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糾正
“現(xiàn)在情況你自己也清楚,你想想怎么辦,過段時間伯符哥哥過來,就是小霸王孫策,你總要讓他能夠?qū)δ懔硌巯啻!?p> 程清萍無可奈何的說,自己是能夠祈求孫策,讓他留下來季明堂,可那樣的話,季明堂就真的成了棋子,日后孫家雄霸天下,鐵定是不能留下來劉協(xié)這個前朝皇帝的。
“我不是逼你,我是孫家小女,總要以孫家的利益為重,你也不是三歲小孩,應該知道,在古代,最重要的就是血脈至親?!?p> 程清萍說話的語氣很溫和,加上年紀小,還有些娃娃音,更是聽得人心都軟了,季明堂就算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也想努力一次,努力而為,不辜負自己就好。
說通了季明堂,程清萍心里也舒坦不少,再加上季明堂的態(tài)度,也讓程清萍松了一口氣,就這個態(tài)度就能決定很大的問題。
不管怎么說,季明堂還是很聰明的,他就是有點天然呆,簡單說就是七竅通了六竅,唯獨沒有情商。
小皇帝不在屋子里帶著,反而天天跟在孫家小女身后,孫靜過來的時候,就看到一個清瘦文弱的少年郎,長的白白凈凈的,跟在香姬身后。
最開始還以為是香姬給自己找的小跟班,越看越覺得不對勁,少年郎身上自帶一股子貴氣,到好像是皇室中人。
所以跟在小香姬身邊的小跟班,實際上是漢室皇帝,如果他真的對孫家沒有壞心眼,愿意保孫家富貴,那孫家扶持他稱帝也不是不可以。
當然這得是小皇帝能擔當大任,總不能是一團爛泥,死活扶不上墻的那種,那孫家還不如直接宰了他,免得受他牽連。
孫家人這會兒還沒有稱帝,成就霸業(yè)的想法,畢竟三國前期的霸主,和孫家可沒關系,現(xiàn)在孫家離建國,尚且有些遙遠。
如果程清萍告訴孫權,日后你會成為吳國皇帝,還會把妹妹嫁給劉備,一準孫權會懷疑,自己妹妹被鬼迷心竅,發(fā)瘋了。
肯定是不會當成真的,畢竟誰也不可能真的預測到未來,曹操也不會想到,自己能夠成為千古奸雄的代表人物。
“香姬和叔父說,小皇帝天天跟在你身邊干嘛?你看他有公瑾好看么?長的有你伯符哥哥健壯么,可不能被他哄騙了?!?p> 孫靜擔心小皇帝怕在他們江東孫家吃虧,所以想收買小香姬,就算是香姬再厲害,再怎么聰慧,也還年紀尚小,怎么會明白人心險惡呢?到時候真的被小皇帝售賣,也是麻煩事情。
自己提前和香姬說清楚,讓她對小皇帝提高警惕,免得著了小皇帝的道,幸好自家香姬從小接觸的,都是公瑾那樣的孩子,八成是看不上,弱雞崽子一樣得小皇帝。
確實季明堂那副文文弱弱的小身板,在三國時期,并不怎么吃香,到處打來打去的,謀士最不值錢。
三國時期出名的謀士,也就那一兩個,反倒是武將,真的是數(shù)不勝數(shù),什么關羽張飛趙子龍,呂布馬超典韋,簡直就是數(shù)不勝數(shù)。
反觀文臣,最出名的諸葛亮,這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周瑜則是無語雙全,也不能完全算是文臣,再就是鳳雛龐統(tǒng),和諸葛亮并列,卻死的格外的早。
“叔父放心,他沒啥壞心眼,就是怕咱家不要他,給他趕出去,這才想跟著我,問問伯符哥哥喜歡什么,想套近乎,說起來我才六歲半,誰能相中一個小屁孩啊?!?p> 程清萍說的很有道理,主要是季明堂的眼神清澈,看起來確實不像是個壞人,更不像是個包藏禍心的。
想到小皇帝可憐的處境,孫靜也就沒有那么討厭他了,一個孩子能夠決定什么,宮里面沒有人教他如何做一個好皇帝,那些忠心耿耿的臣子。
自己本事尚且稀松平常,如何能夠教出來一個好皇帝呢?
“香姬清楚就好,那我就不同你說太多,免得你同他接觸的時候,心里別扭的很,叔父也是為了你好,你是孫家唯一的女郎,想要攀上孫家的人,都會想法設法打你的主意,不要隨便相信其他人?!?p> 孫靜不放心的又念叨了一次,自己年紀大了,愿意叨叨兩句,香姬應該不會厭煩,就是不知道伯符怎么樣了。
前線的戰(zhàn)事如何,孫家肯定要有人留守吳郡,不然老家讓人打了都不知道,年輕人總想出去,自己一把年紀,就留在富春縣,也能陪在兄長身邊,不然他的兒女都不在身邊,難免會有些凄涼的感覺。
“叔父盡管放心,說他的話,還不如說說活水村的發(fā)展,這次叔父過來,有沒有大吃一驚。”
程清萍笑著問,這副孩童模樣,就像是稍微做了一點好事,就同家里的長輩邀功一樣。
要是個兒子,孫靜一準臭罵一頓,免得他得意洋洋,香姬不一樣,作為孫家唯一的女兒,她當然有特別的待遇,這會兒孫靜一點都沒覺得,孫尚香有什么不對的。
心里還很驕傲,特別想和別人炫耀,看我們家香姬優(yōu)秀吧。
“香姬是孫家有優(yōu)秀的女郎,若不是女郎,定然是孫家最出眾的兒郎,日后能夠替孫家建功立業(yè),女郎好,女郎等著你兄長奮發(fā)圖強,帶著你過上好生活就是?!?p> 孫靜理直氣壯的教導孫尚香,要混吃等死,不要太出眾。
送走了叔父,程清萍準備去考較一下,這段時間季明堂的學習成果。
考試當時當然是社會實踐,讓他想出來一種辦法,提高工作效率。
命題是程清萍自己出的,上輩子上博士的時候,她還幫著學校帶過一部分本科生的畢業(yè),給他們出論文題目,這會兒出個題,當然難不倒程清萍。
作為答題人的季明堂就一個頭兩個大了,愁的不行不行的。
這三十個人,做一個項目,如何最快的推進項目進度。
按照理科生的思維,分工明確,各為其職就好,但是這幾天程清萍和自己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