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蘇婭的個人情感小劇場以外,花寂還要充當張歆知心大姐姐的身份角色。
時不時收到張歆傳來的書信,一筆一劃寫著她和陸一諾在師太家補課發(fā)生的點點滴滴,一幕一幕地在花寂眼中重現(xiàn)。
花寂像個多有經驗的情感大師似的,給她分析來分析去。
還不忘記在信里提醒張歆:岑琳不止一次地問過花寂,張歆是不是喜歡陸一諾。
不得不佩服岑琳的觸角,極其敏銳,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問張歆自己是什么地方露了馬腳嗎?
張歆回信說,不可能,她隱藏這么深,恐怕陸一諾本人都不知道吧。
花寂樂了,是怎樣的緣分,她的朋友怎么都是這么走自high路線的?除了岑琳。
知道不同人的小秘密,但是不能流轉這些小秘密。
花寂感覺自己是個無間道,潛伏在每個幫派。
如果這些青春時光里少男少女的情結,可以被稱之為精神層面的“陽春白雪”,調劑著枯燥乏味的學業(yè)內容的話:
那么花寂的生活里,還有其他特別現(xiàn)實、物質的需求,通俗來說:她家餐桌上能有多少葷腥。
有一天,花寂爸爸黑著臉回家,惴惴不安地告訴花寂媽媽,自己不小心又闖了紅燈,就是前面的車稍微走慢了一點,而他跟得太緊,擋住了視野,輪到他過的時候,黃燈熄滅紅燈亮,他已經超過了規(guī)則以內的范疇。
對此,花寂媽媽習慣了,只平靜地說,不要再去麻煩誰幫忙了,后續(xù)該走什么流程處罰什么錢,就按部就班去做。
家里的人事又多了一點變動。
當年四處借錢給花寂爸爸買車,有一部分是花寂媽媽問她上一輩的姑姑借的,對方家里在農貿市場承包了攤位,制作手工面,有手藝,自力更生,豐衣足食。
原先姨娘介紹的酒店工作做得也還順心,只不過老板經營不善,本身它就在這么一個四五線城市,普通的入住需求并不高,多半是灰色的鐘點房。
漸漸地,酒店走了下坡路,開張還是關門,沒什么區(qū)別,花寂媽媽的工作十分閑散。
這個老一輩的姑姑,多年的客戶關系經營下來,回頭客較多,在她女兒嫁出去以后,明顯檔口人手不足,她女兒只能偶爾帶著夫家那邊的人來幫忙,一到周末就忙活不開。
他們不舍得按照市面上的用人成本招工。思前想后,聯(lián)系了花寂媽媽,提出說“來幫幫忙”,一直沒明確說明會給多少錢,只口頭上要求她有空的時候來,全憑自覺,回家的時候會揀些當天賣不完的面條,年糕或者蛋糕。
平時姨娘散步到家里樓下,會打個電話上來看下花寂爸爸在不在。通常情況下面對這個大老粗,她難以保持什么平靜的心情,要么就不想理,理了吧語氣是拿捏不住的,總是要陰陽怪氣挑三揀四說些他不愛聽的話,自己倒是宣泄了對這個男人的怨氣,架不住人家不中聽,她也知道這又何必呢,所以那干脆能不見就不見。
只有他不在家,姨娘才會上樓來坐坐。
這時間花寂一般都在房間里寫作業(yè),當然她也聽得見大人們談話的內容。
姨娘比較關心的問題是:花寂媽媽這么去幫忙有沒有薪酬待遇,“姑姑就沒說請你去做事算一個月工資?”
根據(jù)花寂了解的情況,是沒有的。
她媽說,拿人手短,本身前面欠的錢又沒有還清,而且一個月一個月攢的辛苦,人家不催賬已經很好了,哪有討價還價的余地,自己做牛做馬都是應該的,別談給錢,能有點實際的東西抵償一下總能管飽吧。
姨娘可不怕得罪人,她直言,一碼歸一碼,還不是這家人計算得太清楚。
本身姨娘老早就不愛和這一家親近,可她有上天的本事和狂妄的資本,花寂爸媽沒有。
卑微的人只能卑微地處事。
樓道里傳來重重的腳步聲,一聽就知道是花寂爸爸大踏步上樓,隨后聽見他爸低眉順眼喊了一句“姐姐來了”,一番細碎的動作之后,里屋里的花寂就再沒聽見姨娘的聲音,便可以自動腦補姨娘是怎么堵著門口,只顧著自己穿鞋,在她爸進門前就走了的畫面。
大概了解姨娘來家里主要是為了個什么事情,區(qū)別于姨娘的憤憤不平,花寂爸爸的態(tài)度比較平淡。
他只說“既然人家喊我們去幫忙,也是我們有能用得上的地方,能幫就幫,給不給都算了?!?p> 說得好聽。
幫,誰出力,誰去幫?
反正他壓根沒去過。
又是誰造成了沒有資格談錢,給別人賣著勞動力還要對別人感恩戴德的局面?
花寂心里略微劃過一絲不恥,認為歸根結底,這么多年媽媽會這么辛苦,都是她爸挖的坑。
她回頭來又看著自己眼前的書,想到自己的未來。
如果可以,一定還是要考一個遠一點的大學,逃離這個家,去寬廣的地方努力飛翔,靠自己變強,再不要把人生掛靠在別人的屁股后面,指望別人來救濟。
這志氣很對,人要自強。
另一方面,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自從媽媽要去農貿市場幫忙了以后,花寂也可以在寫完作業(yè)的閑余時間里,跟著去做做事,見見人,不再只是困在家里四面墻胡思亂想。
很忙很忙的時候,媽媽在檔口賣東西,花寂也肩負著重任。
他們的檔口比較小,放不了生產機器,一直都是在他們家樓下打點關系以后搭了個鐵皮房生產,零租金成本。
小本經營也沒有走什么運輸物流,需要人員時不時跑一趟把新做的面皮運到檔口去。
因此,一邊是要人生產,一邊是要人買賣,起碼還要有一個機動性強的角色中轉運輸,這個人可以是花寂。
花寂表現(xiàn)很好,長輩老姑婆的就總夸她。
老姑婆說花寂像群群一樣靈活,做事靠譜,嘴巴甜。
“群群”是誰?
老姑婆說群群和花寂一樣大,也在G中讀高中,高幾呢,她也記不住。
群群,算是命苦但很幸運的小女孩。
她是姑婆親家的外甥女,不過自小寄養(yǎng)在姑婆親家家里。
因為她親生的父親不負責拋下妻兒遠走高飛了,不是病故也不是外出打工,就是走了不回來了,母親需要過自己的生活,不能也不愿把她帶在身邊。
幸運在姑婆的親家,對群群視如己出,一應俱全得照料她。
姑婆的女兒結婚前后,都有帶著群群來檔口幫忙,群群嘴巴也很會說話,做事情也不拖泥帶水,特別能干,關鍵人長得周正,性格好。
花寂暫時沒有機會見群群。
她和她媽在的話,姑婆女兒就很少來,好像是故意岔開了時間,在不同的高峰期分配資源。
這樣的話,如果周末花寂去幫忙,就會在老姑婆家吃中飯,吃完了他們會給花寂媽媽送飯。
之前菜色也很普通,可自從老姑婆在外面學電子修理技術的小兒子,也就是花寂喊表舅的人,跟著大師傅打工學成歸來,準備找個店面投點錢自己干以后,暫時在家,就由他負責買菜做飯,菜色就明顯提升了不少。
花寂可以沾光,吃到平時自己家吃不上的好菜:
米粉肉,梅菜扣肉,鴨子湯,燒田雞,蘿卜牛腩…
年輕的表舅舍得花錢,喜歡吃,還很會做,他還買過袋裝火腿腸,問在他眼里還是小孩子的花寂:
“你喜歡吃油炸火腿腸嗎?喜歡的話,舅舅給你炸兩根,裹個辣椒粉,保證像外面炸串一樣的味道,群群你知道是誰吧?她吃過也說好吃得很?!?p> 炸火腿腸?
這幸福是不是來得太快,還是她偷摸拿著買舞蹈鞋的錢在夜市里“奢侈”過一次的,關鍵還食不知味啊。
花寂當然歡喜,這種基于勞動力換來的認同,吃得也比坑蒙拐騙踏實多了。
表舅還從外面城市帶回來10斤開心果,孝敬給老姑婆。
花寂第一次見識這個名字美好的零食。
當時,表舅抓了一大把給花寂,拋下一句“你自己吃啊。”就回房間鼓搗他那些電子元件了。
花寂嘗了嘗,初入口,覺得不就是和花生類似嗎?
可再咀嚼一番,噴香的,整個味蕾都愉悅了,比花生好吃幾百倍,吃了一顆,還想吃第二顆,第三顆,漸漸就會有上癮的感覺,好像可以無休止吃。
怎么都不足以徹底感受、描繪出開心果的口感。
很快,表舅抓的一把,就只剩下了貝殼一樣的果殼。
白晃晃又白胖胖的一大袋開心果,就慵懶得橫著靠在沙發(fā)上,吸引著花寂。
就只多拿一顆,肯定也看不出來。
這樣的想法持續(xù)洗腦,拿了一顆,又拿一顆,不知不覺,她發(fā)現(xiàn)好像肉眼可見得開心果的數(shù)量變少了,水平線下去了。
不好,花寂嚇得趕緊走,逃離現(xiàn)場。
不知道表舅他們會不會發(fā)現(xiàn)被她吃了這么多,太饞了,她也十分自責。
當時走到樓下,路過鐵皮房,她本來打算問一下老姑爺,有沒有東西順道她帶去檔口。
只靠近,里面有人在和老姑爺嘮嗑。
“現(xiàn)在生意挺好吧,我看你們一分鐘都不得閑?!?p> “嘿嘿,忙,也很累?!?p> “累啥子的,不是機器揉面囖?!?p> “嘿嘿,不用手揉搓,不筋道?!?p> “誒,老伙計,我看你招工了是吧?有個生面孔來做事你們給幾多錢?。俊?p> “不要錢的?!?p> “開撒子玩笑?沒得錢誰給你跑?親戚也不可能嘛?!?p> “我同你講,還就是親戚!不過嘛,我是拿在手里扼住她喉嚨她也不敢講話的,欠著我的錢,你懂了吧?相當于我提住了她一條腿,跑也跑不了。不開工資,照樣來我這打下手,自覺得很?!?p> “這樣子那你們厲害吖。”
…
成人的世界如此復雜,花寂感到無力。
她媽媽經常一大早就趕來幫忙,力所能及的事情什么都做,從不提前走,表面上她們說得好聽,沒有我們不行,私底下的看法這么陰暗,全是算計和利用。
這一刻的花寂很想把自己吃進肚子里的“開心果”全部吐出來還回去,什么玩意吃了一點都不開心,她傷心自己沒見過世面如此不爭氣。
她推測表舅可能沒什么意見,但如果姑婆姑爺他們是這么看待她媽來幫忙的就一定會嫌棄她吃掉了那么“名貴”的零食,更加壓榨或防備。
她想跑回去告訴媽媽,可是,說了不還是躲不開命運要來還人情債嗎?
這樣被貧窮牽制的生活啊,什么時候可以結束。
花寂好想快快長大,她越來越懂得“靠山會倒,名聲不好,靠別人都不讓靠自己”這個道理。
她長吁了口氣,故意大喊“老姑爺”,佯裝才剛剛下樓的假象,她發(fā)現(xiàn)她居然有這個思想覺悟和情商,避免尷尬。
果然,鐵皮房的一個老大爺東張西望出來走了,應該是他在和老姑爺說話。
然后花寂裝作若無其事,“老姑爺,你辛苦了,我要不要帶點貨過去?”
老姑爺一臉慈愛,“花寂你怎么這么能干?你和你媽媽一樣的勤勞?!?p> 言語中,用滿是面粉的手給花寂自行車籃子里裝貨。
如果沒有聽到之前的對話,花寂認為這是真誠的夸贊,勤勞,是褒義詞,她會很高興;
這聽都聽到了,勤勞二字,便多了點諷刺的意味。
她沒想到自己這么快就學會了什么是虛偽。
再回檔口,老姑婆在場,花寂和媽媽也說不上什么話,她一下子對老姑婆也嫌隙起來。
要不是真的來來往往生意好,她還能搭把手,有存在的必要,她可真想一走了之,回家寫作業(yè)算了,甚至想以后都不要來了。
可是,如果說以后花寂不來了,那么很明顯的,運送貨物的事情就是她媽在跑。
這農貿市場有一路段占滿了小攤小販,人流量極大,又沒有實行人車分流,機動車,自行車,走路的,反正就是黑壓壓一團一團一團在蠕動,她媽騎車技術不咋地,估摸著只能推著走。
完了等上了主干道了,她媽急性子,說了多少次也不愿意等紅綠燈,看人家穿來穿去自己也要跟著,多么危險。
因此,與其說花寂是來幫人家,不如說她是來幫她媽的。
況且,世間的事,不就是如此嗎?
欠人家的,總是要還。
什么時候才可以不再欠任何人的。
父母這一輩恐怕擺脫不了了。
花寂希望自己的未來,可以不虧也不欠。
嗯,到時候,想吃多少開心果,就買多少開心果,吃得開開心心。
多么純粹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