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篇公開連載的小說創(chuàng)作,在很久以前,我也曾經(jīng)嘗試寫了兩個中短篇的,但是沒有發(fā)表。
在去年初秋的某一天,我與玩免費手游的朋友在微信聊天,他們大多是南洋地區(qū)的華僑后人。忽然間,不知道從那里跑來一個寫作的沖動,鉆進我的大腦。于是,我用手機的筆記簿開始寫作。
我在創(chuàng)作第一篇「牛背上的鳥」的首40章,是完全沒有先行做任何的資料搜集、故事大綱、人物,或是時空地理背景等等的設定。一切的靈感,好像是從大腦直接下載而來的,彷佛是接通了一個云端檔案似的。
在那三四個星期內(nèi),我是利用上下班時間,在地鐵車廂內(nèi)和早餐快餐店內(nèi)寫作完成第一篇的初稿。在寫作時,不斷有淚水和鼻水淌流在衛(wèi)生防疫口罩的后面,我還要尷尬地用紙巾靜悄悄抹擦,免得被人察覺到。
我從未在中國大陸生活過,除了短期的旅游之外。在寫到第50章時,我才上網(wǎng)查看一下地圖,按照自己前面章節(jié)的描述,發(fā)覺保定王城應該就是現(xiàn)今雲(yún)南西南部的臨滄市。以保定王的當時情況,他只可以選擇向西逃亡,剛巧,在臨滄市以南約100公里之處,有一條向西的小道,直接通往緬甸。
我也沒有去過緬甸或老撾等國家,于是,把年份和一些關系字輸入google搜尋,看到了一個我從來不認識的歷史人物,緬甸東吁王朝的他隆王。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對緬甸的古代歷史,一般是接近零知識。
我開始查閱他隆王的記載,可惜只得很少很少的資料。但是,我忽發(fā)奇想,莫非他隆就是故事中的保定王?他們兩人作風相近,年齡也是接近一樣!
在寫到第三篇的后段,卓瑪在重傷昏迷時在西北塞外的夢景。馬上令我聯(lián)想起在兩年前,我參加了一個旅游團去大西北,到了交河古城遺址參觀。古城是在河岸的一個大黃土高臺上,由當時的關外民族車師人,直接從黃土層向下開挖而建成的城市。
導游帶著我們走進一個房間內(nèi),我看見從黃土削成的墻壁上,布滿著一排一排整齊的小洞??赡苁俏业膶I(yè)知識吧,我即時告訴同行的友人,那些是用來掛羊毛毯子或墻布的柳木契釘子留下的小孔,在那個時代,房間的內(nèi)壁是用掛毯覆蓋,以作為室內(nèi)裝潢和防止黃土泥粉飄揚。跟著,導游小姐跟大家說出大致相同的介紹。這是我的專業(yè)直覺,還是我曾經(jīng)在什么地方看見過....。
我把關鍵字輸入谷歌搜尋,我看得到的竟然是西夏國,還有一位很少人會感興趣的歷史人物,野利仁榮。
本故事是來自我的白日夢,但是,內(nèi)容大多是跟據(jù)四百年前在中南半島的地域上,諸國的歷史和政治經(jīng)濟狀況而寫成的。當然,不少人會看得出部分的故事情節(jié),與歷史文獻的記載存在差異,我只可以說,歷史的編纂,存在一定程度的修飾和刪改,以符合官方的政治立場或史官個人的道德傾向,文獻記載的內(nèi)容,未必全部是事實。后人去讀歷史的時候,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細味、思考、猜想、懷疑、假設......
以上,就是本故事的創(chuàng)作過程。我覺得,我好像是被引導似的去寫作這個故事;每當我去重閱檢查錯別字時,我總是有點奇奇怪怪的感覺,這個故事真的是我自己寫的嗎?
感謝各位的欣賞和指導。
注:
因為繁體字和簡體字版本在轉(zhuǎn)換之間,并不能百份百的兼容,因此,在字里行間出現(xiàn)多處的錯別字和異體字,例如:歷/曆、發(fā)/髮、復/複/覆、採/采、裡、王後、山谷…等等。我已經(jīng)多次檢查修改,仍然是不盡完善,敬請讀者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