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玉樹新聞,總感覺,我也該做點什么。而我唯一可做的就剩寫文章了,前線我是去不了的,后部支援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該記點事了。
再遠的距離,還是有真情的存在的,情如此之深,怎能說如今社會沒有一絲溫情?
一位靠撿廢品為生的人,用借來的公用電話,地上的磚塊寫著賬號數(shù)字,捐出了當天所掙的一百余塊。
對比著我今天在天橋上碰到攔路的乞丐,我不清楚他說些什么,看他的樣子,一副嫉惡如仇的兇神惡煞,攔住路人的行蹤。
在我看來,靠自己雙手掙來的錢,不管出于什么形式,是上班打工也好,是街邊小攤,路上清潔工,收破爛撿廢品的也好,一切都比乞討要的強。
乞討,用人們未泯的同情心來換取不勞而獲的口糧。
我倒是為那家有患病者的大娘,靠拾廢瓶來治病而欽佩。
那位大娘并不向人展示生活的窘迫,自食其力,不卑不亢。
并不像職業(yè)的乞討者們那樣,擺上一塊寫滿辛酸苦累的字幅,低頭下跪地顯示自己有多么的落魄。
那乞討人當中有一對稱是母子的,稱為母親的,跪在一旁。
讓五歲的兒子手持麥克風(fēng),唱著不符合他年紀的歌曲,有著稚氣,但更多的是老練的神態(tài),向人們乞討。
先不說他們是否一對真母子。
作為母親的,反倒要兒子開口,而自己一聲不吭地在一旁,以為自己低著頭,就是表示出羞恥之心。
五歲孩子,歌唱得多,唱得熟練,唱得韻味十足。
是誰鍛煉他的,還是他自學(xué)成才?那他又哪來的麥,哪來的音響?
這么一天才用在乞討上,不覺得大材小用?
還是另有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