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體竟要越過“封印”,離開意欲維,這可是亙古所未有之事。
婦好心下想去阻止,卻無能為力。
示警給太陽和月亮,可是這二位,正為了:太陽懷孕了,究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而鬧的不可開交。根本無暇顧及這一股小小的氣體,更要命的是,太陽懷孕了,據(jù)說還是多胞胎,究竟要不要生下來,生下來怎么辦?
只見氣體慢慢悠悠的飄過封印,飄散在無垠之中了。
這可是顛覆性的事件呀!從此傳統(tǒng)的格局將要被打破,也許世界將重新回到一片“混沌”之中,此事出在意欲維,婦好自知責(zé)任重大,雖然知道“老大”女媧正在睡覺補元氣,要是打擾就是犯了大忌,但也不敢耽擱,忙傳“橫波”回地心,向女媧報告。
橫波到達了女媧四周的“泥人墻”,泥人墻的四面有泥人甲、泥人乙、泥人丙、泥人丁四將把守。他們做為女媧的衛(wèi)士和智囊,自然先開會探究了一番,他們制定了幾套的方案,供女媧選擇。
女媧打了個哈欠,不情愿的睜開眼睛。
“怎么了?發(fā)生什么事?”
“意欲維元神報告:有不明氣體飄出維外,不知所蹤!”泥人甲趕緊報告。
女媧坐起來,想集中元氣,感知一下是什么力量能破除她的封印,打破十三維的平衡,可是她的元氣還沒有完全恢復(fù),感知到的這股力量也是斷斷續(xù)續(xù),只是知道這股氣體正義包裹著邪惡,正義是邪惡的附體,要想打擊里面的邪惡,必然傷及外面的正義。
女媧一時也沒有了主意,“甲乙丙丁”適時進獻了他們的幾套方案。
女媧閉目凝神,借鑒幾套方案加上自己的想法,終于有了主意,叫來“戊己庚辛壬癸”六位泥人傳令官,“如此這般”交代一番,眾人得令而去。
“叫你們不安天分,也叫爾等領(lǐng)略下人間“七情六欲”之苦”。女媧冷笑著。
這股氣體最先來到了“喜維”,由于擺脫了意欲維婦好的控制,她們便不用再費力的去偽裝,漸漸分化成兩股氣體,各自“投胎”去享受喜維的極樂世界去了。
話說喜維的元神是祝英臺。祝英臺可不是大家平常印象中,只會哭哭啼啼的弱女子,那可是一代劫富濟貧的女俠。
當(dāng)下,按照女媧的吩咐,將自己的肉身托住了兩股氣體中里面邪惡的一股,另一股氣體飄遠了。
南北朝時期的陳國,浙江上虞的曹娥江畔、俊美的龍山腳下。
當(dāng)?shù)靥?,馬太守,為官狹而有私,對百姓更是百般盤剝,其子馬文才用現(xiàn)代話講,更是超級“人渣”。父子倆狼狽為奸,做盡傷天害理之事。
民間有一俠女,劫富濟貧,匡扶正義,姓祝,名英臺。
這一晚,月黑風(fēng)高。
祝英臺第三次來到馬府院外。之前兩次潛入馬府,盜得銀兩無數(shù),都分給了曹娥江畔的窮苦百姓,她知道馬府還有很多不義之財,也知道馬府必然加強了戒備,但她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劫富濟貧替百姓出出怨氣。
不錯,馬府院內(nèi)正張網(wǎng)以待,馬氏父子坐鎮(zhèn)指揮。
身輕如燕的英臺躍上墻頭,略一觀察,未發(fā)現(xiàn)異樣,便如蜻蜓點水般掠下,看左右無人,便向事先偵查好的馬家“藏寶”的房間奔去。
此刻,“藏寶”房間的四周埋伏著十?dāng)?shù)名手持鋼刀的家丁,房間的上方高懸著一張大網(wǎng),馬氏父子閃在屏風(fēng)的后面。
英臺用刀撬開房間的門栓,閃進屋內(nèi),正待向前,就在這時,一張大網(wǎng)“從天而降”,網(wǎng)住了英臺,馬氏父子見“女俠”被捉,興高采烈的從屏風(fēng)后面走出,英臺自知難逃一劫,心想臨死之前替百姓除此“狗官”,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就趁大網(wǎng)未完全合緊之時,拔出腰間的飛刀,正中馬太守咽喉,老賊立時斃命。
馬文才見狀,奪過身邊家丁的鋼刀,此時英臺已經(jīng)被網(wǎng)捆緊,動彈不得,馬文才一刀刺穿了英臺的腹部。
一代女俠就這樣香消玉殞。
待馬文才扯下英臺的面巾,英臺的美驚得浪蕩公子馬文才怔立當(dāng)場,那真是:蛾眉螓首、明眸皓齒、冰肌玉骨、豐神綽約。像蠶蛾觸須似的彎而長的眉毛,如綢緞般柔美方而廣的前額,明亮似乎會說話的眼睛,潔白同理石般的牙齒,如冬冰一樣順滑的肌膚,像璞玉一樣的清奇骨骼,體態(tài)柔美豐滿,姿態(tài)娟美優(yōu)雅。
正待馬文才愣神間,英臺腰間的蝴蝶玉墜,似乎發(fā)出了幾聲詭異的笑。
家丁再一看馬文才,七魂六魄早已魂飛魄散,只余一具空空的皮囊。
曹娥江畔的百姓感念祝英臺的恩情,不顧官府的反對,籌資將英臺厚葬,并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臺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
年久,該碑下沉于地下。
另一股氣體游玩了一會兒,看看自己也沒有什么意思,就決定下到凡間,此時世間已過了千年。
梁山伯就任上虞縣縣令,清正廉潔,多為百姓辦實事,造福一方。他夫妻和睦,中年時喪妻,便也無心再娶,由于無子嗣,死后,也是由百姓將其厚葬。
百姓將其入葬之時,刨出祝英臺之墓碑,眾皆惋惜。不忍拆除英臺之墓,可是,為山伯另擇地而葬,也似不妥,故而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
是夜,合葬處,其道大光,兩股氣體沖破黑夜,遠遁而去。
西晉,紅羅山書院。
一個老夫子正在“醍醐灌頂”,一群青年學(xué)子“正襟危坐”,認真聆聽。
只有三人有些特別,前排同桌二人,一人眉清目秀,另一人儀表堂堂,皆超凡脫俗之人,在這些人中就顯得“卓爾不群”;
另一人在最后排,眼光似有些呆滯,癡癡的看著前方的“眉清目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