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明代嘉靖年間,在北直隸河間府的滄州有一位員外,姓丁名方賢,字孝安,世居滄州,書香門第。丁方賢曾在正德年間中過進士,隨后在保定府作了幾年知縣,因為人方正,看不慣官場的種種行徑,遂辭官回鄉(xiāng),置了些田產(chǎn),租給佃戶,又創(chuàng)辦了一間貨棧,因經(jīng)營有道,便成為當?shù)氐囊粋€富戶。丁方賢娶妻徐氏,她原是大戶人家的千金,貌美賢惠,幫丈夫打理內(nèi)外,頗有助力。
各位看官,至明代中葉,朝廷對各種物資專賣的限制進一步放開,很多東西民間可以自主經(jīng)營,這樣就出現(xiàn)了大量的商人,因商人獲利豐厚,其社會地位日益提升,以往“士農(nóng)工商”次序遞減的地位觀念自然也大為改變。另外,朱元璋建明之后對官員的薪俸很是苛薄,這當然是朱氏早年出身貧苦,飽受前朝貪官污吏欺壓的緣故,故有明一代,官員的薪俸較前朝大為減少,這也是包括丁方賢在內(nèi)的一些官員選擇棄官從商不可忽略的因素,至于亦官亦商者更是大有人在。
丁氏夫妻育有二子。長子名俊欽,字立銘,性情敦良而不失精明,參加縣考不中后便再也無意功名,對營商之道卻頗有天賦,幫助父親打理貨棧,可獨當一面,并把貨棧的規(guī)模在原有基礎(chǔ)上加以擴大??J已娶妻生子,妻子劉氏,子名兆金。
俊欽之后,丁氏夫婦又生一子,不幸的是,不到周歲便因病夭折了。兩年后再添一子,此子與其兄相比大異其趣,生得清俊靈秀,穎悟過人,卻少了一般孩童的頑皮,丁氏夫妻很是喜愛。可能是丁方賢看出此子稟賦卓異,故取名俊奇,字卓成,期望他將來能有不凡的造就。俊奇七歲時,丁方賢就送他到私塾課讀,無論讀書、習字、作文,其進境果然較同齡高出一籌,到十三歲時便已熟諳四書五經(jīng)。
丁俊奇在此年忽然對武術(shù)發(fā)生了興趣,閑暇時喜觀人練武,甚至樂而忘返。他知道家里有兩位護院的鏢師,就纏著一個讓他教武術(shù)。但鏢師因職責所在,不能抽出工夫教他,就把這事告訴了丁方賢,說二少爺喜好武藝,但我們實在沒工夫教他,讓丁方賢另請一位武師來家專門教他武藝為好。丁方賢心想習武也不是壞事,就讓鏢師給推薦了一位鏢師,來丁家專門教俊奇武術(shù)。自此,俊奇日間課讀習文,早晚隨師練武。
諸位看官,滄州自古乃兵家重地,戰(zhàn)事頻仍,又因其臨近渤海,方圓百余里皆為蘆蕩荒灘,人煙稀少,素為軍犯發(fā)配之地,也是很多叛將強人躲避朝廷緝拿的理想去處,故滄州自古民風強悍,人多習武。明朝建立之后,隨著官府對各種物資專賣的限制進一步放開,私商大量出現(xiàn),這必然導致商品流通的繁榮。古時交通不比現(xiàn)代,路途遙遠,山重水復,難免會遇到劫匪,貨主自然需要一些人手來保護運輸?shù)陌踩淑S局也隨之興起(按:鏢局實際起源于明代,在明代稱標行,鏢師稱標客,直至清末才有了鏢局的稱謂,但標行一直沿用,鑒于鏢局稱謂為今人所習見,故本書稱鏢局而非標行)。因為滄州是南北水旱交通要沖,是京、津、冀、魯、豫商品流通的必經(jīng)之地,也就成了走鏢的要道,故滄州的鏢局業(yè)很是興旺。
這鏢局是吃武藝飯的,須武藝高強才可立足,故武林高手云集滄州自不必論,以致清末有“鏢不喊滄州”之語。何為“鏢不喊滄州”?所謂喊鏢,就是鏢師押鏢經(jīng)過某地時,前面開路的趟子手要喊出押鏢者的鏢號,以起到震懾劫匪的作用,而“鏢不喊滄州”,就是在押鏢經(jīng)過滄州地面時,須扯下鏢旗,不喊鏢號,悄然而過。為何要這樣?一是滄州鏢局遍地,一般不會發(fā)生劫匪劫鏢的事,沒必要喊鏢;再就是喊鏢有逞強之嫌,會招致滄州當?shù)冂S局的壓制,所謂“強龍難壓地頭蛇”,為避免麻煩,所以干脆就不喊鏢了。
那教丁俊奇習武的鏢師叫沈軒武,三十出頭,與其他兩位在丁家的鏢師一樣,都來自附近的同盛鏢局。因為要和強盜劫匪打交道,鏢師們練的武術(shù)可都是御敵搏殺的真玩意兒,江湖行話叫尖掛子,掛子指武術(shù),尖是真的意思。而走江湖賣藝的則叫里腥掛子,里腥是假的意思,注重花法表演,當然不排除江湖賣藝者里面也有尖掛子。沈鏢師練的武術(shù)當然屬于尖掛子,但不是滄州當?shù)氐奈湫g(shù),而是學自同盛鏢局總鏢頭袁宏的正宗少林功夫。
沈軒武先對丁俊奇講了一些練武的戒規(guī),如:須逐漸加功,不可猛進;須恒心練習,不可中輟;須節(jié)制色欲,不可狂飲;須涵養(yǎng)德性,不可恃強凌弱、好勇斗狠等。隨后就教他練一些基本功,諸如柔功(溜腿、下腰、搖臂、開胯等),呼吸功(練習深緩呼吸以強肺,肺強則氣盛,氣盛則力大,為少林派強身增力的秘法,坊間多有不知)、樁功(穩(wěn)固下盤、堅實內(nèi)臟、強筋騰膜、養(yǎng)氣換勁)、臥虎功(以掌指撐地,身體俯臥,保持不動或做伏地挺身)以及沖拳踢腿等功夫。
沈軒武原以為丁俊奇是富家子弟,吃不得苦,習武不過是一時之興,過個十天半月自然就會打退堂鼓。哪知他性情堅韌,加之興趣所至,對于師傅所教如獲至寶,早晚踏實練習,不敢懈怠,不出兩月,一個四平馬步竟能很標準的一次站好一會兒。沈軒武心想這小子不簡單,是塊練武的料,就繼續(xù)教他拳術(shù)。
沈軒武教的拳是少林太祖長拳,傳說此拳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創(chuàng),當年他游歷嵩山少林寺時,將此拳傳于寺僧并把拳譜留在寺內(nèi),因宋太祖武功高強,又久經(jīng)沙場,所以少林寺僧對此拳非常重視,列為入門必修的拳術(shù)。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在其【紀效新書】中說:“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各勢各異,而實大同小異?!泵髂┲湫g(shù)家程沖斗在其【少林棍法闡宗】一書中也說:“惟楊家槍、太祖長拳、綿張短打(按:經(jīng)考證,綿張應(yīng)為綿章)、孫家陽手棍、少林兼槍帶棒,乃五家不傳。茍能習練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棄之矣。”可見太祖長拳在明代已頗有聲譽。此拳原來架勢開展、大開大合,經(jīng)少林寺僧長期研練,對其作了一番修改,使之架勢緊湊、攻防嚴密,故雖曰長拳,實為短打,其實戰(zhàn)性較原先大為增強。
沈軒武先把此拳演練了一番,丁俊奇看得喜歡,恨不得立時就把它學會。由于他悟性高,又勤奮,不到兩月,便把這套拳練熟了,而且像模像樣,頗有高手風范。沈軒武覺得他天賦不凡,回頭就對他師父袁宏說了。袁宏聽了,就讓沈軒武帶丁俊奇來趟鏢局,想見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