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景耀四年(公元261年),為避免朝中可能出現(xiàn)的內部矛盾,大將軍姜維帶領四萬軍隊,離開成都,北上漢中。
姜維在漢中練兵之際,視察黃金、興勢、石門、漢城、樂城、陽安關口等重要圍城關隘,后決定在赤阪建立大營,駐軍于此。
姜維為何會選擇赤阪?
因為赤阪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的東北是黃金,黃金之外是子午道的南口。他的西北是興勢與石門,興勢、石門之北是儻駱、褒斜二道的南口。也就是說,當姜維將軍隊駐于赤阪,可以同時防范與增援從子午道、儻駱道與褒斜道三路南犯之敵。
另有案例。在季漢建興八年,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國出兵南下,魏大司馬曹真由子午道進兵,大將軍司馬懿由漢水進兵,車騎將軍張郃由褒斜道進兵,建威將軍郭淮由祁山道進兵,四路大軍齊頭并進,相約漢中會師。
為了對付多路魏軍,漢丞相諸葛亮立即加強漢中城固(樂城)、赤阪的防御力量。魏軍先鋒偏將軍夏侯霸來到興勢外圍的谷中下營,遭到漢軍攻擊,形勢不利,他親自在鹿角前指揮,直到援軍趕來,為其解圍。之后魏軍遭遇長達三十日的大雨,棧道斷絕,進兵艱難。就算勉強走出谷口,又會被漢軍攻擊,形勢對魏軍極為不利。魏帝曹叡見況勸其退兵,曹真大軍于是撤退。諸葛亮取得漢中防御戰(zhàn)的勝利。
如此案例看來,當漢軍處于防御階段時,把主力駐于赤阪,是非常合適的。
到了秋季,姜維站在赤阪大營的點將臺上,目視著數(shù)千士兵操練。
站在姜維旁邊的,包括督軍裴越、主簿李密、參軍來忠,牙門將軍趙廣等人。
姜維看著天空,道:“午時已至,結束操練,準備開飯!”
裴越道:“諾!”于是他前去傳達軍令。
李密走到姜維身前,道:“大將軍,漢中倉庫之糧僅夠一月,而成都方面之運輸隊還沒到來。”
姜維疑惑,道:“夏季就應該送來,為何拖到秋季?!?p> 李密道:“成都方面之意是成都多雨,籌運困難,還需時日。”
姜維道:“也不至于,成都到漢中運糧難道會比漢中翻越秦嶺、祁山更難否?你馬上派人再去成都,催促軍糧?!?p> 李密道:“諾!”
李密離開后,趙廣走到姜維身邊,道:“大將軍,雖然你離開時,吩咐圣上讓尚書向充負責督辦軍糧,但向尚書只是一尚書,此事還需要尚書令樊建等支持,怕是這里出現(xiàn)問題?!?p> 姜維看著趙廣,道:“我希望不是這樣,若真是這樣,那漢中之軍糧問題就不好辦矣?!?p> 來忠走來,道:“若是如此,又該如何是好?”
姜維想了片刻,道:“從今日起,漢中全軍節(jié)約糧食,每日兩餐改為一餐,定期犒勞將士,以此等待成都方面之支援?!?p> 來忠、趙廣皆道:“領命!”
而此時,成都方面。
從漢中傳來的軍糧告急文書一個接一個,每天不停到達宮中。
然而,好像有人把這事給壓了下來,皇帝劉禪并不知情。
尚書臺,尚書向充又找到尚書仆射張紹詢問此事。
向充道:“張仆射,成都運往漢中前線之軍糧,為何遲遲不發(fā)?今已是秋季,若再不發(fā),怕是前線將士無法過冬也?!?p> 見他著急,張紹安慰道:“向老弟勿急,勿急。你也知道,成都這些日子一直在下雨,籌集糧食困難,而我日日催促,等收集好了就會馬上運往漢中?!?p> 向充道:“那應給個時限,三日內可以發(fā)出否?”
張紹笑了笑,叫來尚書郎黃崇,道:“黃尚書,你去國庫看看,糧食收集情況如何,然后速回。”
黃崇道:“好,我馬上就去。”黃崇說后便離開了。
張紹回頭看著向充,道:“向老弟,黃尚書稍后回來,可先坐下休息?!?p> 向充無奈,只能坐下等待。
這時,行都護衛(wèi)將軍諸葛瞻和尚書令樊建回到尚書臺。
見諸葛、樊二人回來,向充走到二人身前,道:“都護、尚書令,今日漢中前線又發(fā)來軍糧告急文書,前線軍糧僅夠維持一個月,請二位速發(fā)軍糧。”
諸葛瞻、樊建先后閱讀文書,樊建對諸葛瞻道:“雨已停,便可以發(fā)糧?!?p> 諸葛瞻點了點頭,又看著向充,道:“向尚書,這事一定馬上辦理。另外我剛才見過陛下,陛下也有詢問漢中大軍過冬之事,我向陛下保證辦妥,請你放心?!?p> 向充道:“那就好,謝都護,謝尚書令!”
三日后,籌集的軍糧終于到位,于是發(fā)往漢中。
幾日后,漢中赤阪大營。
姜維召開軍事會議。
姜維指著地圖,道:“諸位請看地圖,關中地區(qū),由魏將司馬望坐鎮(zhèn),形勢沒有任何變化。隴西地區(qū),鄧艾在那里集結了幾萬人,據(jù)說這幾年加強了各圍點關隘之防守,所以我軍如果直接與鄧艾決戰(zhàn),也未到最好時機?!?p> 李密道:“所以欲要北伐,天時與地利皆未至,當?shù)惹闆r有變,才能有所行動?!?p> 這時有軍士送來書信,李密收下一看,姜維道:“是軍糧問題否?”
李密道:“不是,是涼州地區(qū)羌王發(fā)來愿意與漢軍聯(lián)合抗魏之結盟書。”
姜維拿起一看,果然如此。
羌王為何會在此時送結盟書,原來是這些年姜維一直在聯(lián)絡位于涼州、關中地區(qū)的羌、胡,希望他們能繼續(xù)支持漢軍的軍事行動。而羌、胡得知姜維已返回漢中,各部反應有所不同,有些表示愿意支持,有些拒絕,還有一些則態(tài)度模糊,兩邊不得罪。
說到這里,可以提一下此時在中國北方地區(qū)有哪些羌、胡。
大體上有五種,即匈奴、鮮卑、羯族、氐族和羌族。
匈奴,源于先秦時期的北狄。前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虛閭權渠單于卒于任,引起內部分裂,先后出現(xiàn)五單于爭立的情況,混戰(zhàn)不斷。最后發(fā)展為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兩強局面。后來呼韓邪單于附漢,成為南匈奴。郅支單于留于漠北,成為北匈奴。再后來北匈奴郅支單于被漢將陳湯擊滅,南匈奴乃率部重歸漠北。到了后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之前留下來的南匈奴發(fā)生內部動亂,再次分裂為南北二部,新南匈奴依附后漢稱臣,被漢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區(qū),建庭五原塞,又遷庭于美稷縣,即“南庭”。漢朝置使匈奴中郎將率兵保護其安全。而新北匈奴留于漠北。后來漢軍出擊擊敗新北匈奴,一部奔逃西域。到了三國時期,曹操拘留新南匈奴末代單于呼廚泉單于,派右賢王去卑監(jiān)國,將新南匈奴打散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被分散安置在北方數(shù)州之地。
鮮卑,源于先秦時期的東胡。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烏桓和鮮卑。后來匈奴數(shù)次內亂、分裂,被漢軍擊敗,造成漠北地區(qū)匈奴遷往西域,鮮卑趁機占據(jù)漠北,檀石槐統(tǒng)一鮮卑各部,他去世后各部獨立發(fā)展。后來大概形成三個集團,一是步度根集團,擁眾數(shù)萬,據(jù)有云中、雁門一帶,二是軻比能集團,據(jù)有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來聯(lián)盟“東部大人”所領屬的若干小集團,散布于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其中軻比能集團勢力最強。到了三國時期,烏桓被曹操擊破,勢漸衰落。而軻比能日益強大,志在統(tǒng)一鮮卑各部,使各部首領感到敬畏,使曹魏對其不滿。后來軻比能被曹魏勇士韓龍刺死,部落離散,各部獨立發(fā)展。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據(jù)遼西。拓跋部在拓跋力微的率領下,占據(jù)云中。禿發(fā)部從拓跋部中分離出來,由塞北遷居河西。乞伏部則遷入關中、涼州。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禿發(fā)部和乞伏部并稱鮮卑六部。
羯族,屬于匈奴部落的一個分支。在后漢時期開始隨匈奴內遷。分散居于上黨、武鄉(xiāng)等地,保有一定的游牧民族特點。到了三國時期,中原地區(qū)動蕩不安,羯族南遷的人超過半數(shù)。羯族軍隊掠地千里,殺戮頻繁。
氐族,源于先秦時期的西戎。秦漢時期漢化程度已經很高,唯服裝、婚喪仍保持著舊有習俗。主要居住在秦隴、巴蜀之間。由于氐與羌相鄰,先秦時期乃視之為氐地之羌,又覺與羌有別,因此稱之為氐羌,或單稱氐。到了三國時期,氐族介于曹、劉兩集團之間,成為兩者爭奪人力物力的對象。
羌族,源于先秦時期的西戎。漢朝時期逐漸向西或東遷徙。西面羌人居住于河西走廊,漢朝在河西設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設護羌校尉等官職以管理西面羌人,于是這支被稱為‘西羌’。東面羌人居住于塞內,與漢族雜居、通婚、融合,從事農業(yè)生產,于是這支被稱為‘東羌’。
匈奴、鮮卑、羯族、氐族和羌族五胡中,主要生活在涼州、關中和蜀北地區(qū)的種族是鮮卑禿發(fā)部、乞伏部、氐族和羌族。
漢中赤阪大營。
姜維把書信拿給來忠,對眾將道:“段谷之敗,一生之痛,不僅損兵折將,更是失去了羌、胡之支持。這些羌、胡,小部落有數(shù)千數(shù)萬人,大部落則有十幾萬人,我是真想得到這些人之支持,一舉消滅鄧艾、司馬望。惜哉,多少年來,一直未能如愿,而今收到這結盟書,又增加了我之希望。”
來忠看后道:“大將軍,末將不太明白,羌、胡是真因處境艱難,所以聯(lián)絡我國,還是另有原因。”
姜維道:“此話怎講?”
李密道:“或許有詐。”
姜維道:“你是說這是偽造,是鄧艾與司馬望故意引誘我軍北伐,然后在道上設伏?”
裴越道:“不排除這個可能,此事還是謹慎為好?!?p> 姜維道:“裴督軍,我當回信一封,你派人聯(lián)絡羌人,搞清楚這些人之真實想法?!?p> 裴越道:“領命!”
同一時刻,隴西,狄道城。
魏國征西將軍鄧艾、其子鄧忠、雍州刺史諸葛緒、隴西太守牽弘、天水太守王欣、金城太守楊欣、部將田續(xù)等在將軍府開會。
鄧艾道:“把諸位將軍請來,是為研究如何對付正在漢中治軍之蜀將姜維。”
諸葛緒道:“鄧將軍有何新想法?”
鄧艾笑了笑,道:“我料定姜維在漢中治軍結束后就會出兵北伐,兩個方向,東線關中,西線隴西。我敢肯定姜維不敢去招惹司馬都督,畢竟上次他來時,司馬都督軍寡而他眾,這種形勢他都無計可施,今司馬都督兵強馬壯,他更不敢去。所以他北伐之目標只會是西線隴西。而這些年來,我加強隴西諸城及關隘之守備,而我部訓練強卒已有數(shù)萬,若姜維到來,定要讓他有來無回?!?p> 見鄧艾信心滿滿,牽弘道:“隴西之地,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取。只是萬一姜維不來,又如何是好?”
鄧艾道:“不來?不可能!我曾任護東羌校尉,上表朝廷,希望加強羌、胡的管制,使羌、胡人為我國所用,至如今得到實現(xiàn)。我已命羌王給姜維寫信,聯(lián)絡一起出兵,姜維收到邀約,便不會視而不見?!?p> 王欣道:“有道理,正所謂兵不厭詐,若姜維中計,再出祁山,到時候就有好戲看也?!?p> 楊欣道:“若姜維這次真來,哪有不消滅他之理?!?p> 田續(xù)道:“鄧將軍,姜維若來,請讓我做先鋒,好久沒開戰(zhàn),這日子難受得發(fā)慌!”
見他此言,眾人皆笑了,這時又有軍士前來送信。
鄧忠接信一看,大喜,道:“父親,羌王之信,羌王表示若蜀將姜維來到隴西,愿意率兵隨父親對付姜維?!?p> 鄧艾拿來一看,樂道:“好!你馬上回信一封,告訴羌王,到時候只要提兵前來,本將軍重重有賞!”
鄧忠道:“諾!”
于是鄧艾繼續(xù)進行攻心計,利用羌、胡引誘姜維出兵隴西。
那么漢中姜維,隴西鄧艾,二人在不久之后是否會進行戰(zhàn)爭,之后又會發(fā)生哪些事,請看下一章:劉家弟子命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