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我讀歷史之碎碎念

142章 召陵之盟

我讀歷史之碎碎念 九折肱 1832 2020-12-19 20:01:00

  《楚世家》·若敖·楚齊召陵之盟

  成王惲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結(jié)舊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十六年,齊桓公以兵侵楚,至陘山?!背赏跏箤④娗暌员?,與桓公盟?;腹珨?shù)以周之賦不入王室,楚許之,乃去。十八年,成王以兵北伐許,許君肉袒謝,乃釋之。二十二年,伐黃。二十六年,滅英。

  楚成王即位時,尚年幼,那么他是弒殺了其兄堵敖得到君位的,就是說成王與堵敖各自有自己的政治勢力集團,在這場斗爭中,成王勝出。成王即位時,軍政大權(quán)掌握在子元手里。子元是誰呢,成王的叔父,文王的弟弟??梢灾莱闹饕瘟α渴钦驹诔赏踹@一邊的,另外后來這個子元因為覬覦成王母親,也就是息媯美貌,被息媯聯(lián)合若敖族肅清了子元勢力。這樣,王室與若敖族在這事上一定產(chǎn)生了分歧。

  成王即位,他的政治集團非常高妙,做了三件事,或者說不止三件,三類事,一是布德施惠,拉攏國內(nèi)勢力,這是因為成王即位的并不具有合法性,屬于弒君,但是他的力量很強勢,占據(jù)了政治上風(fēng),即位后有必要穩(wěn)定國內(nèi)局勢,采取的措施是布德施惠。第二,結(jié)舊好諸侯,就是說與楚國的盟友加強和睦,建立友好,這是對外。這樣做內(nèi)外穩(wěn)固,比較有政治智慧。其時主要的權(quán)勢掌握在子元手里,也可以見得這個子元頗有一些能力。后來被息媯諷刺,帶兵出擊,中了息媯的圈套,我自己覺得這里有沒有息媯要為息侯報仇的原因呢,也許有,也許沒有。

  第三個很重要,與周天子恢復(fù)關(guān)系。楚國到成王之前,基本上與周天子分庭抗禮,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到了成王,政治策略有了改變,使人獻天子,形式上表達對周王的忠誠。周王也明白,天下諸侯包括周王對楚國實在是控制不了。成王這么做得到的結(jié)果非常好,周王也是無奈之舉,不過順水推舟,彼此都是表面上玩花招,于是天子賜胙,曰:“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于是楚地千里。有了周王政治上的承認,楚國更加大肆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直到齊桓公時,中原對楚國的威脅已經(jīng)到了非常忌憚的地步,毗鄰楚的姬姓諸侯只能選擇歸附楚國,這讓周王的尊嚴再次受到打擊。

  齊桓公稱霸最主要的旗幟就是“尊王攘夷”,攘夷的目標一是北面的山戎,一是南面的楚國,對中原國家來說,山戎與南楚都是“非我族類”,山戎好辦,楚國就麻煩了。

  十六年,齊桓公以兵侵楚,至陘山?!背赏跏箤④娗暌员?,與桓公盟?;腹珨?shù)以周之賦不入王室,楚許之,乃去。

  齊桓公向楚大夫屈完陳列諸侯之師:“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意欲從氣勢上打擊楚國,但是屈完很了不起,知道齊桓公玩的那一套:“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边@番話,軟中帶硬,意思是什么?你齊桓公號稱王者之師,仁義之師,不以兵車盟諸侯,現(xiàn)在依仗武力,不好意思,你若講規(guī)矩,大家好來好往,要打,我們也不懼。齊桓公也看到了楚國強大,而無隙可乘,便與楚在召陵訂立盟約,是為召陵之盟。這次召陵盟約表現(xiàn)了什么呢,齊桓公率領(lǐng)的諸侯聯(lián)軍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大,楚國的綜合實力在中原聯(lián)軍面前毫無畏懼,以一國對峙整個中原,仍然能不卑不亢。

  看一下《左傳》中的精彩描述:

  《左傳·僖公四年》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皩υ?“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fù),君其問諸水濱?!?p>  齊桓公率兵伐楚,楚國人說話了,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風(fēng)馬牛不相及,為什么跑到我們這來玩耍呢?管仲,這個你們不向周王進貢包茅,而且還想問問當(dāng)年昭王怎么回事?管仲的理由很牽強,但是來了總要有個說法。楚國的答復(fù)是,好辦,包茅按時送,這不是問題。至于昭王嗎,請去問漢水好嗎?這讓管仲很難堪,打也不是,估計也難以取勝,萬一打不贏,這霸主的面子沒地方擱,還好楚國也給了臺階,按時進貢包茅。齊桓公也見好就收,齊楚盟約,和平協(xié)定。

  十八年,成王以兵北伐許,許君肉袒謝,乃釋之。二十二年,伐黃。二十六年,滅英。

  但是楚國人并沒有拿召陵之盟當(dāng)回事,大概齊桓公很滿意,至少表面上看讓楚國屈服,其實不然,召陵之盟后第二年,楚國伐許,伐黃,滅英。太史公在召陵之盟后緊接著記述楚國的擴張,真是對中原霸主齊桓公的辛辣諷刺。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