所推崇的“新派修真”是一種“知識型修真”,靠的是知識的傳授以及臨場的頓悟,晉升是水到渠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