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我讀歷史之碎碎念

510 抗秦

我讀歷史之碎碎念 九折肱 1458 2021-02-08 20:35:00

  《楚世家》·末代四十年·楚考烈王·合縱抗秦

  楚考烈王在的時期被人稱為一個中興期,與其這么說,倒不如說楚國正在進入沒落期,因為烈王后不足四十年,楚國亡于秦?;蛘哒f是楚國最后的回光返照,一則滅魯,一則合縱五國抗秦。前后來看,這個功績應該算到黃歇的頭上去,黃歇即春申君。史家對黃歇的評價很高,在戰(zhàn)國四公子中首屈一指,甚至認為其他三位比起春申君來自降一檔,不能與春申君相媲美。

  為什么這么講呢?主要是考烈王即位前后完全依賴于黃歇一人,差不多可以說維持楚國這一段中興期的正是他黃歇。頃襄王時他主張親秦,考烈王時也沿襲了這一國策,不同的是楚國往往以割地賂秦的方式維持親密關(guān)系。

  從秦國講,正希望看到這個局面,故而騰出手來兵指趙魏韓,遠交齊國,黃歇北伐滅魯就是在秦趙大交兵的時候完成的,長平之戰(zhàn)極大的消耗了趙國力量,這個時候能有實力抗衡秦國的也大概只有楚國了,所以在秦國繼長平之后再一次包圍趙國的時候,發(fā)生了最后一次合縱抗秦,但是只有五國,齊國遠在東方,因為過去的聯(lián)國伐齊,與諸侯不睦,懶得搭理這些事,沒有參與。

  這次合縱頗有趣味性,楚國原打算坐壁上觀,沒想到趙國出了一個毛遂,大家都知道毛遂自薦的故事,就是趙國派出以平原君為首的使者前往楚國求援。

  平原君一行來到楚國,向楚考烈王陳述合縱抗秦的利害關(guān)系,從“日出”談到“日中”,楚考烈王還是猶豫不決。據(jù)《史記?平原君列傳》載:毛遂于是拔劍而前,走近楚考烈王說:“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shù)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zhàn),一戰(zhàn)而舉鄢郢,再戰(zhàn)而燒夷陵,三戰(zhàn)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縱者為楚,非為趙也?!背剂彝跣呃㈦y當,“唯唯”答應,“歃血而定縱”。

  回頭看毛遂的一番話確實慷慨有力,直指問題的關(guān)鍵,更是鮮明的提出趙國亡下一步就是楚,而且秦楚世仇,不思復仇反而與秦為親,天下所羞。合縱者為楚,非為趙也。正所謂“毛遂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考烈王亦覺恥辱,最后同意春申君帶兵援趙。有人提出這是考烈王演給秦王看的一出戲,表示勢非得已,其實想多了。合縱援趙,本身就是撕破與秦國的外交關(guān)系,這與演戲不演戲有什么區(qū)別?

  不過這次合縱以失敗而告終,參與合縱伐秦的國家有韓、趙、魏、楚、燕五國,以楚考烈王為縱長,春申君黃歇執(zhí)掌軍事。五國軍隊一直攻到函谷關(guān)。當秦軍出動時,五國聯(lián)軍皆后撤,無功而散。此次戰(zhàn)役是戰(zhàn)國合縱抗秦的尾聲,它不僅沒有能遏制住秦的擴張,反使東方各國更趨瓦解。在失敗面前,總會各有各的理由和抱怨,這也恰恰是列國合縱抗秦始終不能取勝的原因。列國間今日為親明日為仇,秦國連橫各個擊破,不吝錢財權(quán)位,以誘惑各國權(quán)臣,導致其合也興奮,其敗也互怨。

  魯國就是在整個時期被楚國所滅,對楚國來說失之于秦,收之于魯,楚國正式取魯之地,并將魯頃公遷封于莒,而以荀卿為蘭陵令。此后六年,楚收回莒,將魯頃公遷到卞邑,貶為庶民,八百年魯國一旦絕滅。

  韓、趙、魏、楚、燕五國合縱攻打秦國,楚考烈王為縱約長,春申君為主謀,由趙將臨武君龐暖為大將。魏加認為臨武君龐暖不能擔當此任,因他曾被秦軍打敗過,心里仍有余悸,建議春申君換將,但春申君不聽,仍由臨武君龐暖率韓、趙、魏、楚、燕五國軍隊攻秦。五國聯(lián)軍到達函谷關(guān),秦國派強大的軍隊出關(guān)迎擊,聯(lián)軍大敗而歸,考烈王歸咎于春申君。

  這次合縱抗秦恰恰是春申君命運的轉(zhuǎn)折點。這之后春申君漸漸失寵,幾年后考烈王一死,春申君也因為糾纏于國內(nèi)的政治斗爭被謀殺。一代興楚能臣就此殞身,楚國也茍延殘喘,很快就亡國絕祀,天下歸秦。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