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青的昆曲表演藝術真正大放異彩,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
那時,她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
“老師給了我兩碗飯,一是姚傳薌先生的《牡丹亭》,另一個是沈傳芷先生的《朱買臣休妻》。?”她半開玩笑地比喻道。
這兩部戲是張繼青的代表作,都繼承弘揚了“傳”字輩老先生一脈相承的正宗、正統(tǒng)的昆曲格調(diào),也有她自己的創(chuàng)新,奠定了她在昆曲旦角中當之無愧的“頭牌”地位。
其中,尤以《牡丹亭-驚夢》、《牡丹亭-尋夢》、《爛柯山-癡夢》三折的出色表演而飲譽海內(nèi)外,故她又有“張三夢”?之譽。
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作品《牡丹亭》被盛贊為中國古典戲曲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后”。
劇中講述了少女杜麗娘因夢生情,因情而癡,因癡而亡,最后又因愛而復生的故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文辭精麗。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p> 張繼青扮演的杜麗娘,鶯啼婉轉(zhuǎn),水袖飄曳,“如晴云出岫,如溪回曲澗”,余音繞梁而又意韻無窮,把昆曲的唯美、細膩、靈動和古代大家閨秀的優(yōu)雅、端莊、秀麗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不少觀眾感嘆道,“看了她的表演,才知道昆曲之美”,“聽了她的唱,再聽不得別人的了。”
現(xiàn)代昆劇《朱買臣休妻》由清人傳奇《爛柯山》改編而成,最早源自元雜劇《漁樵記》。
該劇講述的是,年近半百的東漢寒儒朱買臣,功名未就,艱苦廝守二十年的妻子崔氏終不耐貧寒,逼休改嫁,后得知朱買臣中舉衣錦榮歸,愧悔不已,在夢中癡望破鏡重圓,然而覆水難收,最終崔氏神情恍惚中投水自盡。
在過去的一般表演中,常把崔氏塑造為愛慕虛榮的庸俗婦人,可氣卻不可愛。
在這出戲中,張繼青深入把握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以既強烈又含蓄、既夸張又單純天真的表演,把崔氏這個“反派”角色的淺見短識背后的單純和內(nèi)心矛盾刻畫得恰如其分。
讓人感到,她的市井虛榮雖可恨,但她的悲劇性格在特殊時代背景下卻也合情合理,令人悲憫。在封建時代,女子沒有獨立人格,她的全部生活理想都仰望和依靠在男人身上,她希望改變命運,卻又無能為力。
就連一向要求嚴格的沈傳芷老師,也不止一次說:“這出戲,過去是一般演演的,現(xiàn)在被張繼青唱出來了。”
拿捏分寸,弛張有度,一切為劇情和反映人物內(nèi)心服務,而不炫耀技巧,是張繼青昆曲表演藝術的特點。
戲劇評論家馮牧說:“我還沒有看到有哪一個演員把人物性格表演得像她這樣既清楚,又含蓄、蘊藉;既豐富,又單純;既非常嚴謹,把昆曲許多高難度的程式運用得十分準確,又非常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