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憶夢長安

夢長安上;長安奠基史第三章;西周王朝的衰亡

憶夢長安 孤王崔衛(wèi)東 8 2020-11-15 15:58:07

  任何一個王朝的興起都是幾代人,甚至是十幾代人披荊斬棘,開拓進取的結(jié)果。同樣一個王朝的敗落,也不是摧枯拉朽一觸即潰的,仍然有一個逐漸衰亡的過程。

  (周)這個號稱有800年歷史的王朝,在繁榮昌盛之后,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沒落?是末代君王的過錯,還是盛世背后蘊藏的危機。當(dāng)西周敗亡,為什么還能留下(東周)這個尾巴。它的統(tǒng)治者是勵精圖治,重振旗鼓,還是寄人籬下茍延殘喘呢?

  西周第十代君王周厲王的統(tǒng)治,導(dǎo)致國人暴動和其后的“共和行政”,這意味著西周的盛世已經(jīng)蕩然無存?!肮埠汀笔哪?,被國人流放的周厲王死去。(太子靜)在大臣的輔佐下登上王位,史稱“周宣王”。

  宣王(姬靜)在位四十六年,由于他少年經(jīng)歷了動亂,以厲王的下場為戒,在即位初期,能虛心謹慎,勤理國政。在政治上,他不會獨斷專行,有事同臣下商議。在經(jīng)濟上,他取消了厲王時期的專利政策,放寬對山林川澤的控制。在軍事上,為了解除自西周中期以來,四周少數(shù)民族不斷內(nèi)犯的軍事威脅,他重振軍旅,擊退了西北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進攻,征伐東方的徐戎,南方的楚和西方的戎。他還效法周武王周成王分封諸侯,以拱衛(wèi)王室。他將弟弟(友)封于鄭,就是日后的鄭國。將舅舅(申伯)封于謝,稱為申候。

  由于宣王的一系列措施,國力有所恢復(fù),史稱“宣王中興”。然而所謂的“宣王中興”只不過是回光返照,在“中興”之下,西周已經(jīng)矛盾重重,積習(xí)難改。

  宣王晚年,日益獨斷專行不納忠諫,他以武力逼著魯國廢長立幼,不僅使魯國陷于混亂,并且破壞了周朝傳位于嫡長子的宗法制度,引起了同姓諸侯間的不睦。

  他聽信謠言,殺害大臣(杜伯),引起了臣下的驚恐和混亂,致使上下離心。在軍事上,宣王后期討伐太原戎,條絨,奔戎,相繼失敗。

  公元前789年,在千畝之戰(zhàn)中,宣王敗于姜氏之戎。從遠方調(diào)來的南國之師全軍覆沒,至此,西周喪失了最后一支精銳部隊。此時的西周王朝已經(jīng)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公元前781年宣王死去,兒子姬宮湦(sheng)繼位,史稱(周幽王)。

  幽王繼位僅兩年,關(guān)中一帶發(fā)生大地震——百川沸騰,山冢崩摧,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地震之后,又是連年旱災(zāi),涇水,渭水,洛水三條河流都曾涸竭。接踵而至的災(zāi)害使民眾饑寒交迫,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政局不穩(wěn),生產(chǎn)凋敝,國力衰竭。比天災(zāi)更猛烈的是人禍——

  周幽王不但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奮發(fā)圖強,反而重用佞臣(虢guo石父)盤剝百姓,與百姓爭利,激化了階級矛盾。對外,攻伐西戎大敗而回,至此,周朝上下背心離德,國力消耗殆盡,王朝離全面崩潰已經(jīng)不遠了。

  就在西周王朝滅亡的前夕,周幽王卻演出了一幕“烽火戲諸侯”的鬧劇,這直接導(dǎo)致了亡國,自己也成為后人的笑柄。

  史料記載;周幽王最寵幸的妃子叫(褒姒),褒姒雖然生得艷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幽王竟然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后來,佞臣虢石父獻上了一計;“烽火戲諸侯”。

  原來,西周為了防備西北犬戎的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一帶,修筑了20多座烽火臺,一旦發(fā)現(xiàn)犬戎襲擊,哨兵就要立刻在臺上白天生煙,晚上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諸侯見到警報,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虢石父所獻這一計,就是令烽火臺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試圖讓成千上萬士兵忙亂的場面來博得褒姒一笑。

  這樣一條荒誕的亡國妙計,居然被昏庸的周幽王欣然采納,他馬上帶著褒姒登上驪山烽火臺,命令守兵點燃烽火,諸侯一見警報,果然帶領(lǐng)本部兵馬急速趕來,諸侯們披堅持銳,氣喘吁吁的來到驪山腳下,不見有半個犬戎兵,卻只見周幽王和褒姒,高坐臺上飲酒作樂,不由面面相覷。當(dāng)諸侯們得知事情原委,才知被戲弄,懷怨而去。

  褒姒見千軍萬馬,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禁不住嫣然一笑。幽王大喜,立刻賞虢石父千金。

  此后,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出現(xiàn)了好幾次,直到?jīng)]有任何諸侯率軍趕來,烽火臺也失去了它應(yīng)有的作用,周幽王也徹底失去了諸侯們的信任。

  周幽王為了褒姒上演了第二出鬧劇就是“廢長立幼”。在褒姒為幽王生了兒子“伯服”后,周幽王便廢掉了皇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

  申后的父親申侯對于幽王的這一做法十分惱火,他聯(lián)合西方的犬戎先發(fā)制人,大舉進攻鎬京。周幽王急忙命令烽火臺點燃烽火,諸侯們因數(shù)次受到了愚弄,認為這次又是幽王的鬧劇,都不再帶兵前來救駕。鎬京守兵怨恨幽王昏庸,將領(lǐng)無能,在勉強抵擋一陣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馬蜂擁入城。

  幽王帶著褒姒、伯服倉皇逃往驪山,逃命途中,他再次命令點燃烽火,烽煙直透九霄,回應(yīng)的卻是死一般的寂靜,不見任何諸侯救兵前來。

  犬戎兵步步緊逼,幽王見救兵遲遲不到,驪山行宮難以抵擋犬戎兵的攻勢,于是放火焚燒前宮門,試圖從后宮門逃走,但最終,還是被犬戎殺死。

  至此,從武王建立周王朝到幽王被殺,統(tǒng)治了270多年的西周王朝就這樣滅亡了。

  犬戎退出鎬京后,申、魯、許等諸侯國就擁立宜臼為王,在(申)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北繼位,史稱;(周平王)。

  因為鎬京已遭戰(zhàn)爭破壞,公元前770年,平王在秦國護送下,東遷至洛邑,在晉、鄭等諸侯國輔助下,勉強支撐殘局,東遷后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開始的這一年,就是“春秋”時期的開端。

  平王東遷時,因為世代戍守西陲地的秦襄公護送有功,于是,被提升為諸侯,平王還賞賜鎬京和岐山地區(qū)給秦襄公。與西周全盛時期相比,東周王朝從立國開始就已經(jīng)一蹶不振。西周強盛時,以西都鎬京,東都洛邑為中心,王室有直接管轄的王幾(ji)方圓千里的土地,所有渭、涇、河、洛地帶都是周的王幾,西邊的關(guān)中平原以鎬京為中心,使周人興起的根據(jù)地,稱為(宗周)。東面河洛地帶,以東都洛邑為中心,是保衛(wèi)宗周和鎮(zhèn)撫東方的重鎮(zhèn),稱為(成周)。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里以上,王幾以強大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力量成為控制全國的基地,維護著周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

  然而,由于宗周嶺土的淪喪,東周僅僅擁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guān),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圓只有六百余里。地狹人寡,與方圓數(shù)千里的大諸侯國相比,它只相當(dāng)于一個中等諸侯國而已。

  然而這僅有的王幾,有的賞賜給立功的諸侯,有的被諸侯侵奪,有的被戎族占據(jù),有的分給王族公卿大夫做封賞,最后所剩無幾。

  此外,在西周強盛時,王室設(shè)置了龐大的軍隊,用于拱衛(wèi)宗周的就有六師,稱為(西六師)。在成周震攝東方諸侯的有八師,稱為(東八師),共十四師,達14萬人以上。這就是為了維持周王朝穩(wěn)固的武力基礎(chǔ)。

  諸侯國大國一般不超過三軍,小國僅有一軍,而且必須聽從周王調(diào)遣。平王東遷以后,由于王幾縮小,控制的土地和人口銳減,王室能夠武裝的軍隊也大大萎縮,再也組織不起一支強大的軍隊,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的急劇削弱,直接導(dǎo)致了東周王朝的步步衰落。

  周平王在位期間,因外祖父申侯擁立自己有功,便賜予申候封地,并派自己幾內(nèi)的百姓去戍守,這使百姓離鄉(xiāng)背井,十分怨恨。

  由于鄭武公在東周立國中立有大功,周平王依照慣例,委任他為朝廷卿士。到鄭莊公時,由于幾代人的苦心經(jīng)營,鄭國已經(jīng)十分強大,直接威脅到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

  周平王對鄭莊公懷有戒心,日漸疏遠。平王為了日后朝政不為鄭莊公所操縱,于是稱鄭國多事,鄭莊公沒有上任的機會,想撤掉他卿士的職務(wù)。鄭莊公聞之,馬上趕到洛陽,對平王施加壓力,平王再三賠禮道歉,鄭莊公仍然不依不饒,平王只好提出讓太子(姬狐)去鄭國做人質(zhì)。

  為了維護天子的尊嚴(yán),群臣提出了相互交換人質(zhì)的辦法,讓鄭莊公的兒子(忽)也來洛邑做人質(zhì),而周太子去鄭國則用學(xué)習(xí)的名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鄭交質(zhì)”。

  這一事件意味著平王東遷后周王室勢力衰微,周王,名為天子,實際上要看大諸侯們的臉色行事。

  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實亡,擁有強大實力的鄭、晉、齊、魯、燕、宋、楚等大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quán),相互之間進行兼并戰(zhàn)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紛亂局面。

  從此,我國歷史又進入了一個大變革的動蕩時期——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