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寶相莊嚴,唐王李世民駭然不已,“這,這是真菩薩?”
“朕見到活菩薩了!”
“主公,也有可能是妖魔鬼怪,莫要輕易信他?!?p> 尉遲恭往前一步,手中鋼鞭緊握,朝上喝道:“就算你是活菩薩,那也是胡教之神,為何來我東方顯圣逞威?”
“是道家正宗不能護佑我大唐子民,還是怎地?”
面對尉遲恭的質(zhì)問,觀音佛依舊自在,佛光更盛,“將軍你肉眼凡胎卻是不知,此乃天意興佛,道家神仙也是同意了的?!?p> 聽到“肉眼凡胎”幾個字,唐王頓時就怒了,轉(zhuǎn)頭對尉遲說道:“此必為妖邪,召國師前來降妖?!?p> “陛下,臣已到?!?p> 隨著話聲走上來一白發(fā)白須的中年漢子,相貌英俊面帶憤,身高八尺更雄偉,手提一氣水火棍,脫榜投生重為人。
見國師到來,李世民大喜,手指天上的觀音,說道:“袁公,速速替朕將妖孽拿下?!?p> “袁守誠,你一凡人也敢對佛菩薩不敬?!?p> “碎嘴!”
惠岸還被綁著未曾恢復法力,他和吳空的猴毛分身自然沒有隨著菩薩飛上天顯神通。
更加擋不住尉遲恭的鋼鞭,一下就給打暈了,撲通摔倒在地。
“你呢?”
尉遲恭的鋼鞭又指向了吳空的分身。
猴毛嚇得一哆嗦,忙說道:“大人,我是被這兩個妖孽脅迫的,不是壞人?!?p> “老實點,不然把你也打殺?!?p> “不敢,不敢。”
趴在柱子上的蚊子有點臉紅了,這猴毛身外身有一點點的自主意識不奇怪,可這窩囊樣真的是令人不恥。
?。鄱?,他是你,也不是你,只是你的一部分而已,宿主不必多想。]
此時,那袁守誠已經(jīng)騰空而起,水火棍幌一幌碗口粗細,兩丈長短,往菩薩佛頭頂砸去。
菩薩不敢硬接,急往后飛退。見國師袁守誠繼續(xù)追來,便收了蓮臺凈瓶,喚出三寶玉如意,接架相還,兩個就打在了一處。
要說觀音也是有武藝在身的,道行更是不低,可這要看對上誰,碰到袁守誠這個武功高強的,她并沒有機會施展法術(shù)神通。
還有一點,就算施展了也不一定對人家就起作用。
在封神時期,仙人多稱煉氣士。就是煉氣、煉神,基本不煉體。爭斗也是主要比拼法力、法寶、神通。
尤其是法寶占的比重最大,練氣、煉神是修命,法寶是對肉身不足的一個補充。
法寶有護身之寶、鎮(zhèn)洞之寶、鎮(zhèn)教之寶、攻擊法寶、防御法寶。
觀音也好,慈航也罷,總之她不是一個擅長動武的神仙。在封神里沒有出彩的戰(zhàn)績,在西游更是一個慈悲教主,幾乎沒有出過手,沙僧和豬八戒對她動手,也都是木吒上去頂住。
現(xiàn)在對上袁守誠,人家的那條鐵棍上下翻飛,都玩出花了,她的玉如意卻是抵擋的吃力,兵器碰撞了幾下就覺得筋骨酸麻,支撐不住。
“大士且退,看我等護法。”
卻是在緊要關(guān)頭,來了四大金剛將袁守誠擋住住。
“阿彌陀佛,國師且住手,我等乃護法四大金剛是也!”
“不管你是誰,仙佛神圣都無所謂,在我王駕前都乖一點?!?p> “跟我下來拜見人主?!?p> 袁守誠不再跟四大金剛糾纏,從空中降落下來。
觀音和四大金剛也不再裝逼顯圣,收起了法相到唐王面前禮拜。
李世民看著朝自己低頭的觀音菩薩,頓覺神清氣爽,哈哈笑道:“菩薩金剛不必多禮,平身吧!”
觀音直了身子,問道:“陛下,你看取經(jīng)之事?”
“你胡教想要在我大唐傳播,朕準了就是。至于取經(jīng)也不是不可,但你這兩件佛寶似乎差了點?!?p> 李世民的意思很明顯,袈裟錫杖都是給和尚的,難道要我要我堂堂天子出家不成。
所以,想要我答應(yīng),那就那點別的玩意出來才行。
觀音也發(fā)愁了起來,出來時她就帶了五樣寶貝,袈裟、錫杖、三個箍兒。
難道給大唐皇帝陛下戴頭箍兒,那可就是真的找死了。
不過呢,她也是個聰明有大智慧的女人,眼睛看向錦襕袈裟。
“陛下,這佛衣可不僅僅是佛衣,貧僧來介紹一番……這袈裟,龍披一縷,免大鵬蠶噬之災;鶴掛一絲,得超凡入圣之妙……”
“這袈裟是冰蠶造練抽絲,巧匠翻騰為線……上邊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塵珠、定風珠。又有那紅瑪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
“朕準了?!?p> 聽到,又看到上邊的寶珠唐王終于動容了,立馬打斷觀音的介紹,伸手將袈裟奪了過來。
再將目光落到了錫杖上,又問:“九環(huán)杖有甚好處?”
觀音道:“這錫杖,是那銅鑲鐵造九連環(huán),九節(jié)仙藤永駐顏。入手厭看青骨瘦,下山輕帶白云還……”
唐王聽罷,穩(wěn)重了些許,目光在錫杖上掃視一圈兒,略顯失望,但還是讓身旁的太監(jiān)給收了下來。
又讓人給惠岸、吳空松了綁繩,說道:“這經(jīng)你如何傳法?”
“陛下可尋一有德行之人去我大天竺求取真經(jīng)……”
……
唐王上了金鑾殿,集兩班文武。
那東廂有徐茂功、魏征、房玄齡、袁天罡、李淳風、許敬宗等。
西廂有殷開山、劉洪基、馬三寶、段志賢、程咬金、秦叔寶、胡敬德、薛仁貴等。
上曰:“眾卿,前者有南海菩薩佛言西方有金經(jīng)欲傳我中土大天朝。然經(jīng)不可輕傳,須我朝著人跋山涉水去往身毒國求取真經(jīng)……你們哪個原意領(lǐng)旨前去?”
有太史丞傅奕出班上表,曰:
“陛下,臣以為此時不妥。
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誘愚蠢,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口誦梵言,以圖偷免。且生死壽夭,本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聞俗徒矯托,皆云由佛。
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至漢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實乃夷犯中華之國,不足為信。”
唐王聞言,深以為然,道:“群臣還有何不同意見者?”
這時有宰相蕭星,出班奏曰:“佛法興自屢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廢棄。佛,圣人也。非圣者無法,請置嚴刑?!?p> 傅奕反駁道:“人言禮,事親事君。而佛背親出家,以匹夫抗天子……蕭星你不生于西狄,卻尊無父之教,正所謂非孝者無親?!?p> 蕭星雙手合十,曰:“地獄之設(shè),正為是人。”
見兩人爭執(zhí)不下,唐王即問太仆張道源、中書令張士衡,“二卿以為何如?”
中書令張士衡言道:“佛在清凈仁恕,果正佛空?!?p> 太仆張道源做詩曰:
“大慧禪師贊幽遠,歷眾供養(yǎng)無不顯。
五祖投胎達摩現(xiàn),佛興遏惡弘揚善。
屢朝皆有大德僧,冥助國家毋須辯。
三教至尊不可毀,伏乞陛下圣裁鑒?!?p> 太宗皇帝也是喜歡詩文的,聞太仆作詩,甚喜道:“卿之言合理。再有所陳者,罪之?!?p> 遂著令魏征、蕭星、張道源等邀請諸佛,選舉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壇主,設(shè)建道場,眾皆頓首謝恩而退。
自此,大唐出了法律: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
……
是夜,觀音和惠岸、吳空猴毛分身去了大街旁的土地廟居住。
吳空依舊變成蚊子落在唐王的衣領(lǐng)上,跟隨著回了皇帝寢宮。
“小高子,把袈裟錫杖拿來。”
“爺,在這兒呢?!?p> 小太監(jiān)真?zhèn)€機靈,知道陛下看上了那袈裟上的寶貝,早就準備好了刀、剪、針、線等器具。
“這個,這個,還有這個……嗯,全都摳下來?!?p> 李世民指著袈裟上的摩尼珠、定風珠、避塵珠、如意珠等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