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員外既得回生,孫猴子也懂不得地府行政那一套,寇家復整鼓樂,依舊送行。
還好,這一次走得早,也走得巧,一路有齋僧,輕行六七日,就到了靈山大門口了。不過,這靈山的門口,卻建的一座道觀,那門首,正有一個道童叫道:“那來的莫非東土取經(jīng)人么?”
這話喊的雖然是唐僧,可他沒來過,到底陌生。孫猴子卻不一樣,跑過兩次靈山,金頂大仙一出來,就認得他,即叫:“師父,此乃是靈山腳下玉真觀金頂大仙,他來接我們哩。”
老和尚趕緊進前施禮,讓那金頂大仙好一陣笑道:“圣僧今年才到,我被觀音菩薩哄了。他十年前領佛金旨,向東土尋取經(jīng)人,原說二三年就到我處。我年年等候,渺無消息,不意今年才相逢也?!笔嗄旰腿齼赡?,差了數(shù)倍,幸好“大仙”還都是大羅仙人,修養(yǎng)都不是一劫兩劫的事兒。
三藏法師很是慚愧,合掌道:“有勞大仙盛意,感激,感激!”
這才挑擔牽馬,入觀喝茶,擺齋看飯,沐浴臥榻。直至次早換了衣服,披了袈裟,欲辭大仙,大仙送他。
可說實話,取經(jīng)團是佛門,金頂大仙明顯是道家,你把觀宇修在了人家進山的門口,乃是存著挑釁的意味的。孫猴子自負得緊:“不必你送,老孫認得路。”
大仙卻道:“你認得的是云路。圣僧還未登云路,當從本路而行?!蹦窃捲趺凑f的呢,好人就要比奸人更狡詐,否則,做不了多久的好人。
孫行者心中不爽,卻找不出什么其他話,只得道:“這個講得是,老孫雖走了幾遭,只是云來云去,實不曾踏著此地。既有本路,還煩你送送,我?guī)煾赴莘鹦闹兀椅疬t疑?!?p> 這路也是奇葩,他不出山門,就自觀宇中堂穿出后門便是。換句話說,要想上靈山,一般人只能先過金頂觀,還必須穿過他整個道觀。這道觀封了靈山大門,甚至連出入都要打人門前過,可不就是被捏著咽喉,難以發(fā)展壯大。
金頂大仙也不多送,出后門兒就指著靈山道:“圣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藹千重的,就是靈鷲高峰,佛祖之圣境也?!?p> 唐僧見了就拜,孫行者本就置氣,金頂觀攔路的火還沒出發(fā),嘲道:“師父,還不到拜處哩。常言道望山走倒馬,離此鎮(zhèn)還有許遠,如何就拜!若拜到頂上,得多少頭磕是?”
這話也確實,既諷刺了老和尚,也暗中說他金頂觀多事兒,佛門中的大事,怎么不找和尚來接待……
金頂大仙聞言,自然心知人家不待見他。確實,孫猴子心高氣傲,不知道這路也罷,可一看這途徑,很明顯,靈山勢力再鋪不開,換句話說,那猴頭從太乙之門,改換門庭,做個金仙也不如以前了。
既然不待見,修養(yǎng)極好的金頂大仙也就言盡于此,回了家。他四人登了靈山,卻被一大河攔下。當時唐三藏還滿心覺得“大仙”人品不差,這一下,卻驚道:“悟空,這路來得差了,敢莫大仙錯指了?此水這般寬闊,這般洶涌,又不見舟楫,如何可渡?”
可孫猴子明白,唐僧是必須一步一步爬的,忙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廂不是一座大橋?要從那橋上行過去,方成正果哩?!?p> 老和尚近前看時,正是“凌云渡”,可那橋,乃是一根獨木。獨木橋怎么過,也只有那孫猴子如履平地,更何況,這還有匹馬。眾皆要取巧,那猴子卻道:“這是什么去處,許你駕風霧?必須從此橋上走過,方可成佛?!?p> 這話其實假打,凌云之意,不正是要升空坐云么,橋的上空,不也是打橋上過么!豬八戒心中明白,誰都走得過去,白馬不飛,走的過去嗎?唐僧不飛,走得過去嗎?直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罷,實是走不得!”
確實,豬八戒乃是低開高走,拿基本工資的,知道自己未必能做佛。正自耍斗間,卻見一人一船撐了過來,叫道:“上渡,上渡!”
四人這才站定,同眼觀看,竟然是一只無底船。靈山腳下有凡人么?孫行者到過靈山,還見過如來講課,剛好認得接引佛祖,即南無寶幢光王佛。既然如此,鐵定無憂,直接就把那師父給推上船去。
老和尚哪里上過漏船,踏不住腳,就跌水里,好在被那撐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這才等四人一馬上來船,撐開便走,眼見船下,就出一尸。人眾皆說是唐僧,唯有老僧吃一驚。
成仙成仙,成仙都需要啥。這船中只有老和尚是個凡人,成仙的第一步,那就是要把凡軀拋下。
師徒這才走上靈山,一路見禮,直至雷音寺山門之外。
如來才不喜歡唐僧早來,可天庭早早就派人來觀禮,靈山也不得不早早就把儀式什么的都備齊整了。這不,門前剛稟,如來已是召聚了八菩薩、四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到了靈山,也不需要再行保護,自行行排,看唐僧禮拜三匝。
通牒奉看,一番答對,如來有《法》一藏,談天;有《論》一藏,說地;有《經(jīng)》一藏,度鬼。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山Y(jié)果卻是:“汝等遠來,待要全付與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強,毀謗真言,不識我沙門之奧旨。”
這不是自毀前言么?想當初著人傳經(jīng),可沒這后話。再者,書這東西,那就是拿來讓人看的,不與人看,造來做啥。
可如來卻只叫:“阿儺、伽葉,你兩個引他四眾,到珍樓之下,先將齋食待他。齋罷,開了寶閣,將我那三藏經(jīng)中三十五部之內(nèi),各檢幾卷與他,教他傳流東土,永注洪恩?!?p> 說實話,每一部各檢幾卷,那就相當于沒有一部是齊全的,更何況這數(shù)量不清不楚,完全是一副打發(fā)叫花子的模樣。
可如來是沒什么辦法,論及天數(shù),這還不夠一藏的。再者,他早就打算好要拖時間了,管你拿得多少,管你拿的是啥。
果然有吃有喝,吃飽再拿,可寶閣之內(nèi),二尊者引了唐僧看遍經(jīng)名,方對唐僧道:“圣僧東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jīng)與你去。”
這里的人事,自然是禮品,和李天王家小女兒不懂“人事”毫無關連,三藏法師也懂,可:“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p> 和奉送不同,老和尚是來求取真經(jīng)的,換句話說,這場饑餓營銷的主動權(quán)在于靈山。顯然,既然是來求取真經(jīng)的,如來沒道理免費給人著書。
這就和商品經(jīng)濟是一個道理,雖然說如來的產(chǎn)品急需要東土的市場,可成本上,那是能找回多少就得要盡量找回多少。那二尊者就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jīng)繼世,后人當餓死矣!”
可惜的是,如來的商品是一攬子買賣,而且唐僧雖然軟弱,孫行者卻相當強硬,忍不住叫噪道:“師父,我們?nèi)ジ嫒鐏?,教他自家來把?jīng)與老孫也。”
孫猴子是如來欽點的“坐蓮臺者”,底氣自然十足。再者,作為侍奉如來的阿儺、伽葉,心中其實知道如來的心思,如此大事說得不清不楚,不就是要節(jié)外生枝,多磨得一些時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