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從聊天群開始復興羅馬

第三十九章 新村【上】

從聊天群開始復興羅馬 雪夜訪岱 2043 2020-10-31 23:46:39

  新村的建設并不順利,不過維可還是頂住了壓力。

  壓力主要來源于超前的規(guī)劃理念。

  維可的觀念里,中世紀的新村莊,一般要具備下面幾個要素。

  最先考慮的是地形,維可規(guī)劃的新村,距離海濱不遠,大概只有兩三公里左右,在新村地基就能望見海岸線。

  新村不建在海邊,而是建在一條小溪的旁邊,不只是為了獲取淡水資源更加方便,也是是為了以后能和其它村莊連成一片。

  淡水,雖然是制約村莊發(fā)展最重要的因素,農業(yè)時代,各種各樣的生產生活活動都離不開淡水。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淡水資源利用最大化,讓這片土地的人口承載力再上升一個層級。

  這才是維可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維可不但要將溪水通過水渠引入村內,還要開鑿水井,甚至要分開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

  到最后,圍繞阿卡迪亞重建排水和供水系統(tǒng),重現(xiàn)羅馬人在城建造詣方面的輝煌。

  而新村,一切都是新的,建設成本也是最低的,這里將成為最適合建立試驗區(qū)的地方。

  村莊的建筑占地大概要1.5平方公里,村莊不同區(qū)域之間,應該有更明顯的界限。

  木墻或者籬笆這種固定的界限用處并不大,維可更希望構建出生活區(qū),商業(yè)區(qū),農耕區(qū)這種按照作用分類出不同的區(qū)域,而這種區(qū)域之間的界限,是“人”。

  準確來說是從事不同職業(yè)的村民們。

  所以,商業(yè)區(qū)的主干道要更寬一些,生活區(qū)的公廁應該更多一些,農耕區(qū)的土地要足夠肥。

  這些細節(jié)才是決定阿卡迪亞成長為城市的關鍵。

  八百人的村莊,在這個時代已經(jīng)算是大村了,周圍普遍是兩三百人的村莊,這些村莊更像是雜亂的聚居地。

  甚至只有一百來人的村莊在小亞細亞到處都是。

  所以,這預計有著八百人規(guī)模的村莊,也應該要發(fā)揮一些城鎮(zhèn)才能發(fā)揮的作用了,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第一,好歹有個最簡易的小教堂,用來充當聚會和祈禱的公共場所。

  教堂,是一個村莊中里少見的石制建筑,也是一個村子的門面。

  一個村莊大小是由教堂的大小決定的,人有多少教堂就有多大。

  所以,哪怕維可再反對把資源都投入教堂建設里,她也不得不在規(guī)劃里將教堂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上。

  只是,維可為了發(fā)揚教堂的實用性,要確保教堂能夠在一定條件下發(fā)揮“堡壘”的作用。

  即使其他房子都化為朽木,教堂要依舊堅挺,屹立不倒。

  在中世紀,幾乎所有的教堂鳥瞰都是十字的形狀,但有少數(shù)教堂因為石材不夠只好建成一字。每個教堂旁邊都會有一片小墓地,整個教堂連墓地都會建一圈柵欄——人手一撐就能翻過去的那種。

  墓地除了占地方,還成為了滋生疾病的溫床,所以未來肯定要推行火葬,讓火葬成為所謂“傳統(tǒng)”中的一部分。

  當然,墓地在現(xiàn)階段還是有一些作用的。

  但教堂附近,除了墓地,別的什么用都沒有,而墓地為什么要挨著教堂?無非是求個死后的好去處罷了。

  兩者在功能上的兼容性很差。

  在維可的設想里,這種華而不實的教堂,肯定不會出現(xiàn)在阿卡迪亞。

  阿卡迪亞的教堂,將是小型的要塞,是戰(zhàn)斗的象征。

  高墻,瞭望塔和窄小的窗戶,城垛,地道和灰色的鐵柵欄門。

  教堂頂端矗立的十字架,將成為不朽的戰(zhàn)旗。

  只要教堂還矗立著,就意味著鷹旗還飄在這里,就意味著帝國還沒有滅亡。

  這才是教堂應該發(fā)揮出來的作用。

  教堂將建立在村莊北面,背靠小河,河對岸就是民兵的營地。

  民兵營地之所以要挨著教堂,是在面臨敵情的時候,民兵可以迅速進入教堂,以此為據(jù)點,或攻或守,都可以。

  而神職人員們,也要進行系統(tǒng)的軍事訓練,并且在戰(zhàn)斗來臨之時,充當民兵團的第二指揮官。

  也就是改良版的隨軍牧師。

  “隨軍牧師”這一職位在消失了三百年之后,再度出現(xiàn)在了歐洲和小亞細亞的土地上。

  公元742年,德國雷根斯堡宗教會議首次正式規(guī)定,在軍隊中設立隨軍牧師一職,但是隨著基督教在歐洲取得統(tǒng)治性地位,隨軍牧師漸漸消失在了歷史的潮流中,第二次十字軍之后,各國基本沒什么隨軍牧師了。

  再度復興,是在16世紀,波蘭國會首次為步兵和騎兵設立了軍屬牧師。

  阿卡迪亞在這方面領先了時代一五十年。

  第二,一些公共設施,比如,用來烤制面包的烤爐,可以磨粗糙面粉的水磨,可以制作簡單金屬農具的工坊,還有縫制衣服的織廠。

  除此之外,公共廁所,堆肥場和畜牧的集中養(yǎng)殖也要納入新村規(guī)劃中。

  水如果有小溪的話,可以直接在溪水旁邊建立水磨房,因為如果建在海邊,就必須另外開辟一條水路。而風車比較簡單一點,直接建在山坡有風的地方就可以了。工坊和織廠則建立在集市附近,讓生產和交易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路程減少。

  新村將會有一個集市。集市內設立面包房,干酪鋪,鐵匠鋪和盔甲鋪,在未來陸續(xù)增加籃子鋪,馬鞍鋪,木匠鋪和木雕鋪,如果發(fā)展順利,甚至還會有船鋪。除了這些鋪子以外,每個星期日將是趕集日,允許村民賣各種家畜蔬菜和日常家用品。

  維可的目標是將村莊中心從教堂轉移到集市中去,讓村莊的微經(jīng)濟循環(huán)加速,爭取培養(yǎng)出一批通過原始的資本積累產生的投資者,來帶動其它村莊共同發(fā)展。

  新村承擔的責任也更加重要,簡單來說,這就是個微型的“經(jīng)濟特區(qū)”。

  第三,村民的住所,從建材到位置,都有新的嘗試。

  住所要分布在主干道周圍,以硬泥,木材取代稻草這種建材。

  房屋也統(tǒng)一設置成了兩層,下層有一半沒有遮蔽,算是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緩沖帶。

  中世紀的普通農民,住所一般沒有房間分割,由墻、泥地、和茅草屋組成,房間里面也沒什么家具,最重要的家具就是那張床,大部分普通村民每一家只有一張床,無法負擔其第二張床。所以,床往往是代代相傳的重要遺產。

  在中世紀平民家庭里,所有家庭成員都是睡在一張床上的。床在中世紀不只是睡覺的地方,它是抵御寒夜的工具,也是家庭成員社交生活的中心。白天,大家會在床上吃飯、交流、工作等。到了晚上,所有人擠在一起御寒。

  維可沒法改變這種情況,家具廠太遙遠了,所以她只能將“土床”這種概念推廣普及。

  “土床”這種概念有些類似于在華夏北方很普遍的“炕”。

  只是地中海氣候,不用燒火取暖罷了。

  一般的土床,寬約一米七到兩米三左右,長可隨居室長度而定。

  這是一種土石結構的建筑設施,當然,等阿卡迪亞磚的產量慢慢上升之后,可以用石磚代替燒干的細泥土。

  土床,能很好的和房子結構融合在一起,在房子中間,壘一堵墻,作為所謂的“支柱墻”,支柱墻兩面各自修建一個土床,在床面覆蓋上比較平整的石板,石板上面再用一層泥泥摸平,泥干后鋪上布席就可以使用。

  讓孩子和父母睡在支柱墻兩端。

  除了土床,做飯生火的公共爐火要增加,起碼要保證每條街有一個。

  在房子內做飯的火災危險太大了,必須要將村民做飯的地方放在公共場合,派專人管理。

  做飯產生的廚余垃圾,也派專人管理,運到堆肥場,變成肥料。

  而每家都應該有自己的小院子,院子很重要,在維可的設想里,院落是小農經(jīng)濟再循環(huán)的重要場地。

  第四,村莊外圍的規(guī)劃也很重要。村外面還有很多森林和荒地,維可計劃將在荒地上建設果園和菜圃,等過幾年村莊成熟之后,在此基礎上建立莊園和牧場。

  這個時代,最苦的人還是農民。他們的房子又窄又小又簡陋,房子里人又多,因此六個嬰兒生下來會有一個立刻死亡,四成小孩子活不過六歲,大約只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可以活到五十歲,僅僅只有百分之十可以活到六十歲。

  而且食物,飲水都不衛(wèi)生,因此疾病蔓延很快,跳蚤和蟑螂隨處可見,而農民們甚至沒有精力去消滅它們。

  要保證村民們的生活得到改善,要充分發(fā)揮因地制宜的指導思想。

  維可打算提倡讓每家人都在院子里散養(yǎng)一些雞和鴨,種一些品種單調的蔬菜,如蘿卜,甘藍之類。

  每家人都必然有生存技術;男性負責農業(yè)和狩獵,婦女和兒童應該都會紡線織布,燒陶,織網(wǎng),還有最重要的釀酒技術,讓釀酒業(yè)成為阿卡迪亞附加產值最高的產品。

  而想要提倡全民釀酒,合作生產是必須的。協(xié)調合作的管理職責落在村莊長老和村莊會議上,他們負責規(guī)劃一年的農業(yè)生產互助,組成自釀酒收購小組,統(tǒng)一收購儲藏村民們自釀的葡萄酒。

  最后,除了釀酒,橄欖榨油也要作為備用方案,時機成熟之后,鼓勵村民參與榨油工作。

  爭取將橄欖油和葡萄酒的產量在兩年之內翻一倍,努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

雪夜訪岱

s10總決賽,SN輸了……QAQ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