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父親挑了對方一堆可能的缺點,荀適有些蒙了問道:“那……那父親還隨他入蜀?”
荀攸面對次子神色自然了些,長子的早夭讓他非常注重陪養(yǎng)余下的子嗣,話也更多了:“察人要先觀面色,再明能力,后品性格。”
“我昔日寄居于叔父府上時,祖父過世,祖父手下一官吏前來守墓。見我神情木訥便未做防備,面?,F(xiàn)反復之色。我便知此人有問題,讓叔父調查一番果犯過命案?!?p> “劉璋面色精神奕奕目光狡黠,至于其能力,今日算數(shù)讓我大開眼界,昨日朝堂之說也顯其才能。更早那劉焉劉表不合的消息多半也是他放出來的,沒過多久劉表就上書罵劉焉,也足以見其遠見。”
“聽聞他二兄失蹤我便有所疑惑,今日細觀其大兄劉范的面色我便知此事絕對是假,逃脫入蜀恐才是真。
“如此機會,劉璋未隨之而去可見其沉穩(wěn)可成大事,安排輩分比他大的兄弟先走與一些日常亦能見其仁義,就更別說今日之談中透露出的見識了。何況,他還是漢室宗親,有著我漢家天子血脈。”
荀適想了一會又道:“那父親說的輩分問題咋辦,他一個幼子在蜀中哪來的話語權?”
荀攸想要摸摸荀適的頭,但想了想孩子已經(jīng)大了就沒有動,回答道:“他們兄弟幾個我都有所了解,老三劉瑁雖最早隨劉焉入蜀,但患有疾癥,常年發(fā)作恐時日無多。老二劉誕書生氣太重,沒有問鼎蜀中的野心。老大劉范嗎……”
“其太忠心于皇室,讓他自立門戶是斷不可能的,對兄弟極為照顧,也沒有問鼎一方的野心。話說若不是他身為諸侯之子受監(jiān)視太重,之前行刺董卓我就拉上他了?!?p> 荀攸可能是許久沒有說過這么多話了,神色又放松了一分,雖然常人看來他這放松不放松都是一樣的憨。
跪坐著自言自語起來:“季玉啊季玉,打磨好了是人中龍鳳,打磨不好也能算是塊璞玉。我大漢四百年江山怕就寄托在你身上了,老夫現(xiàn)已無家族后顧之憂,就隨你走一趟這天下吧?!?p> 劉璋并不知道父子二人的談話,所謂身在局中不知局,待自己回府仍覺得自己的第一次招攬順利的不可思議,就這?
殊不知只有荀攸這種的頂級智者,且家族又有分散投資的習慣,才能極早看清局勢并決斷的行動,而同時滿足這兩者的人少之又少。
“家主累了一天未進食,快用些膳吧,這還有碗留下來的熱羹?!狈郊径藖硪坏澈械溃骸叭缃窦抑餍謫时校渤Uf人死不能復生,還是不能餓壞了身子為好?!?p> 劉璋點頭應下,雖然在抑制興奮感,但方季還是能感覺出來一些。所以劉璋一回府方季便驅散了沿途家仆,飯也沒讓丫鬟送而是親自來。至于家主兄長新喪為何不悲傷,方季覺得自己不敢想也不能想。
劉璋又何嘗不知方季一路在為他掩蓋,心中雖感激但實情還是不能說,道了聲謝謝后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
飽食后便去睡覺,兩天一夜幾未合眼的他再次睜眼已經(jīng)是下午了。
一番洗漱更衣,來后院活動了番筋骨,接著從屋內提出一桿椆木花槍。
深吸口氣點槍而發(fā),一點寒芒被驕陽照的熠熠生輝。接著一招一式的從刺、點、挑、撥、架、擋練起。
各式練完,雙手把槍,翻身回掃,待移步站定后。氣勢陡然一凌,槍影一翻,挾著寒芒閃耀,朵朵槍花綻放開來。雖然細看有些凌亂,但氣勢貌似足了。
這槍法正是他大哥所授,具他評價自己現(xiàn)在的水平和頂尖一流武將難以匹敵,只有二流水平。
劉璋沒有氣餒,自己可以慢慢來。若不是穿越時這具身體素質不知為何也變好不少,他現(xiàn)在跟這些二流武將都相差甚遠。
練了一個時辰劉璋方才停下,換上一副悲切的表情走出了后院準備用膳。
“王允府上又送來請?zhí)??”守門的家仆跑過來得給了劉璋一份竹片。
劉璋細細看去,寫著上次宴會突兀結束,歡迎各位再次相聚但莫談國事一類的話。劉璋搖了搖頭,他二哥“新喪”不宜參加這些。
可惜劉璋不知道這次宴會發(fā)生了什么,否則一定會來湊個熱鬧。
兩個時辰后,王允府
一道嘆息聲再一次出現(xiàn)在了本來想結束宴會的王允耳中,為了耳根清凈,他已經(jīng)將勸他赦免一事的朝臣全部趕出府。
所以在滿是歡慶聲中,這道反復出現(xiàn)的嘆氣顯得如此刺耳,不禁示意讓面前的群臣散開些,皺起了眉頭向聲源望去。
看到端坐的那人正是大儒蔡邕,王允面色微凝。董卓生前與蔡邕關系親密倒也罷了,但聽說最近蔡邕還為董卓哭喪。
“今漢賊已除,汝何故嘆息?”王允冷眼問道。
蔡邕低頭回道:“吾思及董卓當初提拔我等,亦有知遇之恩。當時其還未過于驕縱,只是后來自誤,暴虐不仁,落得如此下場……”
蔡邕還欲再說,卻被鄰座揮手打斷,并遙指王允。蔡邕抬頭一看,王允面色紅漲,已然大怒。
王允拍案而起指著蔡邕大罵道:“我等漢臣與董賊勢不兩立!如今漢賊已被吾一手所誅,汝卻為漢賊嘆息,想當初汝為惡賊頻頻獻計,必為董賊一黨!”
在場大臣被這變故為之一驚,在他們看來蔡邕雖然曾獻計于董賊,不過是形式所逼罷了。王允當初在董賊手下,不也是言聽計從?
“子師知我,那董卓問計于我,受制于人不能不答。且我回應之計亦每每維護天子,何來逆黨一說?”蔡邕頗為驚愕,呼喊著王允的字解釋道。不少大臣也都站出來勸王允,蔡邕通經(jīng)史善辭賦,為人亦謙和,朝中有不少好友。
“子師,我受罪亦可。但吾正修漢史,此乃國之典籍,且讓我寫完啊!”蔡邕被惡仆架起,驚慌喊道。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0-11-26/5fbf24cf531cb.jpeg)
墨文軒閣
借著過渡章說一下,長安篇作為本書的序,情節(jié)會較緊湊推薦慢慢看,后續(xù)正常。 目前有一定存稿,四五萬字后會開始雙更。未來考研關鍵時刻恢復單更,但絕不會斷更,考完研再雙更! 文章盡量根據(jù)正史《三國志》《后漢書》《華陽國志》等寫,會加進來三國演義和自己想象中有意思的東西。 這篇小說在一年前便開始謀劃找資料了,比較成熟請大家放心,當然肯定也有不足歡迎指正。 最后衷心感謝各位看官老爺不嫌麻煩看到這里,祝生活愉快(~ ̄▽ ̄)~