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的風(fēng)景都是幽雅,環(huán)境幽靜的,這么美好的地方,讓我有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那一次,我隨父母去外婆家過節(jié),順帶拜訪了熟悉的親人朋友。有一家坐落在山中,那時,離吃飯時間還早,我、父親和妹妹去山中散步。我慶幸那次去了,不然會錯過很多東西,錯過了它,錯過了自然。
我們慢慢走著,欣賞山中風(fēng)景,聽流水的流聲,觀察山中植物,一切是美好的。父親拿一節(jié)草對我說:“這是接骨草,把它取下來,還可以接上去?!蔽以嚵艘幌?,果然如此,但接骨草很難拔下來。又繼續(xù)走,我思索著:這是為什么呢?
過了一會兒,我回過神來,想不到答案。此時,我們站在小橋上,看小溪的流動與清澈。我環(huán)視起了周圍,看到了一棵大樹,它有很多個枝丫,有很多棵小樹。細細的觀察它,我想:城市缺少這種美,缺少河流的清澈,缺少幽靜的自然。本以為這是最好的收獲,卻不料,自然給了我另外一個驚喜,那是一個無憾的道理。
我們往回走,到了一片竹林時,父親突然對我說:“你看,這些竹子寧愿斜著長,也不彎著長,竹子啊,是如此堅強?!蔽衣牶?,細細觀察起來,邊繞著走邊想:確實,可這又是為了什么?我苦苦思索著,始終找不到答案。亂了一切思緒,我沉默了,我從未認真觀察過它,也從未思考過它,這是第一次,也是最有意義的事。
從外婆家回來后,我一遍又一遍的翻課外書,想找到答案,無果之后,我放棄了。這是個一直縈繞在我心上的問題。我不明白,為什么要斜長,這只是堅強嗎?一直到六年級,我才恍然大悟。清代的鄭燮有這么一首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边@首詩叫《竹石》,學(xué)過后,我明白了“竹子”。明白了生命,也懂得了自然。
它之所以斜著長,不只是堅強,是因為它頑強“不屈”的精神。彎著長,就相當(dāng)于屈服了,所以竹子才會斜著長,它不肯屈服于自然的必定生長。竹子帶給我了震憾,自然是按照客觀規(guī)律發(fā)展的,不管你是誰,都必須這么變。而竹子卻沒有,再由此聯(lián)想到那些不輕言放棄的人,這是生命的堅強??!
有句話說:“我命由我不由天。”確是,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控。但這不適用于任何人,只適用于那些不屈服于世界、現(xiàn)實、命運的人,那些敢于與命運斗爭的人,那些不向一切屈服的人。
竹子,不只是植物,它還是一個定義,生命頑強的定義,不屈的定義。竹子,可以在巖縫中成長,是因為它不屈的精神。不論它怎么長,它不會變了初心。
我釋然了,解決了這個問題,我沉思了,人生或許就該如此堅強不屈吧,或許就該如此頑強而立吧。所以竹子在世上存在的意義——不屈不撓,頑強而立。
由于是生活筆記,篇幅會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