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三國雄兒傳

24、諸葛

三國雄兒傳 日新說313 2960 2022-06-06 22:06:00

  綿竹城內。

  諸葛瞻怒發(fā)沖冠,激動的情緒還未完全平復。

  身強力壯的他繼承了自家父親身材高大、容貌甚偉等優(yōu)良基因,擁有一副好身板和俊朗的外表,只是這些日子焦心于軍事,雙目充滿血絲,臉色看起來也十分憔悴。

  他剛剛當眾下令斬殺了魏使,還慷慨激昂地發(fā)表了一通保家衛(wèi)國、抗擊魏寇的言論,統(tǒng)一麾下將吏的思想,決意要率軍出城,依托城墻列陣,以堂堂之陣擊敗鄧艾軍。

  自從他在涪城戰(zhàn)敗,一路退守綿竹以來,士氣大跌的蜀漢軍隊內部就出現(xiàn)了各種奇怪的聲音。

  有的人說魏軍勢不可擋,這綿竹怕是守不住的;有的人說只能死守城墻或退往成都,等待大將軍姜維的救援;還有的人隱晦指出諸葛瞻不敵鄧艾,眼下投降魏軍方才有一線生機······

  初戰(zhàn)不利的諸葛瞻憋了一肚子火氣,終于在剛剛爆發(fā)出來。

  被砍掉腦袋的倒霉魏使不能說是游說能力不行。

  他面對諸葛瞻時軟硬兼施,既奉上了寫有封王誘餌的鄧艾書信,又盤點了來勢洶洶、連戰(zhàn)連捷的魏軍不可戰(zhàn)勝的諸多理由,勸告諸葛瞻識時務者為俊杰,歸降魏國才能夠保住他諸葛家的榮華富貴。

  但他還是死了。

  諸葛瞻用他的人頭向鄧艾下了戰(zhàn)書。

  在蜀中美聲溢譽的他最忌諱別人將他看成是依仗父蔭、名不副實的權貴子弟。

  他必須在戰(zhàn)場上用一場勝利來挽救頹喪的軍中士氣,也向眾人證明自己的能力撐得起諸葛家的聲名。

  下首的黃崇手捋胡須,抿著嘴巴,靜靜思索著。

  但就在剛剛眾多將吏面前,他是積極發(fā)言支持諸葛瞻率領蜀漢軍隊靠城列陣迎戰(zhàn)鄧艾魏軍的。

  與諸葛瞻留下巨大政治遺產的父親不同,父親黃權給他留下的僅有兒時模糊的印象,黃崇對待這已經去世的父親態(tài)度也甚是復雜。

  黃權是蜀中有名的才俊,先后出任劉璋、劉備的臣僚,夷陵之戰(zhàn)中漢軍大敗,江北督軍的他被吳軍阻斷歸蜀之路,不得已向北投降曹魏,雖得劉備寬恕,蜀中家人免于刑罰,但依然留下了毀譽參半的家聲。

  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黃崇抱有雄心壯志,刻苦攻讀經史、研習戰(zhàn)策,兼修文武,入仕后一直想大展手腳、重振家聲,但卻在昏暗的大環(huán)境下幾遭碰壁,蹉跎多年,郁郁不得志。

  就如同在這場關系到蜀漢國祚的戰(zhàn)爭面前一樣,本想脫穎而出的他陷入到了有心無力的困境之中。

  在戰(zhàn)爭之初,黃崇還曾建議諸葛瞻率軍急行,搶先占據山口險隘,阻止遠道而來的鄧艾軍進入平原,但初次領軍作戰(zhàn)的諸葛瞻猶豫不決,最終錯失了良機,在前鋒戰(zhàn)敗后局勢一發(fā)不可收拾,只能一路退到了綿竹。

  眼下軍中許多人像溺亡前的人拼命抓住稻草一樣,寄希望于憑借綿竹的城墻擋住鋒芒正銳的魏軍,但黃崇卻還保持著頭腦清醒,他知道守城最根本守的不是城墻。

  而是人心!

  若是放任局勢再發(fā)展下去,以軍中的士氣和人心,是完全擋不住攻城的魏軍的。

  所以他積極贊同主將諸葛瞻出戰(zhàn)的主意,只有守軍出城列陣,在正面擊退鄧艾的進攻,挫傷魏軍的銳氣,同時重新提振軍中士氣,凝聚吏卒人心,那接下來蜀漢軍隊在綿竹的進退戰(zhàn)守才有些許轉圜的機會。

  “諸君,孤方才斬殺魏使,正是要借此激怒賊將鄧艾,彼輩遠道而來,實為強弩之末,若再因怒興兵,強攻綿竹,我等以逸待勞,趁勢擊之,必能取勝!”

  冷靜下來的諸葛瞻繼續(xù)分析敵我雙方的勝負,用激烈的言語鼓動堂上的將吏,極力渲染奮戰(zhàn)擊潰賊寇、保家衛(wèi)國立大功的濃烈氛圍。

  黃崇知道諸葛瞻的分析是在刻意夸大漢軍的優(yōu)勢和魏軍的劣勢,增強堂上所有人包括主將自己的信心,竭力避開談論與魏軍作戰(zhàn)不利的結果。

  因為軍隊出戰(zhàn)失敗的結果太可怕了,諸葛瞻和他都不敢去想,也不能去想。

  眼下,他們只能勝利。

  ···

  勝利,一切尤未可知。

  這是駐馬站在中水(凱江)岸邊時,滿臉灰塵的姜紹內心唯一的想法。

  在得知鄧艾軍已經南下綿竹后,收復涪城的姜紹軍不敢掉以輕心,在涪城簡單休整補充后繼續(xù)向南追擊。

  他們趕了兩日路程,直到斥候發(fā)現(xiàn)了鄧艾軍主力部隊的蹤跡。

  當下的軍事形勢是,敗退的諸葛瞻軍龜縮在綿竹城中,鄧艾的軍隊兵臨城下,南下馳援的姜紹軍被鄧艾軍阻隔在中水以東。

  兩支蜀漢軍隊看似對魏軍形成了夾擊之勢,但在魏軍勢大的情況下,實際更像是兩支蜀軍被中間的鄧艾軍隔斷開來,城池內外不得互相呼應。

  姜紹軍雖然虛張聲勢震懾對岸的魏軍,可終究不敢輕易越過中水一線。

  他麾下的兵力不足五千,對岸可是有著近兩萬魏軍,領軍的還是兇名在外的魏將鄧艾,一旦軍隊過江一頭扎進魏軍的包圍圈里,那就是救援不成反將自己賠進去了。

  鄧艾的兇名堪比十萬兵。

  不僅營中尹安、徐遵、范周等軍官心懷忌憚,就連一直力主南下馳援的姜紹本人也對下一步行動十分謹慎。

  事情到了這種境地,單單就綿竹境內而言,這種對峙局面拖延下去反而對蜀漢軍隊有利。

  畢竟率眾展開野戰(zhàn),兩支蜀漢軍隊一支勢單力薄,一支士氣低迷,互相之間還缺少呼應聯(lián)合,根本就沒有把握擊敗鄧艾的魏軍。

  反倒是用時間拖垮孤軍深入、輜重補充困難的鄧艾軍,變成一個相對穩(wěn)妥的辦法。

  只是魏軍主將鄧艾不是木頭人,他不可能坐以待斃,讓蜀漢軍隊活生生將自己拖死。

  以他以往用兵打仗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作風來看,眼前暫時形成的對峙局面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只怕到時鄧艾一出手就會是雷霆一擊,迅速擊破一路蜀軍。

  二者之間,魏軍全力進攻諸葛瞻軍的可能性最大因為綿竹城的得失關系到這一戰(zhàn)的最終勝負。

  但也不能完全保證擅長用兵的鄧艾不會虛晃一槍,迷惑內外蜀軍后,率軍掉頭先擊破自己這一支蜀漢人馬,再趁勢進攻綿竹城。

  與對面岸堤上的魏軍騎兵對望了一會,姜紹這才拍馬離開,掉頭往自家營地方向走。

  身邊的尹曜策馬走在姜紹身邊,悄悄地說道:

  “綿竹城里的諸葛瞻至少還有城墻可以防御,我們與魏軍卻只隔了一條中水,過河的橋還控制在魏軍手中,我看眼下的處境反倒是我們最危險,一旦魏軍從橋上沖過來,我們立馬就得往涪城方向撤退,避開魏軍的鋒芒。”

  姜紹沒有吱聲,微微頷首。

  雖然尹曜的話有怯戰(zhàn)的成分在,但不可否認他說的是事實。

  一旦魏軍舍本逐末,把矛頭轉向自己,大軍從橋上過河,姜紹的軍隊的確需要立馬轉進,或者說落荒而逃,躲避魏軍的進攻。

  避戰(zhàn)雖然丟臉,但姜紹身上沒有主角包袱,還丟得起。

  戰(zhàn)場上能夠活命爭取最后勝利比什么都重要。

  尹曜的話里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要點,那就是過河橋梁的控制權。

  魏軍勢大,至少在未決定與鄧艾正面作戰(zhàn)前,姜紹是不敢直面鋒芒派兵去與魏軍爭奪橋梁的。

  他為此還與手下軍官秘密制定了不用橋梁的渡河方案,但橋梁對軍隊快速過河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眼下還真得防備魏軍騎兵過橋突擊。

  姜紹打算回到營帳后就立即部署兵力加強對橋頭方向的防御。

  他減慢了馬速,回頭又瞥了中水對岸一眼。

  他麾下的軍隊趕到東岸后大張旗鼓、多放烽煙,相信綿竹城頭的守軍只要不是只躲在城墻后發(fā)抖的掘貨,就能多少明白他們所發(fā)出的信號。

  而且他已經下令在軍中挑選擅長水性的士卒,準備泅渡過河,既是為了刺探兵臨城下的魏軍的虛實,也是為了尋機突圍入城,與城中的諸葛瞻取得當面的聯(lián)絡。

  只是不知道諸葛瞻實際軍事水平怎么樣,雖然諸葛瞻在蜀中頗有名望,但身處大將軍姜維的陣營,姜紹之前多少聽到一些有關諸葛瞻的負面消息。

  人們有說他沽名釣譽的,也有說他名過其實的,這讓試圖知彼知己的姜紹很難捉摸,但愿這場仗打下來,別都是自己的熱臉在貼別人的冷屁股,一廂情愿。

  “季照(尹曜字)。”

  “嗯?”

  “你覺得,諸葛瞻是個什么樣的人?”

  注:“孤”在三國時代是王侯以上對下的自稱,封侯者就可以在下屬面前自稱“孤”(當然也可以自稱某、吾之類的),不一定是要帝王身份才可以。本章中諸葛瞻已經繼承了諸葛亮的爵位。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