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我讀歷史之碎碎念

第40章 射帶鉤亦能射天下

我讀歷史之碎碎念 九折肱 1822 2020-10-28 11:00:00

  《姜小白來也》—射帶鉤亦能射天下

  干時之戰(zhàn)

  魯莊公親自率兵護(hù)送公子糾歸齊,半路得到消息,公子小白已繼位,且安排兵馬以待。

  管仲射小白,中小白帶鉤,小白詐死騙過管仲。

  公子糾不復(fù)擔(dān)憂小白爭位,且國有內(nèi)應(yīng),自然安步當(dāng)車,現(xiàn)在形勢突變。

  魯莊公的臉面過不去,明明與齊大夫會盟約定扶持公子糾,現(xiàn)在陡然意外,于是就勢進(jìn)攻齊國,意欲幫助公子糾奪位。

  《春秋》記載。

  齊人殺無知。公及齊大夫盟于既。夏,公伐齊納子糾。齊小白入于齊。

  及齊師戰(zhàn)于乾時,我?guī)煍】儭}R人取子糾殺之。

  從春秋的筆法來講,對于齊桓公的即位有看法。

  首先選定公子糾繼承君位是齊國大夫與魯莊公共同協(xié)商,算是合法繼承,而現(xiàn)在小白用詐術(shù)搶先即位,非法,至少魯國不承認(rèn)。

  表述上是“齊小白入于齊”,“入”字是一種厭惡的表達(dá),含有批判的意味。

  “齊人取子糾殺之”。

  史料有記,子糾為魯國迫于齊國大兵壓境,前有干時之?dāng)?,已是驚弓,不得已殺子糾平息齊桓公的怨恨。

  春秋筆法,微言大義,說句笑話,文字游戲玩的溜溜的,有一套儒家的東西在里面。

  也有人批評魯莊公,齊國雖強(qiáng),不至于滅魯,魯國還是有實(shí)力的,幾百年來齊國無力挺進(jìn)中原就是因?yàn)橛恤攪鴻M亙,阻擋了向中原擴(kuò)張的勢頭。

  干時之戰(zhàn)雖然敗的一塌糊涂,不至于受齊國要挾致公子糾于死地。

  話又說回來,既然魯莊公無力協(xié)助公子糾歸齊,又不能戰(zhàn)勝齊國強(qiáng)行扶持公子糾,而且齊桓公又得到了齊國國內(nèi)上下的支持。

  如果一味的強(qiáng)行抵制對抗,政治上說就顯得比較幼稚,所以放棄公子糾與齊國修好,是合乎大國政治的,僅僅從道義上批評魯莊公不能保護(hù)子糾似乎太牽強(qiáng)。

  干時之戰(zhàn),顯示了齊桓公的實(shí)力,這當(dāng)然離不開鮑叔的鼎力輔助。

  公子糾誤以為小白已死,慢悠悠到齊用了足足六天時間,給了小白和鮑叔很充足斡旋的準(zhǔn)備。

  小白詐死,騙過管仲,于是跟鮑叔日夜疾馳奔赴齊國。

  與諸大夫的斡旋溝通,鮑叔最重要的理由便是依仗別國,必然在政治上受到他國的掣肘,不能自主,齊國本為大國應(yīng)該引以為恥。

  這得到了眾臣的肯定與支持,誰也不敢拿國家的政治前途打賭,于是公子小白即位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召忽死與管仲囚

  公子糾死于大國政治的博弈,召忽為人臣,自殺以殉,可為死忠。

  管仲請囚。

  召忽之死在儒家看來,值得贊揚(yáng),體現(xiàn)了為人臣之忠,雖死為大。

  但是在管仲的事上,發(fā)生過激烈的爭論。

  這發(fā)生在子路與孔子的身上。

  子路性情爽直,快人快語,有所疑則問。

  他肯定跟同學(xué)們熱烈的討論過,且頗有心得,但是并不滿足。

  一次就在課上向自己的老師孔子提出自己的問題。

  子路問于孔子曰:管仲之為人何如?

  老師,您怎么評價(jià)管仲這個人呢?

  子路心里想,管仲這個人,說他仁義似乎算不上,說他不仁義,又做了許多比仁義更有仁義的事。看老師怎么說。

  提出這個問題,很驕傲,準(zhǔn)備好了跟老師大論一場。

  子曰:仁也。

  很簡單啊,管仲做到了仁。講究仁道,是按照仁的思想來實(shí)踐的,沒有問題啊。

  你這家伙有什么想法說來看看。

  子路這下來勁了,把自己的論文都要背出來,說了一大通,有理有據(jù),氣勢磅礴。

  昔管仲說襄公,公不受,是不辯也。

  欲立公子糾而不能,是不智也。

  召忽死公子糾,管仲囚,是不忠也。

  家殘于齊,而無憂色,是不慈也。

  桎梏而居檻車,無慚心,是無丑也。

  言無恥惡之心,事所射之君,是不貞也。

  仁人之道,固若是乎?

  這一連串早就準(zhǔn)備好了,真是連珠炮似的,慷慨陳詞。

  說完得意洋洋,看著老師,那樣子,老師,我怎么樣,是不是很厲害?我的見解,同學(xué)們都辯論不過我呢。

  老師就是老師,怎么說話都很圓。

  子曰:

  管仲說襄公,襄公不受,襄公之昏也?!鞘窍骞康埃P(guān)管仲什么事?

  欲立子糾而不能。

  —人都有運(yùn)氣好壞,那是管仲的運(yùn)氣差,時運(yùn)不濟(jì)啊。

  家殘于齊而無憂色,是知權(quán)命也。

  既然沒辦法啊返國救助家人,發(fā)愁有什么用,不如沉靜的等待,以觀其變。

  桎梏而無慚心,自裁審也。

  —被囚不死。從容自若,那是有他自己的價(jià)值判斷。

  事所射之君,通于變也。

  ——后來跟隨齊桓公,這是懂得變通啊。

  不死子糾,量輕重也。

  ——不為子糾而死,這是明白不為一人君,要為天下,孰輕孰重。

  再說了,公子糾沒有就君主位,理論上他們不是君臣關(guān)系,管仲不能算是他合法的臣子。

  管仲沒有被這死板的理論束縛,最后輔佐桓公一匡天下,成就大功名,這有什么值得非議的呢?

  召忽雖然為子糾死掉了,也太過于拘泥“仁”了,沒有什么可以夸耀的。

  死的不值。

  你看你看,大老師就是大老師,什么話到他嘴里說的都那么動聽,也見得孔夫子這個人不是那么板著面孔,拿著“仁”的大棒子揮來舞去,專門挑別人的毛病。

  當(dāng)然,這也是管仲的成功,如果相反,不知道會不會是另一種情形呢。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