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憶夢長安

夢長安中;長安奠定史 第六章;武帝盛世

憶夢長安 孤王崔衛(wèi)東 14 2021-01-11 18:07:07

  一個帝國,在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迎來了它的巔峰時期。

  一個民族,通過治亂興衰的經驗總結,開啟了創(chuàng)造力蓬勃發(fā)展的全新時代。

  在這個偉大的歷史時期,一位年富力強的青年,他高瞻遠矚,規(guī)劃出了帝國最美的藍圖,他就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這是一位曠古罕見的帝王,他所建立的赫赫戰(zhàn)功,遠播四海。

  他所創(chuàng)立的昭昭偉業(yè),鼎立千秋。

  他、北拒匈奴,南逐百越,東并朝鮮,西越蔥嶺,一舉奠定了中華帝國的版圖。

  他、內興禮樂,外開邊境,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與榮耀。

  他、總攬英雄,駕馭豪杰,奠定了一個民族鼎立千秋的自信與豪情。

  他、是大漢王朝的天之驕子,代天巡狩,撫育萬民。

  在他的率領下,中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世界級王朝。

  同時,漢武帝劉徹,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

  事無艱辛,何來人杰,漢武帝,也是在內憂外患的環(huán)境下,憑借自己的文治武功,才成就了這一番偉業(yè)。讓一個朝代,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最終讓自己彪炳史冊。

  然而,晚年的他,窮兵黷武,大興冤案,險些葬送一世英名。使這個傲然于世的偉大帝國,差點墜入萬丈深淵。

  公元前141年正月,漢帝國都城長安城的未央宮里,一場隆重的成年禮即將舉行。

  按照漢代的傳統(tǒng),貴族男子一般在虛歲二十舉行成人禮,稱作;冠禮。這種儀式,意味著他從此可以獨立肩負一個男人的責任。

  一位少年正在激動地等待著成人禮的進行,不過他年僅十六歲,并沒有達到儀式的條件??墒?,此時這位少年必須要提前舉行儀式,因為這個名叫(劉徹)的年輕人,即將擔負起一個巨大的責任;一個龐大的帝國,將會交付在他的手中。

  公元前141年正月初十,劉徹登上皇位,成為漢帝國的第五任皇帝,史稱“漢武帝”。

  站在未央宮大殿高高的臺階之上,十六歲的劉徹真切地感受到了,作為帝國最高統(tǒng)治者的威嚴與榮耀。

  他是一位幸運的繼承者,此時的漢帝國,已經與帝國初建的時代不可同日而語。自漢初以來,四代皇帝七十余年的苦心經營下,國家已經變得富庶而繁華。

  他的祖輩漢高祖劉邦,以血腥的方式鏟除了異姓王,他的父親漢景帝劉啟,用戰(zhàn)爭平定了同姓諸侯王發(fā)動的七國之亂,威脅中央政權的諸侯國勢力,被大大削弱,帝國面也貌煥然一新,已入正軌。

  但在年輕的劉徹眼中,這個富裕的國家,并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帝國,在表面的繁華之下,他的帝國仍然處于危機之中。

  公元前142年,就在劉徹即位之前的一年,匈奴又一次攻入漢朝的雁門郡,匈奴大軍在邊境一帶,大肆劫掠之后,又迅速遠走大漠。而這只是自漢帝國建立以來,匈奴例行襲擾中的一次,可是,整個國家卻始終束手無策。

  一個富裕卻軟弱的國家,對于強悍的游牧帝國匈奴來說,就是一只隨時待宰的肥羊。而在漢帝國的內部,潛在的危機,也在醞釀。

  此時的天子沒有尊嚴,豪強地主和富商,生活奢侈淫逸,他們的奴隸的穿戴,甚至都超越了皇帝和皇后,然而農民卻得不到溫飽。這樣的國家怎么能長治久安?在漢代的有識之士看來,這是一個富裕卻道德崩潰的社會。

  剛登上帝國最高權力寶座時的興奮感,漸漸消退以后,十六歲的少年皇帝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壓力與恐懼。劉徹知道,祖輩七十多年來忍辱負重,交給他一個富庶的國家,但這個國家并沒有獲得應有的尊嚴,而人民對這個新興的帝國也沒有完全的認同感。雖然此時的劉徹只有十六歲,但他已經清醒地意識到;他的帝國并沒有看上去那樣穩(wěn)固,自己稍有不慎,這個剛剛興起的帝國或許將萬劫不復。

  在年輕的劉徹心中,有一個屬于自己向往的漢帝國;就是一個比秦始皇嬴政,更為遠大的抱負,這個帝國將勇敢的面對一切,威脅國家安全的敵人,沒有任何一支力量,敢于挑戰(zhàn)帝國的統(tǒng)一與尊嚴。

  劉徹是一位充滿著雄心壯志的少年,他想讓自己手中的帝國,擁有與國力相匹配的尊榮,然而,垂簾后宮的祖母(竇太后),與他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治國理念。

  竇太后,是無為而治的忠實奉行者,這位歷經三朝的老人雖然身居后宮,但他對漢帝國政治的影響力,是直接而有效的。此時的竇太后已雙目失明,對于她來說,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不僅僅是她對丈夫漢文帝的懷念,更關系到整個帝國子民的幸福安樂。

  這時的漢帝國已經在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下,運行了七十多年,朝廷上下早已經習慣了清靜無為的保守姿態(tài)。劉徹失望地發(fā)現,他心中期望的帝國面貌,與整個國家的氛圍格格不入。而他身邊,竟然沒有一個懂得自己心意的人,劉徹感到孤立無援。

  公元前141年10月,劉徹發(fā)布了一道詔書;命令帝國境內,俸祿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向中央推舉品德高尚,正直敢言的人才。按當時的歷法,十月是新一年的開始,在這一道詔書中,劉徹向帝國的臣民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這個早已暮氣沉沉的帝國,需要新鮮的血液,人才成為年輕皇帝最為渴望的新年賀禮。

  公元前141年的一天,來自漢帝國各地的一百多名被舉薦的人才,陸續(xù)來到長安,等待接受皇帝的親自考查。史書記載;在前來應試的一百多人中,匯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與之前的人才選拔不同的是,幫助漢帝國休養(yǎng)生息的黃老學者,受到了罕有的冷遇,而在秦代和漢初,一直沒有進去社會主流的儒家學派,居然得到了劉徹的青睞。

  劉徹認為;黃老之學已經過時,如今國家已經強盛,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已經成為過去。作為一個國家領袖,他要改變天下,也要改變政治局面,所以,此時的劉徹更傾向于儒家學派。

  新皇帝冷落黃老思想,青睞儒學,是一個極為敏感的信號,預示著對于國家的未來,劉徹有著不同于自己祖輩的選擇。

  然而,劉徹這些小心翼翼地嘗試,引起了她的祖母竇太后的警覺。在竇太后看來;劉徹重用儒生,抑制黃老學派,不僅是對她本人的不敬,還將動搖國家的根基。

  公元前139年,儒家官員(趙綰)向劉徹建議;應該取消竇太后參與朝政的權力,將矛頭指向了竇太后。這份奏折直接導致了趙綰的悲劇,在竇太后強大的壓力下,趙綰被逮捕入獄,并在獄中自殺。

  剛剛邁進漢帝國朝堂的儒學,又一次遭到了嚴厲的打擊。

  而大臣之所以提出這樣的意見,實際很大程度上反應出皇帝的真實想法。竇太后處置了提出意見的大臣,實際也是給皇帝的一個警告。

  年輕的劉徹,為自己沖動的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即位后的第一次改革嘗試,就此夭折。此時的劉徹更加清楚,在太皇太后的權威面前,自己僅僅是一個名義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他對國家的政局還沒有完全的控制力。而他現在需要做的,不是急于改變現狀,而是耐心等待一個時機。

  據史書記載;變革失敗之后的劉徹,十分癡迷于騎射游獵,甚至徒手與熊和野豬搏斗。而此時的漢帝國依舊在死氣沉沉中,緩慢前行。

  在竇太后看來,劉徹只要不改變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年輕的他,應該得到更多自由和快樂。但是,這位帝國的皇帝并沒有得到一絲快樂,與祖母較量的失利,讓他倍感痛苦和壓抑。

  劉徹在等待中,將視線轉向了帝國最強大的敵人——匈奴。早在高祖劉邦時期,為了保證帝國的安全,他不得已采取一種最為屈辱的方式向匈奴進行妥協,這就是——和親。

  相傳,劉徹年少時,姐姐南宮公主遠嫁匈奴和親,當年的劉徹無法明白,為什么堂堂的大漢帝國不能攻滅匈奴,而要屈辱的和親。他幼小的心靈唯一留下的信念,就是積蓄力量,有朝一日,徹底擊敗匈奴。

  作為大漢帝國的一國之君,劉徹對和親匈奴之辱,有著切膚之痛。而匈奴一直以來,都是大漢帝國背上的一根芒刺。

  漢初之時,劉邦率軍大戰(zhàn)匈奴,卻在白登山被圍困七天七夜,最后還是許以重金,收買匈奴首領的妻子,才僥幸逃脫。自此,漢王朝的統(tǒng)治者認識到;漢初的國家實力,尚不足以剿滅匈奴。于是漢朝放棄對匈奴的戰(zhàn)爭,開始修養(yǎng)生息,同時,以和親的屈辱策略,暫緩匈奴的襲擾。自此,數代皇家女子,被迫遠嫁匈奴,去換取漢帝國的一絲安寧。但每一次和親,只能維持短暫的和平,匈奴對漢朝邊境的侵犯始終沒有停止。漢王朝就是在這樣的格局中不斷開拓,積蓄著力量。

  如今,在劉徹的統(tǒng)治下,大漢帝國的國力經濟,不同往日而論。據史料記載;國庫中積累的銅錢數以萬計,用來串聯銅錢的繩子都已朽壞。國家糧倉積累的糧食,溢出在外,多到腐壞不可食用的的地步。

  此時的劉徹意識到,大漢羽翼豐滿,父輩,祖輩們未盡的事業(yè),已有機會實現。此時的劉徹,迫切需要一場對外戰(zhàn)爭的勝利,來為自己贏得朝廷中的權威。

  無論是對內部的諸侯王,還是對外部的匈奴,漢初的君主都充滿著妥協與忍讓。而如今,雄厚的國力已經具備了王朝盛世的條件,也足以支持對外的反抗戰(zhàn)爭。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