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初到田地
小云挽著水壺,戴上草帽,穿著涼鞋,鎖上大門就出了巷子。走到村中的池塘,她往左邊的大路一拐,就進了通往農(nóng)田的路。
路的一側(cè)是很大的曬谷場,現(xiàn)在正曬著好幾家的剛收割不久的稻谷,其中也曬著小云家的稻谷。像小云家那樣家里沒有陽臺的村民,只能在曬谷場曬稻谷。有些村民蓋了小平房,直接在自己陽臺上曬,省事省心。有時突然有暴雨,收起來也及時些。
路的另一側(cè)就是農(nóng)田了,正種著青菜、冬瓜、甘蔗等等各種蔬菜,長勢非常喜人。小云想著昨晚媽媽做的菜,都想流口水了,新鮮的菜真好吃。不知道自己家里種了什么菜呢。小云有點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曬谷場的一邊就是村里的公廁,一邊寫著個“男”,一邊寫著個“女”。這時村里人還很窮,家里都沒有廁所的,小便就拉在尿桶里,等半滿了就換另外一個,都半滿了,就挑到田里。
加上河里的水稀釋一下,澆菜澆瓜什么的,菜就會長得特別好,連肥料都省了。
如果村民要大號的話,就算半夜內(nèi)急,也得跑公廁。小云想,這太尷尬了吧,又麻煩。然而村民都覺得沒什么不妥的,就小云這個外來人想太多了而已。
廁所旁邊就是一條河了,這條河順著農(nóng)田蜿蜿蜒蜒的不知道到哪里去。不過靠著這條河,養(yǎng)活了整條村子。村里人在河上蓋了個抽水房,買了機器,定時從小河上抽水。河水就沿著一條大水渠奔騰,再沿著大水渠的分支,流到各個農(nóng)田的溝渠里。
村民每隔一米半寬的田地就豎著挖一條四公分寬水溝,每隔十米長的田地就橫著挖一條四公分寬水溝。這樣,所有的田地就如一個個田字格,羅列在大地上,整齊劃一。這保證每里面的田地都能接受到河水的灌溉,只要夠勤快,土地就有產(chǎn)出。
小云看了這種方式,覺得古人還是很聰明的。雖然不能保持濕度、溫度和能量的穩(wěn)定,但是產(chǎn)出應(yīng)該也算可以。因為現(xiàn)在農(nóng)民還是靠天吃飯,農(nóng)作物的生長周期也非常的長。在五十世紀里,她農(nóng)場的稻谷半個月就有收成,青菜2天就能出土。這個時代絕對達不到這種生產(chǎn)速度。
既來之,則安之吧。小云想。
雖然小云沒去過自家的田里,但是村民友善啊,都是看著她長大的。村民們看到小云挽著水壺,就知道她去找父母了。
田里的大嬸大叔都紛紛跟小云打招呼:“小云,你去田里找爸爸媽媽呀。你好乖啊?!?p> “是的,大嬸大叔,我不知道怎么去自家家田里。你能告訴我怎么走嗎?”
“你就順著這條路走,拐兩個彎就到了,你家田頭有棵番石榴樹。”
“謝謝大嬸?!?p> “哎呀,這孩子好了之后好乖,好懂事??!不過以后要叫我三嬸呀?!?p> 小云馬上應(yīng)了:“三叔三嬸?!?p> 這個小村莊,大部分都是姓楊的,少數(shù)幾戶姓齊和霍。楊是大姓,往祖上數(shù)幾代,多數(shù)都是親戚,所以延續(xù)下來,大都是沾親帶故的。像三嬸、六婆、七叔公、三太爺、大伯娘這些真的不在少數(shù),爸媽不教的話,小孩真不知道怎么稱呼,。小云初來乍到,不會叫,只好都大嬸大叔大伯的叫著。
姓齊和霍的家庭住得比較遠,快到村尾了。這幾戶人家是以前戰(zhàn)亂的時候,逃難到這小山村避難的。后來戰(zhàn)爭停息了,可是也沒找到自己的親人,就在這里安居樂業(yè)。村里人也逐漸接受了他們作為村里的一份子。
現(xiàn)在村里把楊姓家族歸到第一生產(chǎn)隊,齊姓歸到第二生產(chǎn)隊,霍姓歸到第三生產(chǎn)隊。當(dāng)然村長都是小云的大伯娘就是齊姓。
小云向那棵在農(nóng)田里特別突出的番石榴樹走著,不到十分鐘就到了樹下。
她先是看到最前面整整齊齊地一片田地都種了甘蔗。下面也對應(yīng)有幾行地,其中兩行種著冬瓜,冬瓜都已經(jīng)成熟了,沉甸甸地掛在架子上,似乎要把架子壓斷。還有一行種了姜,圍繞著姜的邊上都種了一圈芋頭。另外一行就種著青菜,青菜和姜之間的水溝里也種著通心菜,正長得茂密呢。田頭都分散著種了好幾棵辣椒樹,長得枝繁葉茂,還看到葉子里藏著好多紅辣椒和青辣椒呢,特別喜人。
還有幾行地上面沒種什么了,只看到一些殘留的菜葉。爸爸媽媽兩人,一人正站在一塊地上鋤地呢。
小云看到媽媽用力一鋤下去,手腕一翻,一大塊泥土被翻起來,再一鋤一翻,又翻起一大塊泥土。
夫妻兩人背后的衣服都濕透了,貼在背上,別提多難受了。
這時,太陽也已經(jīng)升到半空了,散發(fā)著熱力。幸好從番石榴那邊不時地吹來一股股涼風(fēng),暫時緩解了周邊的熱氣。
看到這一幕,小云有點想流淚的感覺,這對年輕的夫妻日夜在田地上操勞,只為了撐起一個家庭?!皨寢?,爸爸!”她大聲叫喚著。
聽到小云的叫聲,夫妻都驚喜地轉(zhuǎn)過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