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家》·魏安釐王(1)
先從一個成語說起,這個成語是“抱薪救火”。我們現(xiàn)在通常的成語,一般的都是來源于某一個歷史故事,關(guān)于人事的故事。那么從這樣的成語中能傳達(dá)出某一種特別的意義,甚至也可以得出對某一歷史人物的一個印象。那么這種來自所謂成語故事的印象有多少是比較準(zhǔn)確的,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這個就很難說。
而這些成語很多是從古代一些能言善辯者的議論中流傳下來的,也有一些寓言故事,其中的故事真實性都不好說,只是表達(dá)者為他自己的言論做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jù),并非就是與這個故事有關(guān)的人必然那樣。抱薪救火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這個故事是關(guān)于魏安厘王的,或者魏安釐王,也有說是魏安僖王,很奇怪的一個謚號。抱薪救火這個詞是一個縱橫家,叫蘇代的,也就是大名鼎鼎蘇秦的弟弟,他在勸說魏安厘王時提出來的。這個詞的本意是說抱著柴草去救火,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更加擴(kuò)大不可收拾,也就是說方法不對。
出處有許多,比如下面: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p> 《戰(zhàn)國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而火不止?!?p> 《文子精誠》:“夫水濁者魚[口撿去手],政苛者民亂,上多欲即下多詐,上煩擾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爭,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無以異于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蘇代曾經(jīng)去魏國游說,目的是說服魏安厘王參與合縱抗秦,蘇代和他的老兄蘇秦玩的都是一個路線,就是主張六國合縱一致對抗秦國。魏國與秦國沖突不斷,魏國連連挫敗,不得已有人就建議不如主動提出媾和,跟秦國談判,我們割讓部分土地給他,暫時緩和下局勢,實在是撐不住了。哪塊地呢?南陽。南陽這地方距離秦國最近,說實話,你不給秦國,秦國隨便也能拿得到,給呢看上去算個人情,事實上南陽這個地方,魏國已經(jīng)很難做到有效控制,割讓南陽對秦國來講是件好聽不實際的買賣。
當(dāng)時蘇代就反對這樣,說了一大通意思就是不能用割讓土地的方式來滿足秦國,秦人的欲望沒有窮盡,這個頭一開,以后怎么辦,打個比方說抱著柴草去救火,只能助長火勢,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必須合縱大家團(tuán)結(jié)起來對抗,才是穩(wěn)妥的辦法。這是蘇代的觀點。蘇代的目的很明顯,就是來往列國達(dá)成聯(lián)盟,自己從中得到實惠,他的老兄蘇秦就是干這個的。
我們現(xiàn)在來看,不占立場的說,各有各的想法,蘇代反對魏王割讓土地,魏國呢,被秦國打的不行,沒有別的辦法,拿出南陽這塊地方不痛不癢,反正自己也不能管轄了,但是屬于魏國的轄域,不如送給秦國,秦人得利也可以暫時退兵,再想別的辦法。這是魏國的當(dāng)務(wù)之急。事實上從魏國看確實也沒什么損失,秦人耗資發(fā)動軍事行動,結(jié)果拿到一個本來就是一個兩不管的地區(qū),根本不合算,有些吃虧。蘇代那么一說,抱薪救火就流傳下來,甚至成為魏安厘王愚蠢昏庸的代名詞,惹人恥笑。但是看魏國戰(zhàn)國的歷史,魏安厘王執(zhí)政的三十年,應(yīng)該算是魏惠王以后一個再次復(fù)興的階段,韓非子也評價說“儼然中興之主”。這樣一看,截然不同的觀點,但是成語“抱薪救火”卻把魏安厘王塑造成一個懦弱無能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